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黑暗中的《孫子兵法》、沒有展出的名畫……

2020-12-04 松果閱生活

山東博物館裡有十大鎮館之寶:

紅陶獸形壺

這隻豬形的小壺造型萌萌噠,是新石器時代產物,大汶口遺址出土,在2樓6號展廳。

蛋殼黑陶杯

薄如蛋殼的黑陶杯,做工精美。展於2樓的6號廳。

亞醜鉞

威嚴精緻的亞醜鉞,因兩面一個亞字一個醜字而得名。展於2樓7號廳。

頌簋

傳世青銅器中的珍品,該器器型莊重,鑄造精良,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銅器,最為重要的是,器物內底和器蓋有152字對銘,是研究西周社會歷史重要的文字資料。展於2樓7號廳。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

該展品因為保護的緣故,位於一個黑漆漆的展櫃裡,幾次經過都錯過,最後問了工作人員才找到。距離魯國大玉璧很近。

1972年4月10日發現於銀雀山漢墓。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其人其書有無的千古之謎。展於2樓7號廳。

魯國大玉璧

與孫子兵法竹簡相鄰,展品位於2樓7號廳。

甲骨文

山東博物館的甲骨文總量居於在全國同類收藏單位前列,其中「鬼方」卜、「鎷」、「虹不隹年」,均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展於2樓7號廳。

九旒冕

是我國截止2012年發現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

展於2樓10號廳。

同廳還展出了很多製作精美的玉制飾品:

東平漢墓壁畫

展於1樓2號廳。場館維修,沒有看到實物。

鄭燮雙松圖軸

最後要介紹的,就是這幅鄭燮的雙松圖。這個大概是太珍貴了,沒有展出。

說起鄭燮,可能覺得有些陌生,但說起鄭板橋,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吧。鄭板橋一生以竹蘭石為精,畫松並不多見。這幅畫是他送給好友的,畫風真摯,保存完成。

