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處齊魯故地,儒家思想發端於此,影響中國文化至今。
原始先民在這裡留下了獨特的文化印記,古老的商部族發端於此。臨近海邊,這裡經濟富足,更是歷代王朝封王的富庶封地。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文明印記。
依託如此豐厚的歷史資源,山東博物館所藏文物,包羅萬千,陶器、青銅、竹簡、書畫等等不一而足。

2011年的時候,山東博物館進行了一次「鎮館之寶」的評選活動,從當時館藏的150餘萬件藏品中,通過層層的評選,最終確定了10件文物作為「鎮館之寶」。
這十大「鎮館之寶」,絕大多數都屬於先秦時期。其餘的四件,是兩漢、明清的文物。
這六件精美的先秦古物,有彩陶、青銅、玉器等等,反映了這裡曾經存在的久遠而古老的文明。
一、紅陶獸形壺
1959年,出土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酒器。高21.8、通長22.3、體寬14.5、足高7.9-8.4釐米。屬於大汶口文化。
二、蛋殼黑陶高柄套杯
1960年,出土於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酒器。口徑12、內徑4.9、通高16.9、柄高13.2釐米。是龍山文化陶器的代表作。
三、甲骨文(商)
山東博物館館藏甲骨均為安陽殷墟早期出土品,甲骨年代涵蓋商代晚期二百多年,收藏數量達1.05萬片。這批甲骨絕大部分為傳教士明義士的藏品,還有一部分是甲骨名家羅振玉的藏品。
四、亞醜鉞
1965年,出土於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 商代,通長32.5、寬34.5釐米。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口部兩側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它是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
五、頌簋
西周晚期周宣王時製作。高30.1釐米,口徑24.2釐米,盛食器。早期可能為盜墓賊發掘而流落民間,幾經易手,並且器蓋和器身分離,到1959年時,器蓋和器身最終都被收藏於山東博物館,而合而為一。
六、魯國大玉璧
1977年,出土於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外徑32.8釐米、孔徑11.6釐米、厚0.6釐米。玉料呈青碧色,由內而外三層紋飾。屬戰國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剩下的四件「鎮館之寶」,是兩漢和明清時期的器物。有竹簡、畫作以及冠冕。
七、《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
1972年,發現於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早期墓葬中。為早期隸書,寫於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它們解開了歷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其人其書有無的千古之謎。
八、東平漢墓壁畫
2007年,發現於山東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
九、九旒冕
1971年,出土於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是研究我國古代服飾、禮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十、鄭燮雙松圖軸
1954年入藏山東博物館,縱201釐米,橫101釐米。為鄭板橋送給好友肅翁的作品,講述了同學之間的情意。作於乾隆二十三年(1759),為鄭燮鼎盛時期的繪畫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