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明確定義「亞熱帶地區」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記者3月11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教授Richard Corlett對「亞熱帶地區」和「亞熱帶的」兩個詞在近幾年國際生態學學術文章中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進而限定了這兩個術語的內涵。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熱帶生物學》。

據介紹,「熱帶地區」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但是「亞熱帶」這個詞被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使用。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幾十種不同的定義,但沒有一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同。因此,很難對世界各地的「亞熱帶」地區進行比較研究。

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和澳大利亞,亞熱帶地區佔有很大比例。在亞洲,亞熱帶地區的面積甚至比熱帶地區大,但遺憾的是,有關亞熱帶生態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熱帶生態學的研究。

為此,「我們研究了來自中國、阿根廷等14個國家的180篇文章。」Richard Corlett說,儘管缺乏一致認同的定義,但大部分作者將亞熱帶這一術語定義在熱帶地區邊緣和南北緯30度之間的地區。在這兩個地區,除了短暫的冬季,全年暖和。而在主要的亞熱帶溼潤地區,天然的植被類型是頗具特色的常綠闊葉林,並且各地區分布有很多共同的植物種屬。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3-13 第5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水生生物所
    研究人員對分離自全國各地多個水體的300多株藍藻進行了分子檢測,確定部分擬柱孢藻和尖頭藻含有毒素基因,且均分離自亞熱帶地區的水體。質譜分析表明,這些藻株均含有CYN或其脫氧異構體。他們對採集的水體環境樣本進行檢測後發現,部分亞熱帶水體含有毒素基因,測序分析表明這些基因序列均來自近緣的擬柱孢藻和尖頭藻類群,因此這兩個種類為主要的產毒種。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權威對話五位國家級「三農」專家——*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胡銀根;*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編者按:  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新疆伊犁河谷鞏乃斯河畔的天山積雪、青藏高原北麓河的凍土、三亞最南端的珊瑚礁……在中國廣袤無垠的海陸國土上,有著一些特殊的地區,這裡風光迤邐也艱苦險惡,同時蘊含著科學資源的「富礦」。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科學報】土壤酸化速率估算有新法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科研人員基於典型亞熱帶地區小流域長期定點研究,通過對大氣沉降和徑流輸出的化學組成、土壤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徵進行多年系統觀測,建立了流域中多個元素的地球化學平衡關係,在系統計算質子通量和平衡的基礎上,推算了土壤酸化和鹽基離子輸出的關係。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化學地質學》上。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中國科學報】「小」樹蛙驗證「大歷史」
    樹蛙類動物廣泛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數以樹棲生活方式為主,有著極差的耐海水能力,使樹蛙類動物成為研究該區域地理事件的理想動物。 「我們通過對樹蛙類物種進行線粒體和核基因序列的分析,構建了114個種的系統發育關係。同時,根據化石校正點估算物種分歧時間,從生物角度為地質學上板塊撞擊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提供了獨立的新證據。」李家堂說。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近日,中科院推出「中國科訊」應用,致力於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3-08 第1版 要聞)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減少作物種子穗發芽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柳振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他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麻風遺傳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7-01-11 中國科學報 郭爽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1-11 第1版 要聞)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與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為認識線粒體基因與麻風的遺傳易感以及麻風易感基因集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其主要內容之一是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億公頃,其中內陸鹽鹼地佔95%。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5-15 第1版 要聞)   深海雷射拉曼探針(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中國科學報】楊星科與秦嶺昆蟲「志」
    楊星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據觀察,歐洲赴秦嶺考察最多的是捷克科學家。更讓楊星科吃驚的是:「有的捷克學者長期蹲守在秦嶺,甚至能夠用當地的方言進行交流。」  捷克人將標本帶回歐洲後,會通過各種方式分散到歐洲各大博物館,已發表文章中涉及到的標本多來源於此。  在此之前,日本學者對秦嶺昆蟲的採集量也很龐大。
  • 【中國科學報】綠色·特色·本色
    常年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吳金水的皮膚曬得黝黑髮亮——他稱這是他的「本色」,他和亞熱帶所裡的男女老少一樣,正是靠這種和我國亞熱帶地區群眾打成一片的「本色」,才使亞熱帶所形成了今天自己的科研「特色」。  1 真金白銀的生態補償  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傳統以種植玉米為主,雖然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但也是喀斯特地區水土流失的重要根源。地表碳酸鹽巖石風化之後僅有5%殘存形成土壤。
  • 越南出現「白雪皚皚」罕見自然奇景,亞熱帶地區的三九天之美!
    (photo by vietnam+)  地處亞熱帶的越南,昨日,北部地區,河內市民都紛紛穿上了厚厚棉衣出行。另外最美麗動(凍)人的是高平省的菲霍山,山頂最低氣溫降至零下9度,出現冰凍現象,花草樹木都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形成了亞熱帶式「白雪皚皚」的罕見景觀,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拍照留影。  先來看下三九天裡河內市民的生活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2016-05-17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5-17 第1版 要聞)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獲悉,該所王秋良研究組採用自主研發的高溫內插磁體技術,將YBCO內插磁體在15T超導背場下的中心磁場提高到了24@4.2K,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韓國之後實現24T全超導磁體的國家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岡瓦納古陸」的範圍包括了現代的南美洲、非洲、南極洲、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有人認為還包括中南歐和中國的喜馬拉雅山等地區。南方的岡瓦納古陸與北方的勞亞古陸之間隔著特提斯海。在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並形成當前的分布格局是一個有趣和引人入勝的科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