相關焦點

  • 細數山東六個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下)
    山東一共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上篇文章談了前3家的鎮館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另外的3家。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一為東平漢墓壁畫2007年發現於山東泰安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 在著名的山東博物館,你知道第一「鎮館之寶」是什麼嗎
    當然,一個博物館的層次高低、水平高下,絕不僅僅是藏品數量亦或是建築風格所能決定的,關鍵還在於藏品的質量,也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有沒有拿得出手的鎮館之寶。接下來,咱就來聊一聊山東博物館的那些「鎮館之寶」。
  •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聚先秦文明之精華」
    依託如此豐厚的歷史資源,山東博物館所藏文物,包羅萬千,陶器、青銅、竹簡、書畫等等不一而足。八角星紋彩陶豆(大汶口文化)2011年的時候,山東博物館進行了一次「鎮館之寶」的評選活動,從當時館藏的150餘萬件藏品中,通過層層的評選,最終確定了10件文物作為「鎮館之寶」。
  • 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你最喜歡哪一件?
    博物館作為向民眾普及文物知識的重要載體,到今天,我國的博物館總數已經接近5000家。評價一家博物館有沒有分量,無非要看兩樣本事——藏品夠不夠豐富?文物夠不夠珍稀?很顯然,作為國內博物館界的「老大哥」,山東博物館是完全符合這兩項的。
  • 山東博物館有一隻「小豬佩奇」,還是鎮館之寶!
    #禮遇中國濟南行#山東博物館有一隻「小豬佩奇」,還是鎮館之寶!穀子山東博物館這幾年因館名書法被調侃而增加了太多的關注流量,這也許是個好事,畢竟有太多人來濟南有了到山東博物館打卡的動力。「山東博物館」五個字原來是郭沫若的手書,那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第一,對於一個國家,對於一個城市,沒有比博物館更能貼近這個國家、這座城市的原始脈搏,博物館裡有這個國家或這座城市的基因;第二,博物館裡的文物是歷史最具象的體現,文物跨越時空,是我們存在過的唯一證據。第三,博物館可以提升人的品位。蔣勳先生在《美的沉思》中說:這些瑩潤斑駁的玉石,這些滿是鏽綠的青銅器,這些夭矯蜿蜒的書法,這些縹緲空靈的山水畫,卻逐漸使我開始思考起它們形式的意義。
  • 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全球僅有3件,其中一件流落日本
    近期逛了逛山東博物館,趕緊補上斷更許久的「博物館鎮館之寶」系列文章,本期跟大家要聊的是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裸人青銅方奩[lián]!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騙取了妖怪的法寶後經常會說一句:「你的寶貝是雌的,我的是雄的!
  • 來看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你有沒有被震撼到?
    如果還沒有也沒關係,今天,小新就帶你看看,這些精美的「鎮館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  朝代:商  大小:上口最大徑44.4釐米、高58.6釐米、重34.6千克四羊方尊。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四羊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
  • 天津博物館建館百年 三大鎮館之寶齊亮相
    新華社天津6月1日電(記者 周潤健)天津博物館1日迎來建館100周年。為慶祝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推出四大展覽,其中,西周太保鼎、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這三大鎮館之寶真跡真品齊亮相。
  • 《孫子兵法》家喻戶曉,可是你知道它的歷史嗎?
    公元前512年左右,Sun Tzu的《吳王魯》的勝利使他寫出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戰國後期流傳最廣的軍事著作之一,是趙、齊、秦、楚、漢、魏、閻七國爭奪華東大片肥沃土地的持續戰爭時期。[來源:維基百科+]譯者Lionel Giles寫道:「我發現很難搜集到Sun Tzu文本的歷史。
  • 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古琴絕品,大唐雷威親斫之天風海濤琴!
    流傳至今的唐琴也不足二十張,由大師雷威親手所制的唐代古琴能留存到現在的也不過館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琴,館藏於浙江博物館的彩鳳鳴岐琴,館藏於臺北故宮的春雷琴等寥寥數件,而每一件雷威古琴都堪稱鎮館之寶級別。
  • 山東濟寧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曾出土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1970年春至1971年,山東省博物館、濟寧市和鄒縣(現鄒城市)考古工作者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對這個墓道地宮進行了發掘,專家們是越挖越心驚,這一挖不僅挖出山東省發現最大的地下宮殿,而且是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後經驗證這是明鹿王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魯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於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於同年四月初七日冊封為魯王。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夜遊者》首次在亞洲展出
    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首次在亞洲展出。 張亨偉 攝「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展覽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9月27日電 (張亨偉王笈)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展覽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展覽集中展示了80件美國藝術大師的經典繪畫和紙本作品,其中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山東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英文名稱是Shandong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14萬餘件,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為主要收藏特色。
  • 中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讓你一次看個夠!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你了解嗎?大開眼界的國寶揭秘,趕緊收藏!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山東仨寶貝要上《國家寶藏》第二季!猜猜它們會是誰?
    該節目第二季繼續由央視和故宮強強聯手,全新加入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八大博物館(院),將繼續講述中國故事、讓國寶活起來。啟動儀式現場,單霽翔院長感慨萬千:「通過《國家寶藏》第一季,九大博物館都捷報頻傳,年輕觀眾迅速增長。它不但改變了觀眾欣賞綜藝的一種態度和感受,而且改變了博物館的思維方式。」
  • 《孫子兵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百科寶庫
    《孫子兵法》哺育了我國歷代兵法將才,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家在他們的軍事著作中都廣泛引證了《孫子兵法》的觀點,以致影響著我國軍事思想的發展。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者很早就把《孫子兵法》列為五學的基本的教材,是武舉考試當中的主要的內容。在宋朝政府時期就頒布了五經七書,其中把《孫子兵法》列為七書之首。
  • 從「博物館鎮館之寶」到「新展最期待畫作」 《夜遊者》首次亮相亞洲
    圖片說明: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畫中描繪了一個通宵的餐館,坐著三位各懷心事的顧客。一個男人形影相弔,背對著觀眾。他右邊的櫃檯上有一隻空酒杯,暗示這個座位是剛剛空出的。在櫃檯的另一邊坐著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沒有互相對視,但他們的手幾乎觸碰到了對方。畫中第四個人物是餐廳侍者,他的嘴微張,似乎正在發問。霍普筆下的人物永遠相隔而坐,表現出一種純粹的美國式孤獨,孑然與深沉。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鎮館之寶」竟然是犛牛糞   這次展覽,西藏犛牛博物館搬來了遠古野犛牛頭骨化石、4 頭犛牛標本等。犛牛從降生便成為藏族家庭中的一員,擁有自己的名字,生病時得到照顧。它們一直與高原人民相伴相隨。" 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說。那麼,野犛牛什麼時候被馴化的呢?展廳中,一組唐卡圖,講述了野生犛牛被馴化成家養的故事。" 科學家們檢測認為,青藏高原野犛牛在 7300 年前就被馴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