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實時測量泥石流的衝擊力 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供圖

  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時常會出現這樣一組英文:「Dongchuan Model」。這個由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東川站)開創的東川泥石流綜合治理體系被外界總結為「東川模式」。

  被譽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的雲南省小江地區,是世界上最佳的泥石流觀測、實驗和研究場所。自1961年成立以來,東川站在50多年對泥石流觀測、實驗和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泥石流「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防治模式。「如今,泥石流防治的『東川模式』已經享譽全球。該模式經濟、實用、高效,特別適合於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推廣意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東川站研究員胡凱衡這樣表示。

  定位國家重大需求

  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山地災害是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的自然災害。1999年,委內瑞拉發生的20世紀最嚴重的泥石流災害,造成3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

  我國是多山國家,山區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聚集了全國56%的人口。脆弱的山地環境和嚴重的山區災害影響著山區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有7400萬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威脅。而泥石流是其中最具危害性的山區災害之一。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全國泥石流滑坡災害年均造成約10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0億~100億元。

  胡凱衡介紹,山地也是全球環境、資源和災害三大問題的聚焦點,世界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強山地研究。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一些發達國家泥石流研究機構在政府高強度支持下,實現了泥石流野外觀測儀器設備的自動化和集成化,觀測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帶動了泥石流學科的整體提升。

  「面對自然災害給我國造成的嚴重損失和公共安全的嚴重威脅,山地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胡凱衡向記者指出,十八大報告專門指出,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並從「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層面,提出了「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的總要求。我國制定的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減災戰略規劃中都把「山地災害」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和優先主題。長期以來,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在山地災害方面有著深厚的積澱,而東川站的建設,也是為了服務於山地災害的防災減災的國家需求。

  獨特區位優勢

  1961年,東川站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境內創立,坐落於小江流域的蔣家溝中下遊,屬金沙江二級支流。

  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及其他相關產、學、研單位三代人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和努力下,1988年,東川站成為中科院首批5個野外開放臺站之一,1991年經檢查評比榮獲中科院優秀臺站(評議獲第一名),並於2006年正式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臺站。

  東川站有著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與特色。

  據胡凱衡介紹,小江流域是泥石流最為發育的區域,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是泥石流研究與防治的理想基地。而蔣家溝作為暴雨粘性泥石流的代表,泥石流流態多樣,過程完整,類型齊全,是世界上難得的天然泥石流觀測實驗研究最理想的基地。

  「東川站位於資源、環境、災害三者問題非常集中的西南山區,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脆弱,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公共安全矛盾非常尖銳,具有開展山地災害—水文綜合觀測研究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胡凱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自建站以來,東川站開創了系統性的泥石流科學研究,發展了適合於我國國情的「東川模式」泥石流防治技術體系,在泥石流原位監測和預警技術以及重大工程和重大災害事件減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動力地貌過程與區域規律、泥石流運動學與動力學、泥石流體物理力學與流變特性、泥石流發育對氣候系統變化的響應、泥石流災害預測與防治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國際同行所認同的先進水平成果。

  東川站是目前國際上觀測歷史最長、觀測項目最全、觀測實驗設備和基礎設施最完善的泥石流觀測研究站。東川站和動力學模擬實驗室成立以來,最長觀測數據系列達50餘年。「國際上的突出的泥石流研究成果大多得到東川站長系列觀測資料的支撐。幾乎世界範圍內從事泥石流研究的知名學者,都有過小江流域和東川站的泥石流考察或觀測實驗研究的經歷。」東川站常務副站長、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員周公旦表示。

  科研成績卓著

  東川站依託自身的優勢和學科特色,近年來在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演化過程、山地災害評估與風險分析、山地災害監測預警與預測預報、山地災害工程減災原理與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其中,泥石流規模放大機理和基於動力過程的風險定量分析,以及基於形成機理的泥石流滑坡災害預警報技術在山地災害減災以及重要城鎮、重大工程安全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巨大減災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5年來,東川站承擔了以國家重大科技研究計劃、相關部門重點項目、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為主的任務項目,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7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共91項。「973」項目「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控制」在地震次生山地災害的區域規律、形成機理、運動規律和風險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獲得「973」項目驗收專家組的高度評價並被評為優秀,相關研究成果還在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次生災害的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該項目作出的突出成效,科技部又立項支持東川站開展新「973」項目「中國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分析」,該項目取得重大突破,獲評優秀。

