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梵谷又窮又瘋?那他怎麼會成為全球icon?|你知道的梵谷故事可能都是錯的

2021-01-20 象外

懂不懂藝術都可以關注的⇡象外



自畫像,梵谷,1888年


總有一天世人會發現我的價值……

2300萬美元 、5300萬美元……

願意支付我的顏料費用和生活成本……

5400萬美元、5500萬美元……


耳機裡交織著梵谷寫的信,

和他死後某場作品拍賣會上的報價聲。


這可能是整個「梵谷體驗展」上唯一觸動我的點了。



大多數時候,我都在這個號稱

梵谷博物館牽頭的

「從中國開啟,全球首演的邂逅梵谷的體驗展」上,

心疼著我剛剛花出去的238塊錢

(還是工作日中午的優惠票價)。



體驗展上複製的梵谷知名臥室


原諒我刻薄且毫無根據的揣度……

怎麼看這個


打著「2015年是梵谷去世125周年」名義,

卻在2016年在北京開啟全球巡展的「邂逅梵谷」體驗展,


都像是對去年某個

沒有一件原作,被觀眾稱做「梵谷PPT展」,

卻敢把門票賣150塊一張(預售80塊),



在上海創造了4個月36萬人次參觀量,北京首日就超1萬人次參觀量,

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梵谷展的——

一次不甘心的亡羊補牢:

喂,我們才是正牌軍好不好。(要賺也得我們賺)



鳳凰藝術報導該展時用的標題


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次參觀,單門票收入就有1.8億人民幣的梵谷博物館可是深知梵谷的全球知名度。


「我認為他可能是唯一一個在如此廣泛人群之中享有名譽的藝術家。當然其他還有很多著名藝術家創作了大師級作品,但我敢說在名聲方面無人能及他。」

——梵谷博物館執行館長阿德裡安·多茲爾曼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



所以,

傳說中一生窮困潦倒的梵谷是怎麼成為人盡皆知的全球級別的藝術icon的?

梵谷故事裡又有多少被人們誤讀了?


象外藝術第二課,讓我們說說這個。



有句話叫:超前於時代的審美


梵谷的畫生前不被人認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超前於時代的審美


什麼叫超前於時代?好像他是能預知後世?


預知也許談不上,但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的梵谷的確契合了幾十年後的藝術風尚。(想像你在十幾年前殺馬特風流行的時候留了現在的髮型……(好吧,這個類比好像不怎麼好……


(咳,說回來。)討論梵谷的審美為什麼會是超前的,需要把時間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紀。


我們來看幾張圖:



米勒,《拾穗者》,1857年


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還記得美術或歷史課本上的介紹,應該是,米勒,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畫家。那時候,畫人物強調的是「正確」。


不過其實米勒的畫在當時也不怎麼好賣,因為除了要「正確」,那時更受收藏界歡迎的是描繪宗教或者貴族生活場景題材的畫。


比如這幅:

(記住這幅畫的作者,我之所以能搜到他的畫,是因為他和梵谷產生了某些聯繫,後面會提到。)



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


但梵谷喜歡米勒。可能是因為他同樣喜歡觀察他在礦區做傳教士助手時遇見的那些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米勒,《播種者》,1850年


1880年,在斷斷續續、勉勉強強做過畫作複製品推銷員、書店學徒、牧師助手等多份工作後,一直因為內向、耿直而和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梵谷,終於在27歲這年決心聽從內心做一個藝術家,並在弟弟提奧的經濟支持下,開始正式學習畫畫。


米勒就是他臨摹的對象之一。(你看,一開始就選了一條不怎麼好賣的路。)



梵谷模仿米勒的《播種者》素描,1881年


梵谷沒正式進過美術學院學習,估計也考不上,因為當時學校和我們現在的美術培訓班一樣,要學生照著石膏像畫素描,而梵谷特別牴觸,甚至還因此和幫助過他,教他學畫畫的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親戚莫夫吵過架。


「這種沒有生命的東西根本沒有畫的價值。」

「沒有活人的手腳可畫時,我才會去畫模型。」




顯然從學畫之初,梵谷關心的就不是把人體的比例、樣子畫「正確」,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畫之人的感覺。



