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博物館全景
關於構建現代型大學博物館的思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館長徐世球
國內一流的恐龍展區
大學博物館是收藏、研究、保護、展示各種重要標本、文物的場所,是高等學校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重要教育基地。據中國博物館學會大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提供的數字,我國高等學校現建有不同規模、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地質地理類、考古類、人文歷史類、生物類、中醫藥醫史類、航空交通類以及機械、電子類等博物館或陳列室100多所,這些博物館為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條件,同時在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大學博物館的發展還很不平衡,雖然有少數館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大多數館在適應現代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如何建設一個現代型的大學博物館,仍然是各地和各大學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筆者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是一個規模較大、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新型大學博物館,在構建現代型大學博物館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與同行進行商榷。
一、現代型大學博物館的含義
與其他博物館一樣,大學博物館也具有收藏、科研、教育三種基本職能。應該看到,這三種職能是一個不斷繼承和發展的過程。它們與社會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就是說,大學博物館應該具有現代意識,把握現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脈搏,建設現代型的博物館。
筆者認為,現代型大學博物館,應該是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新型大學博物館。建設現代型的大學博物館,需要現代博物館學的理念以及現代型的博物館學人才,需要充分認識傳統型大學博物館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二、傳統型大學博物館存在的不足
傳統型大學博物館從建立到運作,形成了不同於一般性博物館的顯著特徵,有些特徵如藏品的豐富和典型程度是引人注目的,而有些特徵卻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了不足。筆者認為,大學博物館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展示內容陳舊
大學博物館的初衷主要是為大學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因而其陳列內容基本上反映了教科書章節的特點,而且很多年幾乎不作大的改變。這與當今時代知識的快速更新以及新的理論、新的學科和新的成果的競相湧現是不相稱的,也就談不上更好的為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服務。而且,專業性強是其普遍的特點。
2、展示手段落後
總體來看,大學博物館的陳列形式單調、死板,基本上是展品加文字再加圖片的靜態陳列,陳列設施老化、展示手段落後,而且很少注重觀眾的參與性。而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博物館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更新展示手段,以烘託氣氛,增強陳列內容的表現力和吸引力。
3、開放程度較低
大學博物館一般對社會的開放程度較低,基本處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環境。而科技現代化、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要求博物館通過加強自身的建設與宣傳,走徹底開放的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4、博物館學研究不夠
大學博物館的陳列展示一般體現了本校的學科優勢和特色,比較注重專業研究,而博物館學研究則顯得薄弱,這對博物館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大學博物館存在不足的原因很多,當然這與其自身的特點也有很大的關係。一是大學博物館一開始主要是為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因而陳列內容和形式不能等同於其他博物館;二是對社會開放起步晚,自身宣傳不夠,而且所在的大學大都不在鬧市區,因而觀眾少;三是很多博物館無獨立的館舍,加之經費嚴重不足,因而採用現代高新技術武裝自己非常困難;四是大學博物館人員有相當一部分為某學科專業人員,對博物館學缺乏研究,對博物館展示教育的精髓了解不夠。
三、如何構建現代型大學博物館
近幾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很快,各地眾多博物館的新建、擴建和改造顯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處於最佳時期。為此,筆者提出如下構建現代型大學博物館的具體思路。
1、應更新觀念,走全方位開放的路
由於參觀、娛樂、旅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已成為一種時尚,因而博物館是人們重要的活動場所。大學博物館的辦館思維應該突破大學院牆,更新觀念,把自己豐富的展示內容提供給社會。
2、應改變原有的陳列模式
首先在陳列中要有創新思維,構築獨具匠心的陳列,大膽採用新材料和新的展示技術;其次,要及時展示新理論、新成果,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有效的服務;第三,要了解社會觀眾需要什麼,把他們感興趣的熱點內容展示出來。