  5年來,東川站科研人員共發表學術論文297篇,其中SCI文章86篇,EI文章68篇,出版專著6部;獲得專利授權42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和一級學會科技獎勵1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此外,東川站科研人員撰寫的6份諮詢報告為國家和各級政府減災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其中有3份科技諮詢報告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和採納。

  面向未來,東川站也希望未來能從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泥石流野外觀測研究站建設成為「國際泥石流觀測研究中心」。

  胡凱衡說,未來五年,東川站希望在現有對泥石流觀測試驗和研究的基礎條件上,基於現代試驗測量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立以地表災害—水文過程觀測和實驗研究為核心的山地災害觀測體系,將流域山地災害過程研究科學地置於山地環境變化及其對區域/全球環境變化影響與響應的整體研究中,遵循流域多過程綜合集成的研究方法,以山地表層動力地貌過程為核心,探索山地災害形成—運動過程中物質能量轉化遷移規律及其災變機理與環境效應,發展一門基於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山地災害科學理論體系,進而為山地減災服務。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10-19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報】探秘玻璃隕石
    玻璃隕石是石隕石的一種,是一種天然玻璃物質,顏色有黑、墨綠、棕褐等。近日,在由廣州市五羊天象館與從化博物館合辦的隕石文化展覽會上,中科院廣州地理所退休老專家、副研究員陳華堂提供的玻璃隕石樣本展櫃引來不少遊人駐足,這裡既有陳華堂發表的有關玻璃隕石的科普文章及論文,也有1979年他拍攝的玻璃隕石的個體形態照片。
  • 【中國科學報】環形RNA在免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科學報】環形RNA在免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9-04-30 中國科學報 黃辛 林濱霞   陳玲玲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發現不僅首次揭示了環形RNA的降解途徑及其特殊二級結構特徵,並提示環形RNA作為之前被忽略的一類新RNA分子家族可以通過形成雙鏈莖環結構發揮免疫調控的新功能。  這項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代謝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滿足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2020-05-14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借鑑天然生物材料三維互穿微觀結構的理念,將鎂熔融浸滲至增材製造的鎳鈦合金骨架,構築成輕質、高強、高阻尼、高吸能鎂—鎳鈦仿生複合材料。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麻風遺傳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7-01-11 中國科學報 郭爽 人類是麻風分枝桿菌的天然宿主。該病原菌主要侵犯人類巨噬細胞、外周神經施旺氏細胞,能夠引起宿主較強的免疫反應,並損傷神經組織,最終導致皮膚損傷、肢體麻木、失明和肢端無痛性殘疾。麻風具有多樣的臨床表型,可作為研究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的一種潛在的模式疾病。迄今,麻風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具體的致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近年的研究發現,宿主的遺傳背景和環境因素極大地影響麻風的遺傳易感性。
  • 【中國科學報】率先行動 風頭正勁
    傳承:一條路作一輩子的事業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3年蘆山地震……災害頻發的中國山區,從來少不了山地所人的身影。  建所50年,一個個極具辨識度的防災減災項目,使山地所的影響力位居國內相關領域的前列。
  •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2018-11-26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于洋 這個策略具有如下優點:(1)納米顆粒由如下成分構成:食源性藍靛果中提取的天然花青素、體內本身含有內源性鐵以及聚穀氨酸衍生物,可以保證該納米顆粒體內應用的安全性;(2)該納米顆粒具有光聲和磁共振雙模成像功能,且在此指導下,可實現精準的光熱治療;(3)該納米顆粒在DFO作用下,具有動態解組裝能力。  陳學思表示,該工作為納米醫學臨床應用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綜合解決方案。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明確定義「亞熱帶地區」
    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和澳大利亞,亞熱帶地區佔有很大比例。在亞洲,亞熱帶地區的面積甚至比熱帶地區大,但遺憾的是,有關亞熱帶生態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熱帶生態學的研究。為此,「我們研究了來自中國、阿根廷等14個國家的180篇文章。」