梵谷,《掘土的農婦》速寫,1885年


「我希望達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畫一雙手而是手的姿態;不是去精確地勾勒出一個頭部,而是頭部的表情,例如一個挖掘者抬頭吸氣或說話的神態 —— 換而言之,就是生命。」




梵谷,《吃土豆的人》,1885年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之前他還在給提奧的信裡說「我努力創造出一些寫實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現在他的畫已經越來越直奔感覺而去,越來越不「正確」了。(也越來越賣不出去了。)


但事情還沒完。


梵谷早期的畫還是以灰調子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見了當時還屬於先鋒藝術的印象派的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


他簡直像重新發現了顏色,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以明亮的、和現實顏色完全不一樣的色彩來畫靜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個月裡,梵谷畫了約200幅畫。


這個時候,他的《播種者》變成了這樣的版本:



梵谷,《播種者》,1888年


桃花畫成了這樣:(紀念莫西所作)


梵谷,《盛開的桃花》,1888年


人物畫成了這樣:



梵谷,自畫像,1887年



梵谷,歐仁・博什肖像,1888年


著名的臥室:



梵谷,《阿爾的臥室》,1888年


梵谷在給提奧的信裡這樣解釋他為什麼這麼畫:


"在此,唯有色彩是無所不能。色彩的簡化,賦予平常事物偉大的格調,引發了休息或睡眠的聯想。總之,看著這幅畫應當可以讓腦子或想像力得到休息。


牆壁是淺紫羅蘭色。

地面呈磚紅色。

床和椅子的木頭是鮮奶的黃色,被單和枕頭呈非常淡的檸檬綠。

鮮紅色的床罩。

綠色的窗子。

橘紅色的梳妝檯,藍色的臉盆。

淡紫色的門。


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關著的百葉窗,屋子裡什麼也沒有。家具不能侵佔其他的空間,牆上是肖像,一面鏡子、一條毛巾和幾件衣服。至於畫框,因為畫面上沒有白色,所以它將是的。"


他對顏色的選取大膽又天才。一個簡單的例子,你看上面☝字體的顏色,我是根據梵谷的畫調的色,如此多繁雜的顏色擺在一起,竟然是和諧的。(當然我只是依照圖片選的色,可能和原作有偏差。)


他有時也挺自信的,他給妹妹寫信:


「你不理解有一種新的畫風要出現麼?」



如果再多活幾年,他可能就出頭了,

但也不會有現在的名氣了


其實,看到現在,你可能發現了,梵谷一點也不「瘋」。


梵谷可能有十分情緒化,易怒、易沮喪的一面,但關於他的精神狀況和心理隱疾一直沒有定論。


邂逅梵谷展覽中用投影展示了梵谷與高更那次著名的讓他割耳朵的爭吵


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並不是在想像中那種「嗨了」的狀態中畫下自己的幻覺,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聞裡說的因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顏色與常人不同。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麼,然後選用不同顏色、筆觸來表達。甚至,從信件水平來看,他語文也挺好的。


只是因為他學畫起步晚,而當時信息傳播慢,畫家並不易出名,他從學畫到去世一共才畫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藝術形式本身的先鋒邊緣,所以無人問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較和他同處於「後印象派」 * 的高更、塞尚當時都處於相對默默無聞的創作狀態。


*後印象派: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油畫流派。這些藝術家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於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而且在圈內,他也不是完全的不被認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經有專業的藝術評論家很認真地在報紙上評論他的畫作。而且他生前也並非像傳言那樣只賣出去過一幅畫,根據梵谷博物館的回答,雖然並無法知道確切的數字,至少多於兩幅,還不算和藝術家朋友間的一些交換畫作。


可是,梵谷卻在這年自殺了。


所以這是他生前不被認可的第二個原因:活得不夠長。但這也讓梵谷漸漸有了另一種名聲,並溢出了藝術圈外。


「他仰望太陽。然後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陽穴,摳動扳機。他倒下了,臉埋在肥沃又發出刺鼻氣味的麥田裡。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親的子宮裡去了。」



