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校
自帶一種獨特的氣質
以至於
即便你從來都沒聽過它的校歌
但是你一聽就知道它是誰
哦,可能連歌都不用聽
看個名字就知道了
不信你試試?
↓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
穿著登山裝,戴著漁夫帽
背著野外必備三件套
目光熾熱,腳步堅定
中國地質大學,來了!
經緯縱橫處
這兒是地大
提起地大
北京人說
哦,我知道,學院路的那個嘛
武漢人說
哦,我知道,南望山腳下的那個嘛
其他人一聽,嗯,都沒毛病
轉念一想才驚覺
原來有兩個地大???
據說有一對雙胞胎
約好了一起上地大
從此
一個人的早餐是武漢熱乾麵
另一個的早餐是北京炸醬麵
如果上天再給他們一次機會
他們一定會給當初的約定加一個備註
「(武漢)」或者「(北京)」
其實這都可以理解
因為這兩所學校的關係
就正如這對雙胞胎一樣
本是一家人
最初
人們叫它北京地質學院
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
合併組建的
1952年
它誕生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
在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上
中國地質科學的重要奠基人
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動情地說
「現在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
……
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
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
……
你們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我代表地質部向你們祝賀」
激昂的話語使臺下掌聲雷動
地大師生懷著滿腔熱情
懷著對開創新中國地質事業的憧憬
從這裡出發!
1970年,學校整體遷至湖北
1978年,成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
隨著1987年
中國地質大學這個名字的亮相
武漢、北京形成了兩地辦學的局面
地大校園內的「四重門」
訴說著這段歷史的更迭
經歷了幼年時的快速成長
少年時的輾轉磨礪
地大依然是那個不改赤誠本色的青年
愈挫彌堅
在北求珍悟石,在南擲地有聲
不斷攀登著更高的山峰
地大之錘
鑿出大地之光
在地大的校園裡
都有這樣一個標誌性雕像
他腰上別著地質錘,胸前掛著放大鏡
手拿羅盤,腳踩巖石
微蹙的眉頭仿佛在深思著什麼
剛入校園的學子總會忍不住猜測
這是誰啊,是哪個名人嗎?
後來
當他們出野外實習的時候才發現
哎喲,這一模一樣的裝備和姿勢
不就是自己嗎
第一次聽說要出野外的時候
大家的心裡都是無比興奮的
可以出去玩咯!
可是去了的人才知道
在北戴河實習基地,鴿子窩沒有鴿子
在周口店實習基地,八角寨沒有八角
在秭歸實習基地,和尚洞沒有和尚
那裡只有「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還有寫不完的報告和畫不完的圖
寫不完的報告和畫不完的圖
寫不完的報告和畫不完的圖
老師常常會安慰學生:
「今天的路線不爬山,最多就是有些起伏。」
同學只能小聲嘀咕:
「對,200米以下都算起伏……」(地學定義裏海拔500m以上、相對高差200m以上的才算是「山地」)
更讓同學們「深受打擊」的是
那些平時看起來
連走路都很小心的老教授
一爬起山來,仿佛腳底生風
能生生把他們甩下一大截
真的是,年輕學生不要面子的嘛
這可不行
回去得趕緊在體育課上
好好練練體能
跑步?跳繩?羽毛球?不不不
野外生存、定向越野
攀巖、滑翔傘聽過沒?
「硬核」的地大人都愛學這個!
