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業亮在工作室趕製梵谷向日葵花燈。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希攝
在第34屆中國·秦淮燈會白鷺洲公園展區,一片明亮的「向日葵」令人過目不忘:濃烈的黃色層層疊疊,面向東方、禮讚生命。沒錯,這就是梵谷的「向日葵」!數一數共69朵,那是梵谷一生畫作中向日葵的數量。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淮燈會(秦淮燈彩)國家級傳承人顧業亮與梵谷家族後人、國際知名設計師雨果的共同努力下,經典名畫以花燈的形式點亮金陵。
1月17日,顧業亮在其工作室一邊忙著趕製今年的花燈,一邊向記者講述「向日葵」花燈背後的故事。
與「向日葵」的結緣,在2018年。這一年11月,在南京市政府的組織下,顧業亮帶著他的秦淮燈彩遠赴荷蘭埃因霍芬參加國際燈光藝術節。在燈光節組委會的牽線搭橋下,他邂逅梵谷家族後人——國際知名設計師雨果,兩人首次聯袂製作了一款闢邪花燈。
雨果的父親是梵谷的兄弟,對於梵谷,雨果打小懷有深厚的情感。「我們能不能合作把梵谷的『向日葵』做成秦淮花燈,我設計,你來做?」雨果試探性向顧業亮拋出了橄欖枝。「沒問題!」顧業亮一口答應。
回國後,兩人隔著千山萬水,語言不通,於是顧業亮教雨果下載了微信,通過微信的翻譯功能,進行了整整七個月的新時代「鴻雁傳書」。
「設計稿前前後後改了5次,小樣做了5次。我們最大的爭議是『向日葵』花蕊的設計。中國人在繪畫中,習慣用密密麻麻的井字形線條表現『向日葵』花蕊,但我拿到雨果的設計稿,發現花蕊是交錯的一條條曲線,這給工藝帶來很大挑戰,但最終我決定尊重他的設計。」顧業亮說。去年7月份,雨果飛來南京,3天時間有兩天泡在工廠,在現場對花燈進行了再調整。
作為兩地合作的結晶,這69朵向日葵花燈去年11月在荷蘭埃因霍芬國際燈光藝術節上大放異彩,今年春節期間又將和南京市民見面,雨果特地飛抵南京見證秦淮亮燈儀式。
經過這兩天的溝通,顧業亮和雨果正在推動一項文化交流項目。顧業亮計劃在荷蘭埃因霍芬建一個秦淮燈彩非遺傳承中心,雨果則來南京打造一個荷蘭傳統文化中心,給兩地人民打造一個固定的文化交流空間,譜寫「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