梵谷,《麥田上的群鴉》,1890年,傳說中梵谷的最後一幅畫,但其實並不是


歐文・斯通在1934年寫的傳記小說《渴望生活——梵谷傳》的這一段,不知道打動了中國80年代多少文藝青年,包括海子,他就為梵谷寫過詩《阿爾的太陽——給我的瘦哥哥》。


詩太長了,就不放了

(我們可以聽首歌🎵 ,也是著名的寫給梵谷的歌)



為什麼前面寫梵谷(可能)是自殺,是因為在2011年,美國兩位獲得過普立茲獎的傳記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裡·懷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谷傳》質疑了著名的「自殺論」,認為另一個傳言可能才是歷史的真相:梵谷被一群少年意外開槍射中,為了保護他們,梵谷承認是自己開的槍。


他們一條條駁斥了自殺論的證據,比如:梵谷並不像傳記電影裡那樣留下自殺前的遺書,他死後上衣口袋裡被發現的字條是他寫給弟弟提奧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槍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內容是樂觀的,甚至描述了未來的計劃。


以及梵谷中彈後步履蹣跚地走了1.5公裡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因為子彈沒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個小時的折磨才死去。


而最有力的證據——槍傷,根據手槍法醫專家文森特·迪·馬的說法:不是左撇子的梵谷很難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開槍,他認為開槍的地點離梵谷的身體應該有將近兩英尺遠。



梵谷博物館展出的據說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梵谷當年用來自殺的左輪手槍。


但就像梵谷為什麼會割耳一樣,真相已經無從得知,反正「貧窮、瘋狂、割耳、自殺、死後成名」,這些關鍵詞足以讓梵谷的各種版本的故事已經通過小說、故事、繪畫、電影、電視劇、戲劇、詩、歌等廣為流傳,甚至影響了很多人對藝術家的想像——藝術家是需要如梵谷般擁有瘋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書叫《梵谷與流行文化》,裡面盤點了這一切。



故事也是需要由人說出去的


所以故事最開始是誰說出去的?


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


一個是梵谷的弟媳,喬安娜。



喬安娜抱著她和提奧的孩子——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小文森特・梵谷,1890年


梵谷死後,一心想要將哥哥推向世人的弟弟提奧不到半年後也去世了。此時梵谷一輩子畫的成百上千的油畫、素描(床底、柜子後面、房子裡全是梵谷的畫),還有和提奧的五百多封書信,都留給了這個嫁給提奧不過一年半的那時候才29歲的喬安娜。


她是個能幹的女人,讀書時是班上的高材生,後來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過,在中學教過英文,還是一個女性社會主義運動的創始人。


她開始一面設法安排梵谷的畫展,一面把梵谷和提奧的信結集成書。



左圖為喬安娜、小文森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右圖為第一個版本的提奧與梵谷的書信集。


開頭的十年有6次畫展,反應平平。第7次在巴黎展出,卻引來馬蒂斯等後來的「野獸派」新秀的關注。從此西歐重要的美術館大門,逐一為梵谷而開。


喬安娜在推廣梵谷的過程中具體做過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在1892年,她有一次被藝術家理察·羅蘭·霍爾斯特嚴厲地批評:


「她是一個迷人的小女人,但當一個人在一件她一無所知的事情過於狂熱讓我很惱怒,儘管她是被傷感衝昏了頭,還是值得我採取嚴格的批判態度。這些不過是高中女生的廢話。梵谷女士最喜歡的是誇大其詞和多愁善感,這讓她流了最多的眼淚,但她忘記了,她的悲傷也正在把文森特變成神。」


另一個推廣梵谷的人是沃拉爾。


這個人名我們上次說畢卡索時也提到過,他是巴黎出了名的精明畫商,低價買畫,高價賣畫,但眼光奇辣,畢卡索、高更、馬蒂斯、德加等人的畫他都代理過,他也幫梵谷辦了第一次重要展覽,和畢卡索的第一次個展一樣,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


但沃拉爾知道梵谷的價值,他在回憶錄裡寫當時一個參觀者非常喜歡梵谷的《罌粟花田》(當時標價低於500法郎)這副畫,每天傍晚都到畫廊裡來,一提起《罌粟田》就不知疲倦。有一天他說自己打算為剛出生的女兒置辦一件能升值的陪嫁品,打算買一幅畫。