3、注重加快數位化建設
第一是要加強藏品資料庫系統的開發,把藏品的管理納入到計算機管理的軌道。大學博物館的一個顯著優勢是藏品豐富,但是,大部分館在藏品管理方面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式的,建立完整資料庫的可謂寥寥無幾。從藏品的科學、規範的管理以及今後將發揮的作用來看,建立藏品資料庫是非常必要的。該資料庫應包含館內所有藏品的信息,每件藏品的信息要儘可能齊全,資料庫的輸入、修改、查詢、檢索、統計、輸出等功能要完善且使用方便。
第二是要注重計算機展示技術的應用。大學博物館一般展示面積不大,但需展示的內容又很多,這種情況下可以發揮多媒體電腦的作用,研製相關的多媒體軟體,使觀眾通過滑鼠、觸控螢幕等,自行瀏覽更多的內容。
第三,大學博物館應該把握和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各大學博物館應該利用其技術和人才優勢,全部實現計算機上網並建立自己的主頁,實現網上交流、展示、宣傳等,儘可能廣泛地利用網上資源為各項工作服務。
第四,大學博物館應該抓住國家重視數位化建設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國家數字博物館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對大學博物館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大學博物館人員應該高度重視,依託本校和本館的優勢,積極參與,建設一個功能強大且完善的數字博物館和科技平臺,既為專業教學和科研提供系統、有效的服務,也為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4、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首先,大學博物館必須培養通曉信息技術的人才,以滿足信息化展示技術和數位化建設的要求;其次必須培養專業複合型人才。大學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一般都包含很多學科,而且要展示新的科技理論與成果,就必須注意培養和使用一部分精通英語和一到兩門專業學科的知識、了解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手段、把握科技發展的脈絡、熟悉和使用現代科技展示手段的高級人才。
5、應該始終堅持為本校的發展戰略服務
各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科技創新、教學和科研的標誌性成果等方面有一系列的戰略。大學博物館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在輔助教學和科研、宣傳本校的成就、擴大學校的影響以及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方面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圍繞構建現代型的大學博物館,可謂任重而道遠。大學博物館應該知難而進,開拓創新,探討並實施在新的科技和社會發展背景下自身的發展模式和戰略,不斷增強吸引力,為科教興國和全民素質的提高,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普及而不懈努力。
精心打造科普教育的品牌
高校博物館的一個顯著優勢是藏品豐富,被人稱為埋在校園裡的「金山」。然而,長期以來「金山」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很早就將眼光瞄準了社會,走開放式辦館的道路,精心打造科普教育的品牌,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讚譽,得到了國家、湖北省和武漢市有關部門的良好評價。
1、率先對外開放,傳播科普知識
1988年,該館利用黑龍江滿州龍、多棘沱江龍和合川馬門溪龍等恐龍骨架,配上其它地質標本,在湖北宜昌舉辦了「中國大型恐龍展覽」和「地球奧秘展覽」,引起了轟動。在當時科普教育受重視的程度遠不及今天的情況下,地大博物館的科普展覽在社會各界尤其是中小學生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大量觀眾的留言反映了對科普教育的熱切期盼。此後,這兩個展覽便在各地巡迴展出。到1998年為止,兩個展覽歷經5省、區16市,參觀人數達60萬。
2、積極組織活動,確保科普效果
地大博物館還和武漢市相關部門和科普場館合作,積極組織科普活動。1994年,該館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各區教委青少年科技站聯合,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地學-生物學科普一日遊」活動,當年到該館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及其他觀眾達4萬餘人。此後,該館每年都與有關單位聯手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如1998年與中南民族學院民族學博物館、市科協普及部聯合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的「地學-民族學科普知識競賽」活動,2001年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武漢市科協青少部、市教委基教處合作,開展的以「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為主題的「科普一日遊」活動等,均在武漢三鎮產生了強烈的反響。1998年荊楚青少年夏令營開營式在該館舉行,而且夏令營的主題就是地學。
2002年4月,引人注目的武漢市科教旅遊活動正式拉開序幕。該館以地球形成和演化、生命起源與進化、保護地球、保護生物多樣為內容主線進行科普教育,構成了科教旅遊的顯著特色,持續地吸引了參觀者。
2005年7月,武漢市「創新素質實踐行暨百萬學生進基地觀摩教育活動」的啟動儀式在該館舉行,在全市產生了良好影響。
每年的春遊、秋遊、科普周、地球日、環境日、夏令營、冬令營。觀眾紛至沓來。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間,到該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及其他觀眾達40餘萬人次。該館還及時編寫了《滄海桑田-46億年的地球》、《生命起源與進化》、《神奇的恐龍家族》、《十二月誕生石》等多份科普材料,融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趣味性於一體,使觀眾百讀不厭。
