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它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2020-12-04 小張帶你遊遍天下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

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的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南京 的地質博物館免費參觀,有老館和新館兩部分,介紹地質知識,老館介紹地質研究所的發展歷史。離總統府不是很遠,屬於鬧中取靜的位置

基本上都是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參觀,贊。舊館一般,新館強烈推薦。連我,已經受過多年知識薰陶的,都看的津津有味。新館有:(1) 恐龍展廳,有化石有模型有知識介紹;(2) 星球展廳,介紹宇宙地球地質礦物質,天文地理涵括的很全;(3) 生物展廳。

分為新館和舊館,舊館偏歷史文化方面一點,新館更注重科普知識。內容很豐富,值得一去。4:30閉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展出面積達6000平方米。

南京地質博物館原名地質礦產陳列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建於1935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北京的工商部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已有100多年歷史。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勘探人才培養的搖籃
    國家級科研平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博士後流動站3.國家級特色專業學校美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其他特色包括
  • 這就是中國地質大學
    ,國家教育委員會批覆同意地質礦產部將武漢地質學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管理幹部學院、武漢地質科技管理幹部學院聯合組成中國地質大學,在11月7日,北京和武漢同時掛上了「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匾。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從北京到武漢,從南望山到未來城,學校經歷了北京地質學院、湖北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四個不同歷史時期,歷經滄桑和磨難,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優秀人才,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值得驕傲的奮進之筆。  立足國家需求 培養拔尖地質人才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 地質工作者的驕傲——胡彩萍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胡彩萍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京接受表彰。據悉,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每五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各行各業湧現出的愛崗敬業、銳意創新、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先進模範人物,評選出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各條戰線和社會各個階層,具有廣泛代表性。
  • 中國地質博物館遊記(第14篇)
    2020年12月31日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學科科研好不好
    本次內地高校排名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表現著實不錯,在本次排名中位居801-1000,內地高校排名第53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如其名,是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學,涵蓋理、工、文、管、經、法等多個學科。擁有「國字頭」的北地,學科實力強大,尤其是特色領域一騎絕塵。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
    對於以地質為學科特色的行業高校來說,地質學專業無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基礎和龍頭,始終發揮著孵化器、穩定器、推進器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團隊培養的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比例均在70%以上。  多年來,團隊師生一直堅持在西藏羌塘無人區野外地質調查期間,成立臨時黨支部開展工作。2015年,教育部門戶網站報導了學校依託野外實踐教學基地,紮實開展以「練思想、練作風、練本領」為主要內容的「三練」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樸實作風和過硬本領的事跡。
  • 中國地質大學,生日快樂!
    ……」穿著登山裝,戴著漁夫帽背著野外必備三件套目光熾熱,腳步堅定中國地質大學,來了!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1952年它誕生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在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上中國地質科學的重要奠基人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動情地說「現在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
  • 中國氣象局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落戶中國地質大學
    6月8日,「中國氣象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中國地質大學。該研究中心依託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我校,將結合雙方優勢,通過探索大氣低層與地表淺層(關鍵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實現大氣科學與水文地質學的學科交叉,促進科研和業務部門的融合,提升氣象行業服務國家防災減災的能力。研究中心將在極端天氣氣候-水文地質災害一體化監測、發生機理及預報預警與風險評估等三個方向,開展協同創新。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 【中國科學報】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地質學研究往往需要新鮮的巖石標本,失去了地質錘,就無法碎裂巖石,從而得不到有科學意義的樣品。」趙方臣說。  一把做工精良的地質錘,能幫助使用者高效獲得良好的樣品,降低野外工作的體力消耗。老一輩工作者用的鐵錘,大多由鐵匠手工鍛造出來,不如現代工業化生產出的專業地質錘耐用、有力。  現代的地質錘,根據不同的需要,種類和型號十分多樣。
  • 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他說,回望歷史,我們發現只有甘為地學人才搖籃,獎掖後學、廣育英才,才能為國土資源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只有堅守地學科技前哨,求真務實、嚴謹治學,才能不斷引領地質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只有堅守地學精神家園,勇攀高峰、敢於擔當,才能不斷為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貢獻新的力量。他指出,60華誕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更是在新時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嶄新起點。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_學院簡介_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是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係(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學校於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整體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並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 國土資源部介紹中國地質遺蹟保護情況
    2004-06-24 10:22:31旅遊中國周刊記者:請姜司長結合旅遊業的發展來談一談中國地質公園將來的建設;地質公園的建設主要是為了保護,旅遊是為了一種開發,請談一談地質公園的建設在保護和開發上如何權衡?
  • 中國地質圖(1:150萬)
    、「國家地質資料庫建設與整合(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項目成果之一,充分利用了近年獲得的1∶5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及成礦帶1∶50萬地質圖、部分省區地質志1∶50萬地質圖成果資料,以板塊構造理論和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古生代—中生代為主造山期,系統總結了東北基礎地質背景。
  • 中國氣象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深化局校合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一行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開展局校合作交流。雙方就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共商推進《中國氣象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戰略合作協議》落實。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誰是能源類最強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中國能源類的三大頂尖高校,實力都非常強勁,長期以來,三所院校為能源類的榜首位置進行了激烈地爭奪,那麼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下面用數據分析一下,結果一目了然。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題教育帶題下訪 「三全育人」見實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介紹,「三融合」是指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核心目標是要培養「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創新型人才。「理工科學生要選學人文歷史,文科學生要提高科學素養,這對成才來說很重要。」王焰新說,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主要通過在全校範圍內實施主輔修制,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對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抱有悲觀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