梵谷,罌粟花田,1890年


沃拉爾不自覺地把眼睛瞄向了《罌粟花田》,覺得這生意做定了,「要是我有閒錢,這幅畫我早就搬到家裡了。可是,您明白,我的一個堂兄是巴黎市政府的素描教授,他能給我們出個好主意。」這個藝術愛好者說,最後,他花15,000法郎在別的地方買了德泰勒(前面提到的畫法國貴族生活的畫家)的一張畫,「我堂兄說,20年後,這副畫價值至少十萬法郎。」他高興地說。


我覺得還是不反駁他為好。  

  大約二十五年以後,德塔伊水彩畫的買主到馬蒂尼亞克街來找我。他憂鬱地對我說:

  「現在是賣德塔伊的時候了。我的女兒要出嫁了。」

  我問他是否還記得梵谷的畫展,還有那幅他似乎喜歡得不得了的《罌粟田》。

  「我怎麼會不記得呢?幸虧我忍住了沒買:《罌粟田》現在能有什麼賺頭?」

  「哎!我的朋友,您能賺三十多萬法郎。」

  「那,既然這樣……我的德塔伊呢?……」

  「您的德塔伊?……《峪南閣之戰》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可盧森堡宮的館長已經叫人把它搬到頂樓的庫房裡去了……」


(嗯,我覺得這個故事主要能告訴我們……1915年左右梵谷的一張畫能賣30多萬法郎,哈哈哈哈哈。資料太難找了……)


在喬安娜和沃拉爾的推動下,梵谷的名聲和作品價格都在不斷攀升,在喬安娜死後,她的兒子小文森特繼承了伯父滿屋子的畫,雖然他並沒像他母親那樣對伯父的遺作充滿熱情,但仍然十分看重。


儘管梵谷作品價格不斷飛漲,但他沒有賣出去幾幅,大多數選擇借給了各大美術館展覽,梵谷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國內。


1973年,由荷蘭政府出面,以六百萬美金的超低價格向文森特整批買下這些油畫與素描,條件是成立「梵谷基金會」,由梵谷家人主控,同時要在阿姆斯特丹蓋一座「國立梵谷美術館」,以資保管、展出。



現在的梵谷博物館


為什麼小文森特的這個選擇是重要的呢?因為一方面成立博物館和基金有助於荷蘭政府對梵谷的長期宣傳和推廣。同時,這保證了,梵谷雖然畫了很多畫,但大多收藏在美術館,市場上的存量並不多。梵谷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於是在各大國際拍賣行間不斷拍賣,價格不斷推高。



加固了這一神話的是日本市場


讓梵谷後來真正變得人盡皆知的,還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勞。


梵谷生前曾一度很想去日本,當然最後沒有成行。但他的畫受過當時流傳到歐洲的日本浮世繪很深的影響。這來自東方的畫作讓他發現可以不用科學透視來構圖,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塊平面鋪色,用線條和色塊可以快速地作畫。


梵谷模仿的日本浮世繪作品


梵谷,唐基老爹畫像,1887年,藝術用品店的老闆唐基是梵谷接觸日本浮世繪主要的來源。


所以日本人對梵谷的喜愛由來已久,中國第一本講梵谷的書是1929年豐子愷翻譯的《谷訶生活》,就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日本人在80年代也為梵谷弄了一個大新聞。


1987年,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為了買梵谷的畫作《向日葵》,拍出了3970萬美元的天價,《向日葵》一時成了有史以來最貴的油畫,震驚世界。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經擁有的一幅《向日葵》被炸毀,所以日本人有個情結,一定要再找一幅梵谷的《向日葵》回來。


所以現在人人都知道梵谷畫過《向日葵》


二戰期間被毀掉的梵谷的《向日葵》



拍出天價的梵谷的《向日葵》


當然除了情結,也因為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崛起,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的銀行大力鼓動客戶貸款購買藝術品。銀行家們高調宣傳,稱西方藝術品是絕佳的升值收藏。