3、利用現代科技,創新科普手段
1996年該館設計製作了博物館主頁,使館內陳列和藏品信息上網,方便國內外瀏覽。1998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該館將多媒體技術用於展示教育,並自行研製了第一個多媒體軟體――《恐龍的奧秘》,在展廳中設置觸控螢幕,觀眾可以自行操作和瀏覽。
2001年該館抓住機遇,向國家教育部申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學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順利獲教育部投資150萬元。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該館建立了地球形成與演化、生命起源與進化、礦物、巖石、寶玉石、礦產資源、自然災害與環境保護7個展廳,數位化標本2700餘塊,數位化圖片近800張,精心設計製作了6個展廳的標本瀏覽模塊和整個數字博物館的精品瀏覽模塊。項目成果在2003年教育部專家評審會議上,得到了高度評價。觀眾通過簡單地點擊滑鼠,就能了解地球的來龍去脈、生命的興衰榮枯以及奇妙的礦物、巖石、礦石和寶玉石世界。通過把文字、圖像、圖形、動畫、聲音等有機地配合,採用數位化展示手段,使該館的科普教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4、抓好新館建設,展望科普前景
在新館的建設和開放中,地大逸夫博物館堅持把科普工作擺在顯要位置。首先,從展示內容的安排看,把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深入淺出地講述地球的滄桑歷史、生命的進化過程、礦物巖石、珠寶玉石、礦產資源等地學知識;其次是採用各種現代展示技術,生動、形象、新穎地表現深奧的地學內容;第三是在開館以後,加大了觀眾的組織力度,吸引大量的社會觀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觀,擴大博物館和地球科學的影響。觀眾參觀後,對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展出形式、參觀環境等方面給予了較高評價。
地大逸夫博物館開放後,得到了教育部、財政部有關領導、省市領導的高度讚賞以及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各新聞媒體也密切關注。開放以來,已有20餘家新聞媒體作過報導或製作過專題節目。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傾斜旋轉的磁懸浮地球
一座現代化的大學博物館
2005年4月30日,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高校博物館、國內一流的地質類博物館、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然類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正式向社會開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時間觀眾紛至沓來,僅當年「五一」黃金周期間的觀眾就超過了3萬人。
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已有23年的建館歷史。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萬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千件。1998年被命名為湖北省和武漢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被武漢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資助,地大新博物館大樓建設開始啟動。到2003年底,新館建成,成為武漢市文教事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新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5千餘平方米。
1、現代化的建設理念
按照現代博物館學的理念進行新館的建設,是地大逸夫博物館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早在建館之初,地大逸夫博物館就確定了總的建設目標,即充分考慮長遠發展的需要、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多功能發揮的需要,力圖將博物館建成教學、科研的重要輔助部門、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旅遊、休閒、娛樂的有利場所。
首先是在功能和布局方面,將博物館劃分為展示區、休閒區、購物區和辦公區,滿足了多功能發揮的需要,將博物館建成集教育、旅遊、休閒、購物於一體的新型博物館。
其次是在館內設施配備方面,配置了目前國內比較先進的中央空調、消防、安全監控、電梯等機電系統,配備了用於大型資料庫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多媒體科普軟體研發等的先進的信息化設備,建成了設施一流的多功能演示廳和現代化的標本庫房,滿足了長遠發展的需要。
第三是在最關鍵的布展工作方面,始終堅持了7個原則:首先是在內容的安排上,把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其次是精心準備一批化石、寶石、礦物等地質標本精品,特別是大型珍品,其中部分標本在國內位居第一,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第三是大量地採用聲、光、電技術,局部採用了高新科技手段,以提高布展的科技含量,烘託展示氣氛;第四是大量採用模擬技術,在展廳中精心設計和製作典型的地質景觀,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展示深奧的地學內容;第五是廣泛採用防火、阻燃、環保的新型布展材料,達到綠色布展的效果;第六是採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影像等現代信息技術,形成信息化展示系統;第七是設計製作有關觀眾參與的項目,實現互動性和參與性。