畢竟,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地質工作者
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怪不得
他們有這樣一句自嘲的話廣為流傳
「遠看是逃難的
仔細一看原來是勘探的」
說起來真是一把辛酸淚
在一年又一年的歲月裡
地大人穿梭在崇山峻岭中
他們記錄歷史,預測未來
那地質錘採下的標本裡
藏滿了地球的故事
校園內的地質博物館
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陳列著礦物、巖石、古生物化石等
4萬餘件地質標本
每一件展品
都代表著一份榮耀與輝煌
也折射出辛勤的地大人
用手中的那一把小小的錘子
鑿出的大地之光
放大鏡中的世界
地質放大鏡很輕很小
兩根手指就能輕鬆將其拿起
地大人就是透過這薄薄的鏡片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這是地大務實嚴謹的治學態度
對於大部分的地大學子來說
認石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剛開始啥也不懂,想法都很天真
「同學們,這是什麼?」
「水泥!」
「不,看仔細點,這是灰巖!」
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後
大家的警戒值都蹭蹭往上漲
絕不輕易下定論
於是你偶爾就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群學生圍在一起
煞有其事地分析著
巖石類型、結構構造、斷口、光澤
然而這時候老師卻又走過來
幽幽地丟下一句
「你們圍著一個水泥墩子在幹嘛?」
不過專業嚴格的系統訓練
也練就了地大人的「火眼金睛」
從此,碧水青山在他們眼裡
全都自動過濾為山體的褶皺、斷層
巖石的波痕、節理
這樣的「應激反應」會持續多久?
嗯……不長,大概也就五六七八十年吧
在大家眼中:
在地大人眼中:
常年累月形成的習慣
不僅體現在學習工作中
在生活中也可見一斑
本來吧,7:1的男女比
就足以讓他們在各大高校中「傲視群雄」了
他們還從來都不太會說海枯石爛這種話
因為在地質紀年中
海枯石爛是僅僅幾百萬年
就會發生的事情
承諾雖不輕易給,但出手了就不一般
畢竟普通人度量時間的單位都是年、月、日
他們動不動就是宙、代、紀
而且你還可能收到各種各樣的「石頭」
沒什麼大不了,也就是
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瑪瑙、紫水晶
等等之類的啦~
果然是地大,地大
地球之大,捨我其誰;
質地非凡,誰與爭鋒!
霸氣不是一點點
羅盤指引前行的方向
磁針轉動
地大始終方向不變,初心未改
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
懷著探求地球科學真知
奉獻祖國地質事業的崇高理想
挑戰艱難與險阻,拋灑青春與汗水
他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
也有人尊稱他為「嫦娥之父」
嫦娥一號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動時
他眼含熱淚連聲歡呼
「繞起來啦,繞起來了」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
歐陽自遠
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
我國要搞地外研究
卻又得不到月球、火星的樣品
他就撿掉落的隕石開始研究
但最後卻實現了我國「奔月」的神話
當初他說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現在他說
「祖國強起來有你的貢獻,是最大的幸福。」
「也許,我們這樣的人都是傻瓜吧」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
這樣自嘲道
魚化石,讓她迷戀了大半輩子
她開創性的工作
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因此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這也讓默默鑽研幾十載的她
在耄耋之年
一躍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國民女神」
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
因為她覺得
「這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層古生物學家殷鴻福
不僅是地大的優秀學子
更是地大的優秀教師
被評為2018全國最美教師
「捨得了功名,耐得住寂寞,坐得穩冷板凳」
這是他送給學子的忠言
「問道爭朝夕,治學忌功利」
這是他貢獻給教師的良方
前段時間
電影《攀登者》熱映
片中原型人物之一就是地大學子王富洲
他和隊友向「死亡路線」發出挑戰
最終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創造了人類歷史上
首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50多年後
地大登山隊的足跡
已遍布世界七大洲最高峰
徒步穿越了南、北極點
書寫了「7+2」的傳奇
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攀登精神
在一代代地大學子的血液中流動、傳承
……
登珠峰之顛,入青藏荒原
跨南海諸島,臨黑水之北
地大人從不畏懼挑戰
朝一個個無人之地進發
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但這都無法阻擋他們
追尋融匯艱苦和光榮的夢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67年風雨兼程
還有無數默默無聞
奉獻在邊疆和基層的地大人
正不斷點亮地質版圖上
一個又一個空白
見過馬林諾的寒冬
也見過第三極的升隆
丈量過所有的山川河流
只為找尋心中最溫柔的那一抹褶皺
緊握手中行囊,目光望向遠方
這就是地大人的模樣
深達地心,蘊於縫隙
跨越幾個地質紀元
他們將那份熾熱的愛
都化作一句祝福
地大!
生日快樂!
風等雨
從寒武紀等到了第四紀
而地大在這裡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