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地質放大鏡

地質錘

地質羅盤配合地形圖的使用

地質羅盤

戶外服裝

  野外地質考察是一個艱辛而又複雜的過程,在這項特殊的工作中,科研工作者們往往需要藉助許多「特別裝備」才能完成任務。

  你所熟知的「鐵錘,羅盤,放大鏡」——傳統地質科考「三大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科學家們,又有哪些「秘密武器」呢?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方臣向記者介紹和展示了新時期的科學家們在地質考察中的「利器」。

  「第三隻手」:地質錘

  首先,是不可離身的「第三隻手」——地質錘。

  在地質學家眼裡,地質錘就是他們的「第三隻手」。「地質學研究往往需要新鮮的巖石標本,失去了地質錘,就無法碎裂巖石,從而得不到有科學意義的樣品。」趙方臣說。

  一把做工精良的地質錘,能幫助使用者高效獲得良好的樣品,降低野外工作的體力消耗。老一輩工作者用的鐵錘,大多由鐵匠手工鍛造出來,不如現代工業化生產出的專業地質錘耐用、有力。

  現代的地質錘,根據不同的需要,種類和型號十分多樣。比如,鴨舌錘適合巖石手標本和化石的採集,尖頭錘則適合採集用於地球化學分析的巖石樣品。這兩種地質錘重量不大,可單手揮動,攜帶也最為方便。但在堅硬巖石的面前,或者採集大塊樣品的時候,就需要使用小棒槌甚至八磅重的大錘了。八磅錘需要體格健壯者雙手抬舉過頭使用,有種鑿山開路的感覺。

  準確定位:地質羅盤

  在人煙稀少的野外,指明方向的工具也是地質考察所必需的,這裡就需要用到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而趙方臣他們所用的地質羅盤不僅是個指南針,還可以用來測量巖層及其他地質體在三維空間中的朝向和角度等重要科學數據。結合地形圖,地質羅盤還可以確定出使用者所在的準確位置。因此,地質羅盤也是野外科考中不可或缺的強大工具。

  「儘管電子產品的風起雲湧正逐漸取代著傳統機械羅盤的地位,機械羅盤的使用仍然是當代地質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對此,南古所博士生曾晗深有體會。他曾經參加過多次野外科考,在野外原始的自然條件下,許多電子設備往往派不上用場,這時候傳統的機械羅盤就成了他們最可信賴的夥伴了。

  鑑定結構:放大鏡

  通常來講,即使是富有經驗的地質工作者,也不能單憑肉眼推斷出巖石的微細結構。一隻小巧的放大鏡儘管不如顯微鏡強大,但仍然可以用來鑑定巖石的礦物組成和結構。

  曾晗向記者展示了地質放大鏡——這种放大鏡並不是人們常見的柄式放大鏡,它的凸透鏡片只有一元硬幣般大小,嵌在鋼鐵框架中,十分結實,絲毫不用擔心摔壞。高級的地質放大鏡倍數可達40倍,並且可配有輔助光源,以適用於陰暗的光照條件。

  日奔千裡:越野車

  如果說「錘子羅盤放大鏡」是地質學家們的第三隻手和第三隻眼,那麼越野車就是他們的「第三隻腿」了。現在的野外科考,越野車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乘坐一輛性能良好的山地越野車,既能翻山越嶺,又能日奔千裡,也能託運相當重量的巖石樣品。」趙方臣覺得自己很幸運,能趕上一個好的時代。與現在的優越條件相比,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野外科考交通十分不便,旅途充滿艱辛,常需步行數裡,有時也騎輛自行車上下山,搬運大量樣品時只能用牲畜車。「坐在車上時常常想起老一輩這種艱苦卓絕的精神實為可貴。」

  新時期我國已完成了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及鄉村公路的修建。這些公路不僅給地質工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而且在修建過程中使新鮮的巖石出露,在路邊誕生出不少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地質剖面,極大促進了我國地質學研究的發展。

  全副武裝:戶外服裝

  野外科考的服裝猶如人的第二層皮膚。面對野外複雜的天氣和環境,戶外服裝有特別的要求。

  「通常來講,長袖、耐磨的衣褲是保護皮膚免受陽光暴曬、蚊蟲叮咬和植被刮傷所必需的。一雙專業的地質鞋可以防滑防傷。敲打巖石常會濺射出小碎片,這時護目鏡可以很好地保護眼睛。在大風或者雨水天氣下,一件衝鋒衣可起到擋風防水的作用。炎炎夏日之下,帽子也是不可或缺的。草帽既輕便又透氣,是比布帽更好的選擇。有相當比例的地質剖面位於礦區內或陡壁之下,為了防止落石,一頂輕便的安全帽也是必備的。」曾晗他們常常全副武裝,不過有時也難免被曬傷、淋溼。

  日新月異:電子設備

  電子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同時也正改變著野外科考的方式。

  手持GPS導航儀自帶導航地圖,可精確地測量位置、海拔、路線和面積等各種參數。專業的地質填圖用手持GPS儀可安裝地形圖,野外科考過程中可將地質信息標定在地形圖上,回到室內後可以很方便地導出相應地質圖件。

  「我們在野外作業時,多人的分組考察會經常用到對講機。與需要基站信號的手機相比,對講機在渺無人煙的地區具有絕對性的優勢。」據曾晗介紹,通過中繼衛星,一些對講機的通話距離可達到三十多公裡。使用集GPS和對講機為一體的新型手持儀,還可實時找到隊友的當前位置。