2、引人入勝的展示效果
地大逸夫博物館開闢了五個地學展廳,分別是地球奧秘展廳、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珠寶玉石展廳、礦物巖石展廳和礦產資源展廳,大體代表了地學學科的基本框架。地球奧秘展廳從獨特的行星、地球的物質組成、大自然的精華――生物圈、不安穩的大地、大自然的雕塑家以及人與地球等方面,反映地球46億年的滄桑歷史。在這裡觀眾可以領略世界首創、直徑達1.5米、繞與黃道面呈23.5度夾角傾斜旋轉的磁懸浮地球儀,還可以親身體驗人造地震平臺所帶來的大地的顫動,通過各種現代化展示手段中去真實感受地球的神奇博大與大自然的氣象萬千……
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從生命起源開始,以地質歷史中的生物進化為主線安排陳列,展現地球生命38億年的進化歷程,並且突出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觀眾感興趣的內容。其中脊椎動物特別是恐龍的進化尤其引人注目,展廳陳列的9具恐龍骨架、恐龍足跡化石、6條電動的機器恐龍把觀眾帶入到了奇妙的恐龍世界……
在這裡觀眾可以親眼「目睹」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用高科技手段製作的億萬年前的動物界栩栩如生的場景,了解生物進化過程的奇妙與艱辛。有興趣的觀眾還可以一展身手與史前最大的動物――恐龍賽跑……
珠寶玉石展廳的內容包括認識寶玉石、寶石的奇光異彩、寶玉石世界、寶玉石鑑賞以及寶玉石趣話等。精美絕倫的寶石、五彩繽紛的玉石,讓觀眾大開眼界、留連往返……
礦物巖石展廳力求用種類齊全、特徵典型、精美獨特的標本,讓觀眾認識奇妙的礦物世界和巖石天地。
礦產資源展廳從走近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以及礦產危機與未來礦產5個方面展開。除了認識各種珍貴的礦石標本,在這裡觀眾還可以觀賞用聲、光、電技術製作的海洋石油鑽採平臺模型、天然氣採氣平臺模型、湖北大冶鐵礦模型等,了解人類開發地下寶藏的恢弘畫卷。
除了上述五個地學展廳外,地大逸夫博物館還專門設置了四個臨時展廳,用於舉辦觀眾關注的各種臨時展覽,為博物館展示教育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鎮館之寶掃描
礦物巖石展廳中的礦物奇觀展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之所以引人入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批珍貴罕見的館藏精品。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000件,其鎮館之寶,在世界上和國內都位居前列。
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州龍
黑龍江滿州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0m,體高6.1m。該恐龍骨架產於黑龍江省嘉陰縣,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佔有重要地位,構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館的顯著標誌。
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
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梁氏關嶺魚龍屬於大型魚龍,體長8米多,形似魚雷。該魚龍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其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為奇特的是,在這條魚龍化石上還發現了它的皮膚化石,這在世界上極其罕見。
世界海龍之王――黃果樹安順龍
黃果樹安順龍是海龍的一種,屬於海洋爬行動物。該化石長5米左右,體態修長,當年的遊泳姿勢一目了然。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從化石的長度和完整程度來說,該海龍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畫的奇觀――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是棘皮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面積達15平方米,為世界之最。而且整個造型如花似畫,令人嘆為觀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輝銻礦晶簇
輝銻礦是一種金屬硫化物礦物,是提煉銻的最重要的礦物原料,造型美觀的輝銻礦晶簇可作觀賞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礦物巖石展廳,有一塊產自我國江西的輝銻礦晶簇標本,造型優美,針狀或柱狀晶體長而完整,可謂神態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礦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物,翠綠色。大量產出時可煉銅,質純色美者可作工藝雕刻品的材料及裝飾品,粉末可作綠色顏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產於我國廣東陽春石碌的珍貴的孔雀石標本,塊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驚嘆不已,在我國排名第一。
爭奇鬥豔的名貴寶石――五皇一後
在絢麗的天然寶石家族中,最為婀娜多姿、光彩奪目的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和珍珠,它們被譽為珠寶玉石界的"五皇一後"。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珠寶玉石展廳,以"五皇一後"為代表的名貴寶石陳列,在國內處於一流水平,它們流光溢彩,爭奇鬥豔,令人流連忘返。
距今2.3億年、面積達15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為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