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李化/圖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雲」端開學、「雲」上動物園、「雲」上賞花成了不少「深宅」在家裡看世界的一個窗口和渠道。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位於渝北的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和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雖然閉館,但服務不打烊,推出了多個網上展覽。今日(3月1日),我們「雲」上賞寶 ,來看看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的五件鎮館之寶以及這些「寶貝」背後的故事。
▲「巴渝第一床」
「巴渝第一床」花三年時間製成
走進渝北碧津公園內的巴渝民俗博物館,館內20餘張古床是館內的亮點。這些古床中,被稱為「巴渝第一床」(亦稱為「天下第一床」)的清代鏤雕滿金漆花鳥紋楠木拔步床最為顯眼。
▲巴渝民俗博物館體量最寬大的古床,堪稱「床王」
這張床名氣很大,屬國家二級文物。整張床就是一個獨立的空間,由內向外3層楣板分成3層,很有層次感,不僅每層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滿金漆裝飾,「渾身」上下金碧輝煌。尤其每層楣板和圍欄上鏤空雕和浮雕雕刻花鳥紋、博古圖、葡萄藤蔓,讓人驚嘆工匠的技藝。
▲動物浮雕雕刻
▲古床上的鏤空雕和浮雕雕刻
「我工作這麼久,做工這麼精美的床這張就數第一了。」聊起這張床的經歷,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劉春鴻曾見證了這段歷史。劉春鴻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原江北縣文管所向居民徵集一些有年代感、有歷史價值的老物件,希望把這些即將消失的「寶貝」收集起來。
▲古床上的鏤空雕和浮雕雕刻
這張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他們發現的。劉春鴻說,當時這張床的主人是居住在鴛鴦多功城附近一位70多歲的馬老太,而且這張床當時馬老太還在使用。馬老太告訴劉春鴻,這張床是她嫁到吳家時的嫁妝。
「據我了解,這張床至少被當成兩次『嫁妝』。」據劉春鴻介紹,清代晚期的時候,這張床是悅來徐家壩(今國博中心南端)一位戴姓大戶人家為嫁女打造的,招募三位工匠足足花費了三年時間製成,裝飾的黃金達到200克以上,由於工藝精湛,人稱千工床。後來幾經輾轉到了馬家,成了馬老太的嫁妝。
▲該館展示的其他古床
「天下第一龕」裡藏數十個故事
劉春鴻說,這張床發現的時候就保存得比較好,收集回來後只是進行了簡單清洗,如今展在展廳裡的面貌和發現的時候差不多,在燈光照射下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架床雕刻工藝精湛,圖案內容豐富,融各種瑞獸花鳥於其中。」劉春鴻介紹,比如,床上雕刻有「鼠食葡萄圖」,9隻小老鼠愜意地吃著葡萄,葡萄多籽,老鼠在重慶被稱為耗子,諧音「好子」,寓意為希望家庭多子多福、多出人才。還有喜鵲登枝、瓜蝶藤蔓等主題圖案,濃縮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
▲清代金木雕家神龕
巴渝民俗博物館另一件鎮館之寶,要數同樣是國家二級文物的清代金木雕家神龕。神龕通高足有4.5米,寬1.7米,厚近0.7米,被譽為「天下第一龕」。
此龕為櫃式神龕,仿樓閣結構,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龕頂為二龍戲珠,楣板和花板中雕刻有八仙上壽、槐蔭送子等反映吉祥幸福內容的各種圖案。劉春鴻介紹,這個神龕也是九十年代初在原江北縣兩岔鄉鬥水村徵集到的,也就是今天渝北大灣鎮一帶。
▲清代金木雕家神龕
劉春鴻告訴記者,這個神龕當時發現時是在一個家族祠堂裡面,為當地唐氏家族所有,這個神龕不僅形象高大,而且雕刻精美者更是世間罕見。尤其是神龕內部像一部民間文化故事集,雕刻了大量的民間故事,比如「漁樵耕讀」「魁星點鬥」「三星高照」「劉海戲蟾」「白娘子盜仙草」「黛玉葬花」……數十個故事都被藏在神龕裡。
▲「天下第一龕」上雕刻的戲曲故事
劉春鴻說,當時徵集這個神龕的時候中間還有點小波折,為了讓這件「寶貝」更好的保存下來被更多人了解,他和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跑了當地不下五次才徵集到了。
五件鎮館之寶為何都是木雕?
除了「巴渝第一床」和「天下第一龕」,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巴渝民俗博物館的五件鎮館之寶還包括清代鏤雕人物、瑞獸紋雙踏拔步床以及清貼金木雕菩薩像、清金漆木雕看枋。其中,後兩件如今展陳在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內。
▲清貼金木雕菩薩像
其中,清代鏤雕人物、瑞獸紋雙踏拔步床高332釐米、寬292釐米、深338釐米,佔地面積近10平方米,是巴渝民俗博物館體量最寬大的古床,堪稱「床王」。
而清金漆木雕看枋長約10米,寬約0.5米,記者曾對該木雕看枋進行打探,木雕上雕刻有「三英戰呂布」、「諸葛亮六出祁山」等戲曲故事,看枋上雕刻了數百位戲曲人物,雖然歷經百年風雨,每位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據介紹,這塊看枋是多年前在偏巖古鎮的一個古戲臺發現的。
▲清金漆木雕看枋的戲曲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記者發現,這五件鎮館之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木雕。劉春鴻說,在重慶,一直有「石刻精品在大足,木雕精品在渝北」之說。渝北的木雕技藝在清代是一個鼎盛時期,到後來形成各自的流派和特色。
在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內,如今就有一個巴渝木作文化藝術展,是該館兩個常設展覽之一。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傳統木作文化展主要通過圖文與實物結合,整體與局部呈現,讓觀眾多角度領略傳統木作文化的魅力,認識渝北匠人所製作的木作精品。如今,通過雲上「賞寶」 ,讓大家更多渠道的認識這些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