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觀眾在觀看《夜遊者》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劉曉晶9月27日報導:2018年9月28日至2019年1月6日,「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展覽將在上博展出,展覽集中展示了80件美國藝術大師的經典繪畫和紙本作品,講述了在時代洪流中,美國藝術如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互相影響,完成了向當代風格的轉變。其中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
圖片說明: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告訴記者,展覽以時間為序,分為「南北戰爭之後」「現代西部」「東方元素」「世界主義」「都市生活」「激進派的探索」「美國景象」「自畫像」和「新的探索」9個板塊,並特別設置了「聚焦惠斯勒」與「聚焦霍普」兩個專題,使觀眾既能以寬闊的視野博覽美國藝術的成就,又能以聚焦的目光洞徹美國藝術的特性。
美國歷史上頗為動蕩的80年藝術反映生活
圖片說明:瑪麗·卡薩特《夏日》
1865-1945年,是美國歷史上頗為動蕩的時期。這80年間美國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也在這期間,美國經歷了19世紀60年代的內戰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國家擴張、技術創新徹底轉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方式,從藝術家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社會的觀念。
圖片說明:多麗絲·李《感恩節》
如1935年多麗絲·李在芝加哥第一次展出這幅《感恩節》轟動全國,這幅婦女為準備感恩節家庭聚餐而忙碌的場景已成為一個代表美國傳統的符號。四個女人在廚房裡忙碌著,查看烤箱裡的火雞,擀平做餡餅的麵團,搬動蔬菜,並準備上菜的盤子。第五個女人大概是一位從城市來訪的親戚,當她脫下那頂優雅的帽子時,仍穿著毛皮鑲邊的外套。這些形象略顯僵硬,面部特徵模糊、誇張,有點像卡通人物。這類特徵常常使她的藝術被貼上「原始」的標籤。
世界經典名作亮相《夜遊者》亞洲首展
圖片說明:喬治亞·歐姬芙《牛頭骨與白玫瑰》
據悉在此次展覽中,愛德華·霍普《夜遊者》、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頓的水面)、阿瑟·德夫《出航的船》、喬治亞·歐姬芙《牛頭骨與白玫瑰》、瑪麗·卡薩特《夏日》、阿奇博爾德·莫特利《自畫像》等經典名作也將出現在展覽現場。
圖片說明:霍普的《夜遊者》
其中,特別設置了「聚焦惠斯勒」與「聚焦霍普」兩個專題。霍普的《夜遊者》是20世紀認知度最高、最受人們歡迎喜愛的畫作之一。畫中描繪了一個通宵的餐館,坐著三位各懷心事的顧客。一個男人形影相弔,背對著觀眾。他右邊的櫃檯上有一隻空酒杯,暗示這個座位是剛剛空出的。在櫃檯的另一邊坐著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沒有互相對視,但他們的手幾乎觸碰到了對方。畫中第四個人物是餐廳侍者,他的嘴微張,似乎正在發問。霍普筆下的人物永遠相隔而坐,表現出一種純粹的美國式孤獨,孑然與深沉。
展覽期間上博推多場教育講座
本次展覽是繼上博2007年舉辦的「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展覽後,泰拉基金會與其的第二次合作。特展開幕前夕,上海博物館官方微博與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官方微博共同發起了「走向現代主義——名作搶鮮看」評選活動,講述十二件重點展品的背後故事,從中徵集觀眾最感興趣的一件展品。最終,愛德華·霍普《夜遊者》不負眾望,以41.6%的得票率當選觀眾最期待的珍品,從「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到「上博新展最期待的畫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滋生出的共情,正是源於藝術這一無聲而至美至妙的語言,這也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在文博藝術領域打破隔閡、加強交流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展覽期間,上海博物館將推出多場公眾教育講座。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美國藝術策展人莎拉·凱利·奧勒(SarahKellyOehler)在講座「走向現代:1865-1945年間美國藝術的發展」中,將帶領觀眾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現代主義的發展情況;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彼得·約翰·布朗利(PeterJohnBrownlee)在講座「從過去到未來:1865年到1945年美國藝術與文化的現代化」中,將關注溫斯洛·霍默等藝術家,並討論美國獨立戰爭、西部擴張的文化影響、城市空間的現代化等。以上教育活動將通過上海博物館官方微博(@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SH-museum)、網站(www.shanghaimuseum.net)提前發布,並接受預約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