  • 【中國科學報】「昆蟲工作坊」裡萌發科學夢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內一個臨時改建的教室內,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劉曄正在向小學生們展示如何做昆蟲標本。原本計劃向30人授課的「昆蟲工作坊」活動,一下子湧進了100多人,著實讓這個小教室有點承受不了,家長們不得不站在教室後面「遠觀」或席地而坐。家長中不乏科研人員,中科院的一位所長也帶著孩子前來體驗。「昆蟲針要扎在昆蟲右側靠近肩部的位置。」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媒體: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0-10-14 作者:王美功 作者:王美功單位:中國科學報社山東記者站刊登:《中國科學報》 1998年5月8日
  • 中國野蠶博物館在西豐縣成立
    日前,中國野蠶博物館在「柞蠶之鄉」西豐縣建成並對外開放。中國野蠶博物館是目前國內首家最大的野蠶博物館,由遼寧採逸野蠶絲製品有限公司自籌資金,歷時兩年時間建成。博物館坐落於遼寧省西豐縣生命健康產業園「遼寧採逸野蠶絲製品有限公司」廠區內,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博物館分為六個展區:1、序廳。展館前言、野蠶簡史、柞蠶生長分布及博物館展區介紹;2、世界野生柞蠶概述。本展區採用實物標本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世界野蠶的自然屬性、品種、分布、用途、開發利用及皇家貢品;3、天然野生柞蠶場。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楊紅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科學報》記錄著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跋涉足跡。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 【中國科學報】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
    徐洪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開展了古植物學領域的理論性研究,對於早期陸生植物的演化、陸地生態系統的發展以及現代生物學的相關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證實最早森林的出現  1870年,在紐約州吉爾博阿市的一處採石場,工人在採石爆破時發現了一塊直徑約一米的樹幹化石,這是最早樹木化石的首次亮相。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崩塌、滑坡、泥石流,地球的內力外力)
    01知識點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基礎條件和外界條件:①基礎條件:地形坡度較大、巖性鬆軟、結構不完整(裂隙發育)、軟硬夾層等;泥石流的形成,同樣取決於基礎條件和外界條件:①基礎條件:地形坡度較大、流域面積較大、鬆散堆積物較多、天然植被較少;②外界條件:降水豐沛(暴雨多發)、冰川積雪迅速消融,河堤(水庫、冰湖)潰決等。
  • 摸底「地質災害博物館」
    在波密縣易貢鄉加拉村附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左二)和同事一起向當地村民了解2015年發生在易貢湖邊上的泥石流情況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一批科研人員在易貢藏布流域等區域開展扎木弄溝地質災害鏈誘發下遊河道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的調查。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崔鵬院士:「泥石流」災害中的逆行者
    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崔鵬和他的團隊又趕赴甘肅,他們的勘測數據及專業意見,為災害工程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實踐基礎上,崔鵬不僅提出了準泥石流體概念,確定泥石流起動臨界條件,形成起動理論,開創了泥石流學科的新生長點,還在國內外開展大量城鎮、道路、風景區、大型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和重大應急減災工作。
  • 【中國科學報】高光譜成像 一雙慧眼「看」透千年壁畫
    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基地辦公室副主任王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舉例說。所以即便看到同一種顏色,也無法立刻判斷到底是哪種物質產生的顏色。「文保工作者看到壁畫的第一時間就想知道顏料的成分。因為壁畫的價值體現在表達內容上,顏料又是表達內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王佳補充道。  既然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得到結論,那麼儀器分析就必不可少。
  • 【中國科學報】改性粘土擊退「紅色幽靈」
    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十多年磨一劍,終於將這項技術投入到實際應用中。」  神奇的「改性粘土」  20世紀70年代,日本科研人員提出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使天然礦物與導致赤潮的微藻結合後產生絮凝沉降效應,藻類沉到底部,不能產生光合作用,從而可以消除赤潮。  1991年,俞志明加入中科院海洋所,開始研究赤潮問題。
  • 【中國科學報】楊星科與秦嶺昆蟲「志」
    楊星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據觀察,歐洲赴秦嶺考察最多的是捷克科學家。更讓楊星科吃驚的是:「有的捷克學者長期蹲守在秦嶺,甚至能夠用當地的方言進行交流。」  捷克人將標本帶回歐洲後,會通過各種方式分散到歐洲各大博物館,已發表文章中涉及到的標本多來源於此。  在此之前,日本學者對秦嶺昆蟲的採集量也很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