不久後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又被日本人自己刷新,日本大昭和製紙的前總裁齊藤良平在1990年揮金如土般地花了8250萬美元買下來梵谷的《加歇醫生像》,創下當時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同時他還因曾宣言要將這幅畫死後和自己一同火化引起過軒然大波。現在這幅畫還是梵谷畫作的市場最高價。


梵谷,加歇醫生,1890年


當年梵谷自己說的話成真了。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糟糕的、癱瘓的藝術世界裡,展會、畫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手裡攫取了錢財的人所掌握。不要有片刻認為這是我的臆想。總在畫家死後,人們才肯花大價錢購買他的作品。他們總是輕視在世的畫家,他們通過偏向那些去世的人的作品來愚昧地為自己辯護。


當然他可能也是欣慰的,他當時在畫加歇醫生的時候曾經在信裡這樣說:


「我用憂沉的表現手法為加歇醫生畫了一幅肖像,看起來就像畫中所看到的那種痛苦的表情一樣。並且這樣畫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們不可能對比出這與舊的鎮靜的肖像畫有何不同,這表現了我們現代人的面孔和激情?


就像等待什麼東西在成長一樣,悲傷但仍然溫和,清醒且聰明——這就是應該畫很多肖像畫的原因。


它們會出現在一個世紀後,那時現在活著的人都已經離世。」


.

END

.


寫完好想去梵谷博物館看原作。

想了解梵谷生平的推薦2011的新版《梵谷傳》和梵谷的書信集。


想隨便了解下的吃瓜群眾們看這篇就夠啦!

看什麼梵谷PPT展!大屏幕傷眼睛!

人生故事還沒我說得好!


摔,微信怎麼還不給開讚賞功能!




文章系象外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未經授權轉載……聽說有種賺錢方式叫做打版權官司……


對了,我們願意不求回報推廣年輕、有能力的藝術家

如果你是,請不要害羞,快來找我們啊!


喜歡我們,想加入我們實習的寶寶們,

也不要害羞哦!


郵箱在這裡!

