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7月的某日,梵谷在焦慮、無助的情緒壟罩之下,走到麥田當中,用厚實的顏料鋪墊,完成了《麥田群鴉》。這幅創作於梵谷生命最後幾天的畫作是梵谷在奧維爾小鎮時期留下最讓人驚豔的作品。然而當時梵谷在麥田裡面對了什麼,使他在離開聖雷米療養院不過兩個月的時間,便走向死亡?這是藝術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可以說談到《麥田群鴉》,離不開梵谷的死亡;談到梵谷的死亡,更離不開《麥田群鴉》這幅畫。看著《麥田群鴉》,能看到什麼?是死亡?還是執拗的生命?
《麥田群鴉》(局部) 1890年7月 創作於奧維爾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麥田群鴉》創作於梵谷生命的最後幾天。那天,他先走過了天主教堂,然後走進墓地對面的麥田裡,
「將近日午,火熱的陽光射在他的頭頂,一陣山烏驀然自天外飛來。群鴉飛滿了半空,遮暗了太陽,把文森特圍入一層濃密的黑夜,又飛入他的頭髮、眼睛、鼻孔、嘴巴,把他埋入一叢緊湊、窒息、紛如烏雲的狂撲的翅膀之中 。」當時的梵谷面對了什麼,使他在離開聖雷米療養院不過兩個月的時間,便走向死亡?
奧維爾小鎮1890年5月,梵谷受到弟弟提奧的邀請,離開待了一年的聖雷米療養院,只身前往巴黎北邊的奧維爾小鎮,準備在那裡展開新的生活。提奧已經和當地的加歇醫生談妥,他將悉心照料梵谷的精神狀況,一切看起來安穩妥當,畫家即將重生。
加歇醫生肖像畫,1890年6月,創作於奧維爾 現被私人收藏在梵谷前往奧維爾小鎮前,先到巴黎拜訪了弟弟、弟媳,以及他們才3個月大的兒子。一家團聚,看似和樂融融。實際上提奧的兒子生了一場病,照顧生病的孩子讓一家人身心俱疲。雪上加霜的是,提奧持續了16年的畫廊工作,很可能因為虧本而不保。梵谷心事重重的返回了奧維爾小鎮。
梵谷在奧維爾小鎮認識了加歇醫生。加歇醫生不只作為醫生照料著他,也作為賞識他畫作的好友與梵谷互動,提供他作畫的工具與空間。然而,雖然梵谷身在自己喜愛的農村,而且有著加歇醫生的支持,但他對於作畫的熱切似乎不如以往,「往日大自然使他震顫而激動的美景,如今竟使他無動於衷。」
梵谷對於世人總是狂熱的存在,但歐文. 斯通形容此時的梵谷「已經燃成灰燼了」。他作畫的唯一理由,是為了維持溫飽的費用、為了不給提奧帶來負擔。然而,梵谷作畫作到一半,會想到他在提奧巴黎的家中,那些賣不出去的作品塞滿屋子的景象,他對此忍不住感到煩躁。
7月的某日,梵谷在這些焦慮、無助的情緒壟罩之下,走到麥田當中,用厚實的顏料鋪墊,完成了《麥田群鴉》。
《麥田群鴉》(局部) 1890年7月 創作於奧維爾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梵谷之死1890年7月10日,梵谷給弟弟提奧和弟媳喬寫了一封信,信中梵谷坦誠的表達了自己的孤獨與絕望。並且他向弟弟介紹了自己近些日子完成的三幅畫——《多比尼家的花園》、《麥田群鴉》、《暴風雨來臨前的麥田》。
多比尼家的花園,1890年7月,創作於奧維爾 現被瑞士巴塞爾的收藏家私人收藏
在信中,他寫道:
「當我們感到日常生活中的麵包都處於危機之中時,就沒有別的更細微的東西了,也不會有別的原因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生活是如此脆弱……回到這裡後,我依然感到非常難過,在你身上發生的風暴我感同身受……我能做什麼——我像往常一樣努力好好生活,但是這次,我的生活從根本上受到打擊,我步履蹣跚的前行。我怕在你資助下度日的自己是你的拖累,雖然喬的信中說你理解我跟你一樣努力工作並經歷苦難……我經常想起那個孩子,養育一個孩子總比養一個消耗所有人精力的畫家要好……」絕望失落,溢於言表。
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麥田,1890年7月,創作於奧維爾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麥田群鴉》是這批畫作中最有感染力的一幅,梵谷在信裡說:
