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891年,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術展覽館之一,也是當今美國三大美術館之一。館內收藏了上下五千年、縱橫五大洲的藝術珍品,簡直可以稱為是萬國博物館。尤其是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作享譽世界,雷諾瓦、畢卡索、梵谷等一代宗師的巨作價值連城,就連盤踞於大門兩側的青銅獅子塑像也成了芝城的標誌。
博物館正門入口處面臨密西根南大街,外觀呈維多利亞風格。整個博物館共分10個展館,收藏了30萬件以上的展品。有歐美和東方的雕刻、繪畫、版畫、素描、裝飾藝術品,還有攝影以及非洲藝術品和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藝術品。其中,格蘭特伍德的成名作《美國哥德式》,絕對是鎮館之寶,也是象徵美國的文化符號之一。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come on ! 我們來看看它的名家收藏吧!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Picasso Red Armchair 1931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巴勃羅·畢卡索《紅色座椅》
1931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畢卡索令人著迷的地方在於他能同時探索不同的風格。他畫過他生命中的許多女人,他與某位女性的關係或是女伴的特質似乎是加速畢卡索藝術風格變化的重要原因。紅椅子上坐著的人物是瑪麗-特蕾莎·瓦爾特,她與畢卡索1925年左右相識,當時已婚的畢卡索正與她發展一段戀情。畢卡索被這位比他年輕了28歲瑪麗深深吸引,他的畫中開始出現瑪麗的金髮和豐腴的身材。也許他們的「雙重生活」催生了新的主題——人物正面像和側面像拼接的這種畫法,日後成了畢卡索標誌性的人物肖像畫風格,瑪麗-特蕾莎的這張畫像是畢卡索這個風格最早幾幅之一。這幅畫不僅僅在形式和形象化上創新,畢卡索所用的顏料也非常有新意,為了追求鮮豔的色彩和平滑的表面,畢卡索竟用了工業油漆作畫。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Monet Water Lillies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克勞德·莫奈,《睡蓮池》
1906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莫奈早期喜愛日本藝術,從木刻版畫到裝飾扇繪,漸漸地對日本人觀察大自然的方式充滿敬意。畫中睡蓮池所在的花園位於巴黎北部吉維尼小鎮,是莫奈親自設計建造的,為了使池水更加清澈,他甚至不惜改變附近河流的河道。雖然裡面栽種著各式各樣的本地花卉,莫奈卻對具有日本元素的睡蓮和小橋情有獨鍾。畫面中藍紫色的水面,變幻莫測,沉靜深邃,令觀者駐足。這一系列的睡蓮池,把莫奈多年來的日本情結表現到極致。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Van Gogh Self Portrait 1887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文森特·梵谷《自畫像》
1887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梵谷在他的故鄉荷蘭走上了繪畫之路,他早期畫了很多表現農民生活的簡單素描和深色調的畫作。1886年,30出頭的梵谷來到巴黎,那時他的弟弟提奧已是巴黎的一位藝術品經紀人了。在巴黎,梵谷接觸到當時的前衛畫家,他們搞創作、辦畫展,他們的作品用色鮮豔,有明亮的光感,令梵谷深受啟發。梵谷尤其欣賞年輕一代的後印象派畫家們,例如喬治·修拉。這幅梵谷的自畫像創作於1887年,梵谷嘗試了修拉和他朋友開創的新色彩理論和技法。按照修拉的畫法,梵谷這整一幅畫都是用密密麻麻的小點完成。他用對比色來強調顏色的效果,比如背景裡的紅色和綠色。畫面上的梵谷面容清瘦、表情謹慎,他用急促、拉長的線條畫出臉部及其輪廓,與圍繞人像頭部的大量點彩互相襯託,傳達了緊張、不安的情緒。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Van Gogh The Bedroom
1889 Art Institute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文森特·梵谷《臥室》
1889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文森特·梵谷在1888年初從巴黎搬到了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梵谷在阿爾勒租住的臥室。梵谷37年的生命中,有過37個住所,唯有這間臥室令他反覆描摹。1888年,在搬進阿爾勒的「黃房子」後,梵谷隨即創作了《臥室》的第一稿子,該版本目前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內。《臥室》裡深藏梵谷從精神和物質上對「歸宿」的不懈追求,隔年在他入院接受治療後,他又創作了兩個版本:其中一幅與初稿幾乎一模一樣並且大小一致,即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這幅;另一幅尺寸較小,他用來作為禮物送給媽媽和妹妹的,則被巴黎奧賽博物館收藏。梵谷希望這幅《臥室》能夠表達超然的靜謐、閒適和安寧,可事實上這幅畫卻顯得有點焦躁,令人暈眩。畫中的牆壁上掛著一些梵谷的作品,讓我們從中洞悉到他對藝術的期望。梵谷曾希望在阿爾勒的「黃房子」裡建立「南方畫室」,與志同道合的藝術家一起生活、一起創作,《臥室》對於梵谷個人生活和藝術生涯都是分量極重的作品,《臥室》亦是他自己認為最傑出的作品。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Andy Warhol Liz3 1963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安迪·沃霍爾《Liz #3》
1969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
美國的六、七十年代,大眾傳媒和新大眾消費文化正興起,安迪·沃霍爾用最具代表性的波普作品回應並介入了大眾消費、時裝、音樂、媒體和名人的世界。他的電影明星肖像系列,包括瑪麗蓮·夢露,貓王,和伊莉莎白·泰勒等等。沃霍爾創作這些作品用的「絲印法」(silkscreen printing)多用於工業批量生產海報,過程簡單、重複——用乳膠和特殊處理,將照片謄到絲印上後進行顏色的創作。1962至1984年間「絲印法」成了安迪·沃霍爾唯一使用的作畫方式。波普藝術對大眾消費文化中的圖像和畫面的闡釋充滿黑色幽默,批評和諷刺。與英國相比,美國波普藝術少一些批判和苛刻,經常從漫畫,商業產品和各式宣傳照中取材創作。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波普藝術與當時一路發展而來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大相逕庭,因而轟動整個藝術界。
歡迎關注微信眾號號:肆藝空間SiyiArt
關於肆藝空間
可能還有家長朋友不了解我們~我們是來自藝術領域、新聞傳播領域的一群教育咖,肆藝空間致力於美術館博物館歌劇院等公共藝術機構的親子藝術教育。誰說藝術教育只能提供給小孩!我們邀請過專業院校各個領域的大牌藝術家、各個展覽的策展人以肆藝大講壇的形式分享過的藝術。別忘了,藝術教育從美術館博物館的藝術課堂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