xiangwai_artha@163.com



長按上方二維碼,一鍵識別關注我們 -

1736 個〇外人已經匯合


⤹ 點擊閱讀原文,嗯,認識些還活著的藝術家

相關焦點

  • 梵谷:他在你心裡死過一次,又活了!每次復生都比前一生更強大
    梵谷的《星空》,成品於精神病院。這種特殊的環境,導致了很多人沒辦法直接欣賞這幅畫。就因為大多數人都沒去過精神病院,隔了。你要沒過大漠,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什麼魅力。我一個家在敦煌的同學,以前跟我說,他站在鳴沙山上看落日,那種龐大的自然之美,照得他眼淚不聽話地往外滾。
  • 這首「梵谷的歌」除了「致敬」你還聽出什麼
    原標題:這首「梵谷的歌」,除了「致敬」你還聽出什麼   歌手唐·麥克萊恩在1970年為梵谷創作的《Vincent》至今依然戳人淚點。《Vincent》就是專輯《American Pie》中的單曲,曾在英國單曲榜上獲得冠軍,隨著時間推移,這首歌影響力逐漸遍及全球。
  • 《至愛梵谷》曝中文先導海報
    時光網訊  梵谷作為後印象派的大神級人物,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他的畫展,應該說是很不可思議了。一群有著這麼瘋狂想法的電影人,歷時6年,動用125位畫家,通過65000幅油畫,把這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給實現了。全球首部全手繪油畫電影《至愛梵谷》今日曝光中文先導海報以及多張劇照,有望引進國內。
  • 梵谷名畫《向日葵》賞讀
    梵谷,一個世紀前,偉大的荷蘭畫家梵谷,用極為強烈的色彩對比和飽含激情的有力筆觸,畫出了金色的向日葵。仔細的看,它有與一般葵花細尖花瓣不同的橢圓花瓣,讓人親身體驗了梵谷對生命的體驗和神奇的光與影色彩。每次看梵谷的向日葵,都能讓我的靈魂為之震撼 他的畫,如燃燒般的絲柏、風吹過的麥田、夜幕中的咖啡廳,燦爛迷人的星光……,每一個細節都散發出溫暖和動蕩的激情,一幅幅狂囂般的畫面,都是梵谷孤獨內心底層最深的吶喊。 正如大師自己所說:「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唇,甚至會漲得更高呢?
  • 鑑賞|《麥田群鴉》與梵谷執拗的生命
    多比尼家的花園,1890年7月,創作於奧維爾 現被瑞士巴塞爾的收藏家私人收藏在信中,他寫道:「當我們感到日常生活中的麵包都處於危機之中時,就沒有別的更細微的東西了,也不會有別的原因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生活是如此脆弱……回到這裡後,我依然感到非常難過,在你身上發生的風暴我感同身受……我能做什麼——我像往常一樣努力好好生活,但是這次,我的生活從根本上受到打擊
  • 感受生命中吶喊的靈魂畫家,梵谷
    倫勃朗畫的肖像不僅僅是對自然的看法,更像是一種啟示「他後來寫信給他的兄弟。梵谷究竟是怎麼死的呢?1890年7月27日,文森特梵谷早上出門拿著一把裝滿子彈的手槍,並射中自己胸部,但子彈沒有殺死他。他被發現時在房間裡流血。梵谷對他的未來感到心煩意亂,因為當年5月,他的兄弟西奧已經訪問過他,並要求他對他的財務狀況更加嚴格。
  • 用X射線給梵谷的畫拍個片,沒想到草叢下竟埋著人,引人遐想
    你以為只有人在體檢的時候會拍片嗎?其實,X射線早已在藝術品分析中普遍運用了,像梵谷、倫勃朗、畢卡索這些頂級畫家的作品,也早就被X射線看了個透。梵谷梵谷生前命運悲慘,死後他的藝術才被人們認可,被稱為天才畫家。
  • 文森特·梵谷:天才和瘋子介於一線之間,其實他只是個孤獨的人
    回不去的荷蘭,永遠紀念的阿姆斯特丹梵谷最終也沒能回到故土,短暫的一生在法國戛然而止。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梵谷,或許該從荷蘭開始,走進影響他成長和創作的田園、村莊和城鎮。如果不是因為「梵谷」的名字,津德爾特或許永遠都只是荷蘭邊境一座默默無聞的小城。1853年3月30日,梵谷在津德爾特主街Markt 29號的房子裡出生。
  • 孤獨而偉大,梵谷的這10幅畫作你值得一看!
    文森特·梵谷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之一,在其短暫而絢爛的一生中,都投入到了對畫畫的熱愛、對藝術的創作之中。#梵谷是一個傳奇,一生歷經磨難,但他始終用畫筆表達著對人類苦難處境的悲憫。如果給梵谷的畫作辦一個線上展覽的話,我想這10幅畫作你值得看到。一、《吃土豆的人》狹窄的房間,逼仄的氣息瀰漫,昏暗的燈光下,貧苦的一家人勞作一天,到了晚餐時間桌上的主食卻只有土豆。畫中最右邊的老婦人機械地倒著手中的咖啡,生活的重擔已經磨滅了其全部的生趣。
  • 12 幅畫回顧梵谷的一生
