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以及它的藝術基因

2021-01-13 澎湃新聞

9月的一天,當我走進芝加哥半島酒店的底樓電梯間時,我無法不被牆上的一面鏡子吸引。說是一面鏡子也並不準確,它像是由鏡子組成的隧道,霓虹燈管在鏡框內幽幽閃著綠光。我站到鏡框前一探究竟,在鏡子的反射下,這道螢光綠的隧道像是永無盡頭,連接著神秘的平行世界。

智利藝術家Iván Navarro的作品在半島酒店展出 本文圖均為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 提供

作品旁小小的銘牌說明這是一件當代藝術展品,來自一位智利藝術家Iván Navarro。待走進酒店大堂,我又偶遇了更多件藝術作品,有Iván Navarro的更多霓虹燈鏡子隧道,也有藝術家Naama Tsabar在布面上排布的聲音系統,或是來自James Nares即興創作的油畫,引人駐足。

這是芝加哥半島酒店舉辦的當代藝術展REVERB,與位於紐約的畫廊Kasmin合作。同時,它也是正在芝加哥同期舉行的藝術博覽會的一部分,今年也已經是酒店第五次以舉辦當代藝術展的方式配合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也與城裡另一盛事——芝加哥建築雙年展——相互呼應。酒店總經理Maria Razumich-Zec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過去五年來的每個秋天,我們都得以和卓越的藝術家、收藏家以及畫廊合作,重新裝扮我們的大堂,鼓勵客人們去停下腳步、留意並欣賞藝術作品。」

大堂與畫廊合二為一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每年在密西根湖邊的海軍碼頭舉辦,這是年輕的藝術博覽會,今年正值第八屆,但它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今年吸引到135家參展商。在藝博會期間來到芝加哥,哪怕你沒有走進海軍碼頭展廳的大門,也許就已經見過了藝博會的展品,比如在湖濱大道上那座由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包浩斯風格房子的外牆上,就有著藝術家Assaf Evron的作品。

Assaf Evron在建築外牆上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

而海軍碼頭的展廳裡,更是熱鬧非凡。本屆藝博會的藝術總監Stephanie Cristello說,15萬平房英尺的展廳今年十分擁擠,參觀者一定會覺得眼花繚亂。畫廊們來自世界各地,24個國家的68座城市。其中有來自巴黎和倫敦的大型畫廊,也有來自巴西的畫廊,它們都是第一次參展。

此次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的盛況

藝博會「曝光」展區(為創立不到十年的畫廊而設)的策展人Naima Keith則為了尋找年輕的藝術家走遍了全國,此前,她曾為紐奧良的藝術三年展工作,也因此為這次藝博會帶來了許多黑人藝術家的作品。

來自丹麥的策展人Jacob Fabricius為藝博會帶來了幾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它們散落在展廳各處,獨立於展臺之外,甚至懸掛於廁所之中。其中有藝術家Janine Antoni的作品「韁繩」,它是一塊被懸掛起來的牛皮,但並不完整。仔細觀看,你會發現皮上被取走的部分,正好可以被拼成一個皮包。在此,藝術家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思考了「原料」和「產品」之間的關係。

一塊已經支離破碎的牛皮

德國雕塑家Lena Henke的作品總有一種幽默感,她用橡膠創作了數個紫色的小雕像,將它們放置在木架上。這些小雕像代表了她的家人:父親、妹妹…… 你可以猜猜哪個是後媽。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作品當屬芝加哥本地藝術家Scott Reeder 的作品「售貨亭「。他邀請了全國乃至全球的不同藝術家來設計傳單,用這些傳單貼滿了一個設置在展廳內的售貨亭。傳單的內容各具趣味,比如有人拍了一張鴨子的照片:我在阿姆斯特丹最愛的鳥!藝術家本人則等在售貨亭內,參觀者可以去現場製作自己的傳單。

被傳單貼滿的售貨亭

芝加哥的這份藝術基因也許來自於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它創始於1879年,是美國最早,也是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現當代藝術藏品聞名,比如喬治·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德式》、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等等。

《美國哥德式》,芝加哥藝術學院的鎮館之寶之一

不過,它的古代藝術典藏也同樣出色,從古典時代希臘羅馬的雕像,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量畫作,專設的中國館中無論是商周青銅器,還是唐三彩都極具價值,徜徉其間,讓人沉醉不已。

