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勘探人才培養的搖籃

2021-01-22 愛唱歌的思政君

國家級科研平臺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2.博士後流動站

3.國家級特色專業

學校美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其他特色包括:地大隧道、化石林等。

逸夫博物館
化石林
地大隧道

校內外美食

西區:

推薦美食城的呷哺呷哺、西安麵館、吉野家、張亮麻辣燙和隔壁的炒菜;

北區:

一樓食堂:麻辣香鍋,6.5窗口的香菇燉雞,南瓜,排骨湯,炒飯

二樓食堂:小碗菜,三汁燜鍋,米其林鐵板

旁邊的沙縣的排骨湯餛飩也不錯

北街:

實體店:螄粉,同尋煲仔飯的苦瓜排骨,鴨血粉絲湯,橋頭排骨,南昌拌粉,麵皮裹烤鴨的叫啥忘了

小攤:3元粥,年糕,路口的炒飯,夫妻涼皮,肉夾饃,冷麵,狼牙土豆,排腿,雞蛋灌餅

推薦內容來自知乎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從北京到武漢,從南望山到未來城,學校經歷了北京地質學院、湖北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四個不同歷史時期,歷經滄桑和磨難,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優秀人才,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值得驕傲的奮進之筆。  立足國家需求 培養拔尖地質人才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 這就是中國地質大學
    ,國家教育委員會批覆同意地質礦產部將武漢地質學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管理幹部學院、武漢地質科技管理幹部學院聯合組成中國地質大學,在11月7日,北京和武漢同時掛上了「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匾。
  • 旅遊:它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的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南京 的地質博物館免費參觀,有老館和新館兩部分,介紹地質知識,老館介紹地質研究所的發展歷史。離總統府不是很遠,屬於鬧中取靜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參觀,贊。舊館一般,新館強烈推薦。
  • 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誰是能源類最強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中國能源類的三大頂尖高校,實力都非常強勁,長期以來,三所院校為能源類的榜首位置進行了激烈地爭奪,那麼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下面用數據分析一下,結果一目了然。
  • 西安石油大學校長參加西北大學石油地質學科創建70周年大會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2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魏韜)9月22日,西北大學「油氣地質一流人才培養和一流學科建設」研討會暨石油地質學科創建70周年慶祝大會在該校舉辦。西安石油大學校長李天太參加大會並作為兄弟高校代表致辭。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華東,誰才是石油人才的搖籃
    石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而石油企業也一直是國家經營,很多家長和學生畢業之後也希望能夠進入石油類的企業,那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以石油命名的高等院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211工程大學,在行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誰才是石油人才的搖籃呢?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以下簡稱地調院)成立於2000年5月,是我國最早的高校地調院。2000年6月,實行「委託法人負責制」。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_學院簡介_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係(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學校於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整體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並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他說,回望歷史,我們發現只有甘為地學人才搖籃,獎掖後學、廣育英才,才能為國土資源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只有堅守地學科技前哨,求真務實、嚴謹治學,才能不斷引領地質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只有堅守地學精神家園,勇攀高峰、敢於擔當,才能不斷為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貢獻新的力量。他指出,60華誕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更是在新時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嶄新起點。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學科科研好不好
    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我國共有137所中國高校入榜,包括91所內地高校,6所香港高校,2所澳門高校和38所臺灣高校,相比去年數量有所上升。從細分領域來看,我國內地頂尖高校在引文影響力和研究收入方面得分較高,這反映出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持續投入。同時,與世界大學前200強中的競爭對手相比,這些大學在科研和教學指標方面繼續表現良好。
  • 多吉院士: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吃苦耐勞又善於鑽研的多吉,成為單位重點培養對象,先後被送往義大利比薩國際地熱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學習地熱專業。在美國學習期間,導師發現了這位藏族青年的鑽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勸他留美工作。就在學成登機歸國的前幾分鐘,美國專家還一再挽留。面對盛情,多吉毅然謝絕:「我的根在祖國,那裡需要我!」
  • 建設獨具特色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學科...
    10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系舉辦地球化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於崇文、張本仁、李曙光等院士、專家、學者就地球化學專業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為專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趙倫山介紹,1960年2月,地質部《關於地質學院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北京地質學院單獨設立地球化學專業,「地球化學勘探教研室」設在地質礦產二系,任命曹添為教研室主任,抽調礦物教研室於崇文、張本仁,物探系林名章、阮天健、張承亮,地質勘探系李澤九、崔續昌、駱庭川、張伯行4名即將畢業的預備教員組成。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張福存
    雲南瀘西縣巖溶地下水考察 張福存 中國地質調查局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 水工環教授級高工(專業二級)、博士 部「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 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秘書長 參加工作後一直在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 香港大學獲慷慨捐贈國際前沿地質勘探軟體 拓展地質研究領域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和電池技術的發展,對稀土元素的需求亦急速擴大,一些具有3D技術的地質勘探工具就更能發揮作用。這些工具也可以用作進行學術上的探究,尤其適合於製作固體行星系統的量化模型。獲贈軟體總值逾2千萬在推進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香港大學(港大)理學院欣然宣布,港大獲得Petroleum Experts有限公司慷慨捐贈總值為2,082,391.97英鎊(逾2千萬港元)的地質勘探軟體。這些地質勘探軟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在工業領域上支撐石油的相關應用,以及在學術上致力推動探索地殼構造的研究。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研究實力怎麼樣
    在對寒武紀節肢動物孵育行為的研究方面,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歐強合作團隊在美國綜合性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論證了已知最早的演化權衡現象,並提出權衡這種可塑性演化規律對於節肢動物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北地一直是我國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 地質勘探公司受益
    我們認為,頁巖氣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十二五期間我國頁巖氣行業將更為側重於前期勘探準備工作,因此地質勘探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或將因此受益。  首先,全球頁巖氣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其中全球頁巖氣資源量為456萬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國、中亞、拉美、中東和北非、獨立國協等地區。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張勤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張勤 中國礦業報社 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應用地球化學專業 獲碩士學位 1983年8月起 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物化探研究所
  • 2020年高考:地質類專業全息解讀
    地質類地質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地質工程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大多數都充實到生產、科研的第一線,少部分人進入到比較高的層次就讀研究生,部分人進入到科研院所。按照人才服務領域的不同就應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切實實施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多樣性的要求。
  • 中國氣象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深化局校合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一行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開展局校合作交流。雙方就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共商推進《中國氣象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戰略合作協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