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在2018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一場引進展覽《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明天起將對外開放。包括愛德華·霍普《夜遊者》在內的80件名作,絕大多數作品都是首次出現在亞洲。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館藏今年在芝加哥引起轟動,作為北美第二大藝術博物館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投桃報李,這才將他們的「鎮館之寶」帶到了上海。明天起將正式對公眾開放。
圖說:展覽海報 官方圖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美國藝術專家莎拉·凱莉·厄勒女士(Sarah Kelly Oehler)擔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展廳的前半部分偏學術,後半部分則更為精彩——伴隨著美國經濟的大蕭條、女權主義、二戰爆發,北美藝術變得更具有衝擊力,好像進入了聲色澎湃的藝術領地。莎拉偏愛的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享受了明星待遇,作品出現在展覽尾部,策展人在這件長152公分、高84公分的「寬屏」畫框前,擺放上了一條長凳,供中國觀眾坐下慢慢欣賞。美方也有疑惑,霍普所言「可能不知不覺地描繪出了一座大城市的孤獨」,不知中國觀眾在今時今日是否會產生同感?
圖說: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 官方圖
昨天下午,莎拉為記者在這件作品前講述了畫作的臺前幕後和她的體會。這件作品創作於二戰期間的1942年,美國遭遇了珍珠港事件並向日本宣戰,之後因為戰爭關係,城市商業並不景氣,霍普本人常常遊蕩在街道上。在主畫面裡的餐廳和觀眾隔著距離,觀眾能夠看見卻無法進入他們的環境,被玻璃隔離開了。觀眾所能做的就是猜想餐館中發生的人和事。誰都不知道,背對的男子在思考著什麼?紅衣女子和身邊的男人有沒有關係?只能靠我們的想像去猜測餐廳裡發生了什麼,還是什麼都沒發生。這件作品特殊的構圖、冷暖色的處理,在大半個世紀裡,確實擊中了觀眾心靈上的共鳴——藝術家捕捉到了都市生活裡茫茫人海中的孤獨感。儘管後來霍普並不承認自己在刻意追求什麼畫面的孤立感,他享受著「夜遊」帶來的快樂。
圖說:愛德華·霍普的自畫像 資料圖
談到霍普的構思的高妙,莎拉說:「顯然霍普知道在畫面裡要添加什麼,要抽去什麼。正常的餐館裡肯定有非常多的東西,比如說菜單食物杯子盤子,他全部抹去了,只是留下了結構和色彩。」這件作品和之前看到的美國19世紀的風俗畫完全不同了。風俗畫非常確定地講了一個故事,而這件作品裡的敘述是曖昧的,霍普讓觀眾若離若即地感到,自己好像是畫面的一員,擺脫不了,又身處其外的矛盾感。
這件作品在展出當時立刻引起了轟動,大概是它的主題吸引到了觀眾。莎拉提到了一個小插曲,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用當時一件女性藝術家的非著名作品,從作者霍普手上直接換來了這件經典之作。談到這筆「交易」時,莎拉爽朗地笑了:「這實在是非常划算。」
圖說:後來的藝術家把這幅名作和星球大戰結合在一起做了新的創作 資料圖
明天起,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泰瑞美國藝術基金會將聯合推出此次展出。繪畫全部來自這兩個著名的芝加哥博物館,展出80幅部分美國傑出大師的畫作和紙上作品,包括 溫斯洛·霍默,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瑪麗·卡薩特,約翰·馬林,喬治亞·歐姬芙,雷金納德·馬什,鮑福特·德萊尼,愛德華·霍普和傑克遜·波洛克。
這一主題是按時間順序排列展覽的,揭示了在這段動蕩時期美國藝術通過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從而改變了日常生活的本質以及藝術創作的方式而走向現代。
展覽持續到2019年1月6日。(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馬上評|啟示錄背後
圖說:明天起,展覽正式啟幕 官方圖
美國藝術以波洛克、德庫寧以及安迪·沃霍爾等人的抽象和波普藝術聞名於世,而在這一場展覽裡,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遜·波洛克還是跟著畢卡索學步的小弟弟。倚靠著當年這批當代藝術的先驅,二戰後的美國將「世界藝術中心」的光環從歐洲的巴黎倫敦掠到紐約芝加哥。
這場在上海博物館的美國藝術展橫跨了1913年這一重要的時間分野,軍械庫藝術展舉辦,野獸派、立體派和未來派藝術給予了習慣了現實主義畫作的美國民眾極大震撼,美國的藝術發展從此走上快車道,30年後冒出了《夜遊者》等佳作擊中人心,用的是美式繪畫語言描繪美國的社會場景。
如果將1913年之於美國藝術的意義,等同於改革開放後之於中國藝術的意義。1980年起中國藝術界看到了紛繁的世界藝術流派,從摹仿到自立,從對話到探索,陸陸續續地也走過了30多年,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藝術,觀眾對中國藝術藝術語言描繪中國時代場景的當代傑作,盼望之情更為迫切。
正如上海博物館楊志剛館長所述,任何文化現象都非無本之木,美國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蹴而就。這一場展覽,用展品講述的安迪·沃霍爾等藝術傳奇的「前傳」,有心的觀眾亦可從美國南北內戰後到二戰爆發期間的美國藝術嬗變的軌跡裡,發現若干條藝術規律,這部80年美國藝術探索的啟示錄的背後,暗藏著藝術發展的原理。(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