唐代騎馬女俑,非常優美

我拜訪芝加哥藝術學院時,正值展覽《在雲中,在椅子中,在牆中》的舉辦期間。以1930年代的墨西哥藝術家Clara Porset在1952年說過的話,「設計在一切之中……在雲中,在椅子中,在牆中」,展覽串聯起20世紀中期在墨西哥生活的女性藝術家的創作群像。她們包括Clara Porset、Lola lvarez Bravo、 Anni Albers、 Ruth Asawa、Cynthia Sargent以及 Sheila Hicks。這六位女藝術家的作品過去從未同時展出過,而她們的作品也涵蓋了許多方面,比如Clara Porset設計的優美、簡單而實用的日常家居,或是Lola lvarez Bravo的攝影作品,以及Anni Albers的掛毯,Ruth Asawa的雕塑……

Clara Porset設計的椅子簡單好看又實用

墨西哥的城市、鄉村、傳統手工藝,都帶給過這些女藝術家無限靈感,儘管她們的創作迥然相異,但殊途同歸,她們都開啟了藝術上的新可能性。

相關焦點

  • 芝加哥之旅參觀了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滿滿的藝術氣息
    早聽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一間很棒的博物館,蘇小妹及我今天預留了很多時間,準備好好地逛。博物館10:30 開門,約半個小時前我們就在門口等待,要當第一個進入館內的客人,這樣才不會浪費多餘的時間。保全一打開門,我們快步走進去買好票,看了看導覽地圖,便直接衝往印象派展覽廳。
  • 從《臥室》到《夜鷹》,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名作互動
    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供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美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著名的法國印象派繪畫收藏博物館。它坐落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密西根大道上,緊鄰千禧公園,是芝加哥當地的地標性建築,每年平均接待170多萬名遊客。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夜遊者》首次在亞洲展出
    張亨偉 攝「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展覽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9月27日電 (張亨偉王笈)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展覽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展覽集中展示了80件美國藝術大師的經典繪畫和紙本作品,其中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對話」城市,藝博會青島掀時尚之浪  線上展覽+線下活動 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啟幕用藝術的眼光重新發現青島作曲家海頓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11月28日上午,以「藝術讓城市更時尚」為主題的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在本屆藝博會上,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發現與體驗藝術與城市、與產業、與生活、與我們每個人怎樣息息相關。
  • 畢卡索 莫奈 梵谷…他們是怎麼進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有歐美和東方的雕刻、繪畫、版畫、素描、裝飾藝術品,還有攝影以及非洲藝術品和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藝術品。其中,格蘭特伍德的成名作《美國哥德式》,絕對是鎮館之寶,也是象徵美國的文化符號之一。
  • 必去景點四: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俯瞰芝加哥,許多人去威利斯大廈,實際上,約翰漢考克中心也是不錯的選擇,這裡離密西根湖更近,東看湖水浩淼,南望高樓林立,電梯一開門,看到的就是密西根湖,在一片鋼筋水泥森林的邊上能享受這般靜謐,也是難得。約翰漢考克中心像是一個豎向城中城,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欣賞無邊的湖景、芝加哥的城市輪廓,再享受一個美好的晚餐,芝加哥最美的風景都屬於你。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那絕對是遺憾。博物館很大,收集展品極為豐富,可以稱之為萬國博物館,裡面的藏品時間跨度由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古陶乃至當代的波普藝術。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2020-12-03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將於3月在荷蘭舉行
    2011年3月 18日—27日,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品和古董博覽會馬斯垂克TEFAF(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將在荷蘭南部的馬斯垂克會展中心(Maastricht Exhibition and Congress Centre,簡稱MECC)舉行,屆時將展出一系列非凡的傑作。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重開,埃爾·格列柯與莫奈大展「接踵而至」
    特展「莫奈與芝加哥」將於9月3日開幕,以70餘件莫奈作品探索芝加哥當地藏家對於這位印象派大師的關注。此外,博物館還將在常設展廳展出一件新獲得的巴斯奎特作品,豐富博物館的當代藝術敘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於3月14日起因疫情而閉館。此次重新開館後,幾乎全部的展廳都將向觀眾開放。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這種藝術形式是否被大眾所接受?它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藝視野」欄目,記者採訪了批評家、策展人高嶺,藝術家李山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費俊,對生物藝術的概念進行解讀,對其發展現狀與爭議重點進行討論,帶大家一同走進生物藝術的世界。