    梵谷曾與高更是摯友,但後來二人從生活方式到藝術理念都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水火不容。巨大的衝突使梵谷精神病發作,他想殺高更,但卻在錯亂中割下了自己耳垂的一部分。梵谷生前只售出過《在亞爾的紅葡萄園》這一幅油畫作品。他在死後 11 年才真正成名,這全靠弟弟提奧的妻子約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整理了梵谷的全部畫作和書信,並一生為梵谷的名譽奔走。
  • 怒放的生命:品讀梵谷的《鳶尾花》
    梵谷 開花的李子樹 1887 (臨摹日本畫家歌川廣重的版畫)梵谷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室外對景寫生完成的。他也將繪畫作為一種對自然的觀察和研究的方式。然而,作為梵谷生命歲月最後的見證,它們的藝術價值絲毫不亞於前者。1890年5月,凡高在聖雷米精神病院的最後幾周裡,他更加瘋狂的作畫。他知道自己隨時可能再次發病而永遠不能畫畫。但是,他不願意屈從於命運的擺布,努力抓住一切機會將這些珍貴的畫作留在了人間。
  • 你可以從梵谷學到三種互補色的技巧
    梵谷的繪畫技巧橙色和藍色在1888年阿爾勒的Place du Forum廣場上的梵谷咖啡廳露臺上相互突出。在梵谷的繪畫中,他非常大膽地使用了顏色。如果我們開始分析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利用互補色和色輪的力量來提高同時對比的視覺效果。
  • 《至愛梵谷(Loving Vincent)》美到哭!| 優秀歌詞譯文公布
    雖然窮途末路,但梵谷依舊躊躇滿志,他向弟弟承諾,儘管他暫時還沒有成功、畫作也不值錢,但將來一定有一天,他的畫可以賣到200法郎一幅。  但當梵谷的畫作價格已經遠遠超出200法郎一幅的時候,梵谷和提奧已經看不見這一切了。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一片麥田中舉槍自盡,兩天後不治身亡,終年37歲。
  • 69朵梵谷「向日葵」綻放白鷺洲
    顧業亮在工作室趕製梵谷向日葵花燈。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希攝    在第34屆中國·秦淮燈會白鷺洲公園展區,一片明亮的「向日葵」令人過目不忘:濃烈的黃色層層疊疊,面向東方、禮讚生命。沒錯,這就是梵谷的「向日葵」!數一數共69朵,那是梵谷一生畫作中向日葵的數量。
  • 梵谷的睡蓮?《三十而已》中被王太太認錯的,究竟是怎樣的名畫?
    也許原著的作者是自己的生活經歷,很多情節都很接地實感。尤其是當女主顧佳看到王太太買來的世界名畫的時候,驚訝到幾點,還問王太太說:這個……是真跡麼?王太太聽了顧佳的話以後略帶驕傲地回答買贗品多掉價,這是在拍賣會拍下的梵谷的《睡蓮》……剛剛還在感嘆有錢人的生活的顧佳這時突然變得不自然了,因為她知道王太太犯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錯誤,就像後來幾乎和王太太翻臉時說的那樣:
  • 梵谷為什麼可以畫出頂級科學家都無法理解的湍流現象
    我們十分好奇是怎樣的精神世界,才能讓他的筆觸之間產生這些惟妙惟肖的獨特的漩渦,這種線條的力度感是如此的獨特強烈仿佛有如神助一般。的確梵谷的一生是坎坷一生。他的生活讓他仿佛一直處在感情的漩渦之中這種旋渦讓他痛苦。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方面都曾讓他內心消沉,感到十分的痛苦。
  • 十二幅畫回顧梵谷的一生
    以下 12 幅作品記錄了他的 12 道生命軌跡。 1. 文森特·梵谷本有個同名同姓的哥哥,但哥哥不幸胎死腹中。梵谷因此成了家中的長子。梵谷 1889 年的自畫像。 2. 梵谷最初的夢想是追隨父親的步伐,在荷蘭改革總教會內當一名牧師。
  • 梵谷167歲生日畫丟了,人們迷戀他的色彩,執著追隨他的紅黃藍
    就在本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倫辛格博物館內梵谷作品《春天花園》被盜。這件梵谷創作於1884年的作品,描繪了他當時居住的尼嫩鎮(Nuenen)的花園,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梵谷的父親被任命為小教區的牧師,梵谷就和父母共同居住在該教區,他還在冬天粉刷花園。
  • 難道梵谷的《星空》畫的是被二維化的太陽系?
    這時,她們看到了二維太陽的全貌,木星的二維化已經基本完成,現在,除了天王星,太陽系的絕大部分都已經二維化。「天啊,星空!」AA失聲喊道。程心知道她說的是梵谷的《星空》,像啊,太像了。她腦海中那幅畫的記憶,與眼前的二維太陽系幾乎完美地重疊在一起。
  • 看展覽|梵谷X蒙克:瘋狂的生命在藝術中重合
    一聲槍響與一聲尖叫在那棟黃色的房子裡迴響,回聲傳過海峽,使9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開幕的「蒙克X梵谷」(Munch Van Gogh)充斥著遺憾與恐怖的氣息。展覽海報,梵谷和蒙克的繪畫中存在著某種隱秘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