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谷的存世畫作中,《鳶尾花》幾乎家喻戶曉,受到世人的喜愛。然而,梵谷為什麼如此執著地描繪這些平凡的花朵?在這些美麗的畫作背後,梵谷又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痛苦和抗爭呢?
01精神療傷的開始:發現鳶尾花之美
1889年5月,在經歷了自殘和住院治療之後,梵谷入住了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在他去世前的最後一年,梵谷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在那裡創作了多達130幅畫作。
在聖雷米精神病院的花園裡,栽種著大片的紫色鳶尾花。鳶尾花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徵。梵谷很快就被這些花朵迷住了,在入院的第一周,他就開始在花園裡創作《鳶尾花》(現藏於美國蓋蒂基金會)。這幅畫由若干鮮豔的色塊組成,生機勃勃的鳶尾花幾乎要掙脫畫面的邊緣。
這種平面化的表現風格和鮮豔的色彩,很可能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梵谷曾經從東方藝術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
梵谷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室外對景寫生完成的。他也將繪畫作為一種對自然的觀察和研究的方式。他仔細地研究花朵的動態和形狀,用各種波浪線和捲曲線組成的彎曲輪廓去描繪這些花朵。讓人驚訝的是,梵谷的每一朵鳶尾花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美麗的花朵相互依偎而又形態各異。值得注意的是,花叢中一朵白色的鳶尾孑然而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憂傷和孤獨,這是否也是藝術家個人境遇的寫照呢?
梵谷的弟弟提奧很快意識到了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並在1889年9月將它提交給了法國獨立者沙龍。他曾在信中向梵谷描述了展覽時的盛況:即使從遠處看,這幅畫也很抓人眼球。它是一幅格調高雅而充滿生機的美麗畫作。
就在梵谷去世後的第二年,這幅畫有了第一位買主。他是法國藝術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波,也是梵谷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他曾讚嘆道:梵谷對花朵的精緻本質理解得多麼透徹!
梵谷生前窮困潦倒,只賣出過一幅繪畫。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這幅《鳶尾花》拍出了天價(5390萬美元),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藝術品之一。這也許是不為名利的梵谷萬萬沒有想到的。
02生命的最後歲月:依然怒放的花朵
與這幅著名的《鳶尾花》相比,另外兩幅也許沒有這麼高的知名度。然而,作為梵谷生命歲月最後的見證,它們的藝術價值絲毫不亞於前者。
1890年5月,凡高在聖雷米精神病院的最後幾周裡,他更加瘋狂的作畫。他知道自己隨時可能再次發病而永遠不能畫畫。但是,他不願意屈從於命運的擺布,努力抓住一切機會將這些珍貴的畫作留在了人間。
梵谷在此期間畫了四幅有關春天的花朵,其中兩幅是鳶尾花,另外兩幅是玫瑰花。在人生最為絕望和痛苦的時刻,梵谷選擇了描繪花朵,這個主題一定對他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1890年6月,梵谷在寫給妹妹的信中提到說:這些繪畫意味著一切信仰的「重生」。也許,這些花朵讓梵谷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成為他的精神慰藉和快樂源泉。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後,梵谷永遠地結束了生命。這些畫作也成為梵谷生命最後階段的美麗絕響。
值得注意的是,梵谷的這兩幅《鳶尾花》在色彩和形式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一幅現藏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梵谷將紫羅蘭色的花朵畫在粉色背景上,追求一種和諧柔美的效果。然而,由於梵谷使用的紅色顏料性質不穩定,畫作逐漸褪色。我們現在看到背景接近於白色。儘管如此,這幅褪色的畫仍然不失素雅和鮮活。
另一幅《鳶尾花》現藏於荷蘭梵谷美術館。這幅畫的視覺效果與上一幅完全不同,畫面的色彩鮮豔而濃烈。梵谷的這幅畫也是有關色彩對比度的研究。黃色和紫色是互補色,很少有藝術家在一幅畫中大面積的同時運用這兩種顏色,因為這確實難以駕馭。
然而梵谷終其一生都在進行大膽的藝術實驗。他不在意世人的眼光,一心追求心中至高至純的藝術境界。在這幅畫中,他將藍紫色的花朵畫在黃色的背景上。這些反差強烈的互補色,通過對比而起到了相互加強的效果。畫面非但不突兀或衝突,反而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張力。
03精神的象徵:永不凋零的花朵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梵谷也許是最懂花的藝術家,他的花卉繪畫可謂見微知著。他將人生感悟和理想寄寓其中,這些花朵似乎也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特徵。在梵谷的繪畫中,人與花仿佛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花朵的生命是短暫的。然而,梵谷用深情的畫筆讓這些精緻脆弱的花朵成為永恆的經典。時過境遷,當人們面對這些畫作時,依然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內心迸發出的熾熱情感,它能夠讓人們重拾對生活的熱愛,有一種治癒心靈的力量。
看著這些千姿百態的花朵,仿佛在傾聽梵谷內心的獨白。它們不會枯萎和凋謝,永遠保持著怒放的姿態。它們也象徵著藝術家不向命運屈服、堅持追求理想的精神。
這些繪畫之所以偉大,也許是因為它們早已超越了物質的束縛,而升華為人類永恆的精神肖像。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評論和分享,更多Art視點精彩原創內容,請點擊題目下方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