  儘管大部分野外工作者還是習慣使用紙質的記錄本,但地質行業內的一些極客已開始使用平板電腦作為記錄工具。

  「平板電腦的筆記修改和整理十分方便靈活,強大的手寫和繪圖功能令其絲毫不比紙質記錄本遜色。配合具有無限可能的軟體拓展,專業的野外記錄軟體相信很快就會出現。」曾晗和他的同伴們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此外,手機也正逐漸成為野外地質科考的新型利器。一部高端的智慧型手機不再只是通訊設備,其通常內置有GPS、地磁和重力感應功能,配合多樣的軟體可實現各種用途,成為整合電子羅盤、GPS導航儀、照相機、記錄本等為一體的強大設備。其中,安裝有電子羅盤軟體的手機甚至可以測量巖層的產狀,比機械羅盤更準確、快捷。

  最後,野外地質科考實至名歸的「神器」,當屬一些手持的現代分析儀器了。舉例來說,巖石的元素組成通常只能通過實驗室內大型的儀器進行測定,但手持XRF儀(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可在野外便攜使用,極大地方便了巖石的鑑定和樣品的採集。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7-13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傳統與現代並舉
    原標題: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你所熟知的「鐵錘,羅盤,放大鏡」——傳統地質科考「三大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科學家們,又有哪些「秘密武器」呢?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方臣向記者介紹和展示了新時期的科學家們在地質考察中的「利器」。   「第三隻手」:地質錘   首先,是不可離身的「第三隻手」——地質錘。
  • 央視《地理·中國》解密恩施地質奇觀
    晚報訊(記者 朱海劍 通訊員 林芳)恩施神秘的地質奇觀曾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考隊員的探尋。如今,這一令世人稱奇的地質奇觀也引起了央視大型科普欄目《地理·中國》的青睞。1月9日下午,在經過數月的拍攝後,中央電視臺CCTV_10、《地理·中國》欄目播出解密恩施暗河的《峽谷探秘》節目,以翔實的資料和實地拍攝的方式在展示恩施神秘地質奇觀的同時對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自2012年10月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先後完成兩個航次的海上資料採集工作,利用深拖磁測新技術,採集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異常數據,目前已完成西南次海盆測線225公裡、中央次海盆測線1100公裡的數據採集。其中,拖體保持在近海底300~500米高度上進行連續測量,有效保證了測量的精度和準確度。
  • 獨家發布丨CCTV-10《地理·中國》解密「中國最冷小鎮」極寒成因
    1月10日,CCTV-10《地理·中國》首映播出在中國最冷小鎮呼中拍攝科教片《冰霧奇觀》,並於1月26日,繼續播出《探秘極寒小鎮》,解密「中國最冷小鎮」極寒成因。中國最冷小鎮·呼中年平均氣溫-4.3℃,城鎮歷史最低氣溫記錄值-53.2℃。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來自緬甸、約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岡瓦納古陸又稱「南方大陸」,是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
    經過5年多的發現與求證,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領銜的一支中外科研團隊,利用新疆塔城地區晚泥盆世(距今約3.7億年)地層中最早的矽化木化石,構建出了地球上最古老樹木的生長理論模型。10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該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揭秘洋底探秘...
    大洋科考有多神奇? 小朋友們,家長們,注意啦!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博士親臨溫州 親身講述科學家 在大洋深處的探險故事 解密深海大洋處的神奇世界!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7名科考隊員參加大洋培訓
    中國網11月25日訊 大洋39、40航次出航在即,近日,記者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了解到,黃威等七名中國大洋科考隊員在杭州參加了中國大洋39、40航次前的地質專項培訓工作。培訓期間,青島研究所科研人員了解了這兩個航次地質工作的任務和整體設置,學習了調查區潛在地質作用過程和相關產物的識別鑑定方法,並實際進行了攝像記錄、手標本描述、礦物光學鑑定以及XRF半定量測試分析等操作。此次培訓增強了我所科研人員對大洋地質調查工作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於是人類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裡,不斷解密地球的原始信息。  中國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考察工作,日前已經收官。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說,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有關協議,我國於1999年在位於東太平洋的國際海底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擁有對這一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至目前,我國已在這一國際海域相繼開展了富鈷結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等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有效履行了國際公約的相關職責。」王飛說。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中國「雙龍科考」即將在南大洋展開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4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進行綜合科考,同一天「雪龍」號前往阿蒙森海開展綜合科考,這意味著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即將在南大洋展開「雙龍科考」。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是中國首次實行「雙龍探極」。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 【小鹿營地教育】暑假一起去科考吧~
    美麗太湖花海不僅有婀娜多姿的花兒,在隱秘的角落還暗藏著大地的玄機~太湖也被稱為震澤,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一直以來,關於它形成的原因一直沒有定論,專家學者也是提出了很多種說法。近年來,太湖西南側的圓弧地貌特徵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隕石衝擊坑成因說」的關注及爭議。那麼這種假說的依據是什麼?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在「科學」號科考船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研究人員在1400米深海熱液區發現了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月入列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集地質、地球物理等多項調查功能為一體,是我國新一代現代化綜合調查船。先後完成10多個深海地質及大洋科考航次,南極科考航次等重大項目,足跡遍布中國海、太平洋和南極海域。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而對於駐守海防邊境的戰士來說,這樣的情境並不陌生:千裡迢迢從陸地帶來一捧捧土壤,在海島上堆積起來,然後種植能夠美化環境、安撫焦躁情緒的植物。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領銜指導中國綠髮會羅布泊科考
    9月15日,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詳細了解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的十年羅布泊科學考察項目後,接受擔任該科學考察項目的科學顧問,負責指導羅布泊科考活動。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艙項目負責人楊銳告訴《中國科學報》。  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國創」技術。  向「無人區」進軍  萬米載人深潛計劃啟動時,最大的限定因素就是載人球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