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研究所戰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固體地球科學為主攻方向,建設『理論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科教融合』四位一體的新型國際化研究中心」。在全球性地球科學問題研究上取得原創性突破,發展地球科學理論;聚焦國家資源、能源和環境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支撐國家戰略需求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英文版《中國沙漠與沙漠化》出版發行
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研究」首席科學家、國際沙漠研究協會(IDRA)主席、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王濤博士主編、組織數十位專家學者將《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縮編譯成的英文專著。據王濤介紹,本書是對過去50年我國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和實踐的系統總結,其學術價值在於為今後沙漠與沙漠化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雲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藏族人群相似的低氧適應性。
-
中科院釩電池關鍵領域研究獲突破 關注概念股
摘要 【中科院釩電池關鍵領域研究獲突破 關注概念股】研究人員表示,在2017年,釩電池潛在市場規模將在11000億元左右。釩電池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有望成為替代鋰電歷史性萬億級新藍海產業。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
【中國科學報】核物質QCD相圖研究獲突破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駿與美國得州農工大學教授Che-Ming Ko合作,在多相輸運模型中引入粒子平均場勢,定量解釋了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STAR合作組的束流能量掃描實驗中觀測到的正反粒子橢圓流的劈裂,並從中獲取了QCD相圖及強子—夸克相變臨界點的信息。專家認為,這對人們理解強相互作用基本性質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蛋白琥珀醯修飾通路研究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密西根大學在一項合作研究中,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對去乙醯化調控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在779個蛋白上鑑定出2500多個琥珀醯位點,並研究揭示了蛋白琥珀醯修飾具有廣泛調節細胞代謝的作用,同時也提示此修飾可能影響其他重要細胞生物學功能。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植物所與企業共建植物工廠
在籤字儀式現場,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是中科院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的重要舉措。此次植物所與三安集團合作,非常符合黨和國家對中科院的期待與要求,非常符合中科院新時期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中科院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中國科學報】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
胡凱衡向記者指出,十八大報告專門指出,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並從「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層面,提出了「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的總要求。我國制定的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減災戰略規劃中都把「山地災害」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和優先主題。長期以來,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在山地災害方面有著深厚的積澱,而東川站的建設,也是為了服務於山地災害的防災減災的國家需求。
-
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著陸。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製出性能改善的熱電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組成設計以及製備理念創新,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成功實現了顯微結構及電熱輸運調控,並由此製備了一系列性能改善的熱電材料。 目前,該研究的部分基礎成果已經發表,並獲授權發明專利四項。這些工作將為進一步改善熱電性能提供有力幫助,並為熱電轉換應用奠定材料基礎。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
中科院STS為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成本不斷增加,傳統農業的發展潛藏隱憂。」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鄧祥徵如是表示。 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河南、湖南等地考察時強調,我國農業的出路在發展現代農業。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
日前,中國科學院的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項目由北京基因組所牽頭,中科院多個院所交叉學科團隊參加。 研究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和針對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疾病風險和藥物反應的預警和幹預研究。這一計劃還包括進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觀基因組研究和腫瘤的早診與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案等研究項目。
-
用無人機和谷歌地球看到的中國大面積沙漠化
用無人機和谷歌地球看到的中國大面積沙漠化) 摘要: 中國境內的沙漠面積以每年超過1350平方英裡的速度增長,很多綠洲都在消失。而沙漠本已佔據了中國境內領土的近20%。
-
【中國科學報】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中國科學院所屬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14家研究院所承擔了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為此次高難度任務提供了科技支撐。《中國科學報》綜合相關研究所消息,盤點了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目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已建成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為避免月球樣品受到地球大氣、水等環境汙染做好了準備,已具備「地外樣品」存儲、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地面應用系統將與探測器系統完成月球樣品交接,在月球樣品實驗室完成表取和鑽取樣品的解封、分樣和存儲。月球返回樣品經初步測試分析、描述和建庫後,根據授權進行發布,開展長期的實驗室研究。
-
訪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吳能友—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中)參觀天然氣水合物中心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 建設國內最大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平臺 據介紹,作為中心依託單位的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在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具有較為完整的研究隊伍和平臺,該所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在水合物成藏機制研究、基礎物性、開採技術和應用技術方面均建有獨立的實驗室。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2014-06-25 21:2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採用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研製的中國國內首臺乳腺癌早期臨床檢測設備,通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目前已成功診治百餘例的乳腺癌患者,從而實現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臨床應用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