「它們在動蕩的天空下是一片麥田,我在畫裡要強調悲傷感和極致的孤獨感。……你會儘快看到這一點,因為我希望儘快將它們帶到巴黎,我確信這些畫會告訴你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他做到了,畫作中噴薄而出的孤獨絕望讓人們一度以為,這幅畫是梵谷的絕筆(其實創作於1890年7月的《樹根》才是放在梵谷畫架上的最後一幅畫,並且或許是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湛藍的天空風起雲湧,與翻滾的金色麥田形成強烈對比,一群黑色的烏鴉驟然飛起,劇烈的不安和激昂的情緒在這幅畫中盡顯無餘。
不久後的7月27日,他在麥田中對自己開了槍。
梵谷和提奧的墓碑一般來說,梵谷被認為是在精神的崩潰之中,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後來一直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從分析當時梵谷的心理狀態、中槍的位置、梵谷身邊找不到槍、未留下遺書等等疑點,指出梵谷其實是被他殺,嫌疑犯則是經常欺負梵谷的少年。
然而,根據梵谷居住的酒店主人的女兒回憶,梵谷在中槍後回到酒店,聲稱自己是自殺,
「我的身體是我的,我可以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不要指責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殺的。」梵谷是選擇自殺?還是選擇接受突如其來的死亡?這仍是藝術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可以確定的是,梵谷中槍的兩天後,他在提奧的陪伴下離開了世間的折磨。提奧因此陷入過度的悲痛,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甚至出現幻覺。
6個月後,提奧也離開了人世,與他摯愛的哥哥梵谷一同葬在奧維爾的瓦茲河畔。
麥田群鴉儘管有人認為梵谷之死仍待爭論,但《麥田群鴉》無疑是梵谷在奧維爾小鎮時期留下最讓人驚豔的作品。而這一幅50.3釐米乘103釐米的橫向畫作,目前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中,時隔130年仍令見者止息。
麥田群鴉 1890年7月 創作於奧維爾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梵谷在《麥田群鴉》中用了極度鮮明的色彩,暗藍的天與黃色麥田形成對比,而道路的紅色則因為一旁的綠草而被凸顯出來。天空中的雲翻卷不止,天色在藍與黑間糾纏,漸次地包覆大地,而地上的麥田在梵谷的筆下翻飛,褐黃相間、躁動不安。《麥田群鴉》裡的麥田、小路、泥土、野草幾乎都被簡化到只剩筆觸,但卻堆疊出梵谷心裡的抑鬱、焦慮、抵抗,以及無所遁逃。
《麥田群鴉》(局部) 1890年7月 創作於奧維爾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他畫得很快,好像沒有時間了,夏天午後頃刻的烏雲密布,頃刻的雷聲,頃刻的暴雨都蓄勢待發。」不知梵谷是否已經聽見了生命的終曲,使他急促地將所有對藝術的渴望揮灑在《麥田群鴉》上,成為一次強力的「迴光返照」。
蔣勳曾這麼評價梵谷的畫:
「他的繪畫裡不只是視覺,他帶領觀者的眼睛去觸摸堅實的山巒、巖石與泥土;他帶領觀者的眼睛去嗅聞空氣中杉木與柏樹的氣味,嗅聞麥穗成熟以後的芳香,他帶領觀者去感覺陽光在草野上的溫度,雲在天空流轉與風的聲音,最遠最遠的天際一顆星的聲音。」看著《麥田群鴉》,我們能看到什麼?「砰」的一聲槍響、群鴉起飛瞬間羽翼的震顫,以及烏黑的天空壓下大地時,麥浪湧動求生而發出的陣陣低鳴。那究竟是死亡?還是執拗的生命?
(本文原標題為《梵谷畫作:引向死亡的《麥田群鴉》,原刊於梵谷博物館官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