  • 想了解「美國藝術八十載」,先去看看這幅芝加哥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館藏今年在芝加哥引起轟動,作為北美第二大藝術博物館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投桃報李,這才將他們的「鎮館之寶」帶到了上海。明天起將正式對公眾開放。  這件作品在展出當時立刻引起了轟動,大概是它的主題吸引到了觀眾。莎拉提到了一個小插曲,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用當時一件女性藝術家的非著名作品,從作者霍普手上直接換來了這件經典之作。談到這筆「交易」時,莎拉爽朗地笑了:「這實在是非常划算。」
  •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芝加哥博物館汪濤教授(右)、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左)和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亞(中)2月23日,「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共展出橫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約180件作品
  • 到誠品行旅逛藝術!ART FORMOSA藝術博覽會三大亮點
    以藝術為光,點亮每個人的視野,並盡情享受逛展、欣賞藝術品的樂趣!王允彤、賴亭妤、廖映晴與林炘怡作品《時尚標本所》。藝術家李耀丞作品。這次ART FORMOSA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特別邀請臺灣30家藝廊,約600件作品,並以「 Urban Taiwan臺灣潮」為主題,集結海內外近40位潮流藝術家近500件作品,在誠品行旅盛大開展。亮點1:見識臺灣潮生猛鮮活的獨特面孔潮流、公仔、塗鴉、玩具.......,不只是國外藝術家的專利,臺灣其實也有自己的潮流語彙。
  • 2019威海國際藝術博覽會開幕式背景畫創作活動啟動
    8月30日,走進2019威海國際藝術博覽會開幕式背景畫創作活動啟動儀式現場,20米長、3.4米寬的巨幅畫面上,幾支有力的顏料刷筆遊走於畫布間,簡單的幾筆勾勒,加上五彩顏料填圖,一幅充滿朝氣的「夢想海洋」開幕式背景畫漸漸清晰。
  • 第七屆西岸博覽會七大板塊公布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如期而至線上門票今日正式開售!已連續舉辦五年的xiàn chǎng 單元作為西岸博覽會的重要板塊,保持關注當代藝術作品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與價值。特展單元作品圖在裡森畫廊與Salon 94畫廊的支持下, Longlati 非營利基金會舉辦的《繁有邀請必有回應》特展為觀眾帶來了兩位重要的美國藝術家朱迪·芝加哥和斯坦利·惠特尼的作品。圍繞當前社會語境下性別和多族裔問題,藝術家芝加哥與惠特尼的實踐批判了社會的系統性不公。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生物藝術是對科學和哲學的寓言性思考,探尋物質的本質,揭示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借其他生物的生命狀態和生態特徵隱喻人類存在的價值;同時,人工化的生物藝術的基因雜交、轉基因、克隆、人機合一技術下的藝術也直接反映出科技與自然、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之間的衝突,以及帶給人類新的倫理關係的衝擊和自然生態的破壞;甚至在未來生物技術的創新之下,如人類永生將改變社會所有的結構和倫理關係,改造神創論的思想崇拜,由神造人、自然造人向人造人的新思維轉向
  • 因美而綻放的熱帶植物——周鐵利作品將亮相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0年11月周鐵利和他的「生命·陽光」系列油畫精品參加由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主辦的「相澤·會韻」—南北名家學術交流展、2020年12月周鐵利和他的油畫精品將再次進入25屆秋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以「藝術風向·領航未來」為主題的近現代名家藝術精品展。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是華南地區經文化部批准,中國歷史悠久、備受關注的博覽會之一。
  • 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展啟幕 讓藝術給更多人帶去溫暖與撫慰
    11 月 12 日,由保時捷中國與上海市文社藝術基金會(Cc 基金會)共同主辦、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傾力協辦的「愈」見新境——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展於滬開幕。打造沉浸式療愈體驗此次藝術療愈特展以「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主題,邀請劉建華、馬海蛟、陸平原、龔劍和鄭達幾位藝術家參與創作。他們的藝術作品通過瓷、影像、聲音裝置、繪畫等媒介,對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內容涉及全球疫情期間的自我反思、對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擔憂、探究藝術作為治癒渠道的潛力、以及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此事進一步引起媒體的廣泛報導,並引發了一系列討論,例如,阿爾巴作為轉基因生物是否能被認為是藝術、它的存在是否合法、人與神的關係是否在新的世紀需要被改寫、基因操作的倫理問題、轉基因生物是否能為自己爭取權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