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推出「中國科訊」應用,致力於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一個例子就是,一旦科學家離開辦公室,就很難下載和閱讀本應能獲取到的文獻全文。

  中國科學院決計改變這種現狀。

  近日,中科院在京舉行發布會,宣布對一款名為「中國科訊」的App進行公開試用。這意味著從今以後,所有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都能通過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免費下載和閱讀自己所在機構訂閱的期刊文獻和電子圖書。

  科學界的呼聲

  「中國科訊」是中科院精心打造的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知識服務平臺,旨在整合中科院自有、聯合和引進的海量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集成重要科技進展報導以及其他科技情報產品和知識信息,支持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者等各類型用戶隨時隨地閱讀科研文獻、便捷獲取科技資訊,致力於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前段時間,包括兩院院士、研究所所長、海外課題組組長和博士生在內的200多名中外科研工作者收到了來自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一項調查:「如果有一款工具,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查閱、下載、閱讀付費文獻全文,就跟在辦公室使用權限相同,您會不會使用?」

  近70%以上的中國科學家對此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幾乎所有的外國科學家對此舉雙手贊成。

  「會啊,我們實驗室的人全是手機族,走路都在查郵件,這個應該蠻常用的。」

  「會,很多人,尤其是老師們都期望能用手機或家裡的電腦看文獻。」

  「這個好,如果能一直維護,付費買我都願意。」

  長期以來,因為涉及智慧財產權,科學家下載和閱讀文獻受到物理IP位址的嚴格限制。而國外的一些科研機構,雖然為其用戶提供VPN方式的認證服務,使其脫離了固定IP的限制,但使用者仍要依賴於電腦桌面登錄,無法在手機、Pad等移動端使用。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整合數字資源和服務,構建滿足用戶移動服務需求的數字資源保障平臺,高效支持信息的便捷獲取和集成利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中國科訊」研發團隊一致認為。

  實際上,這種現狀也引起了中科院領導層的高度關注。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就曾多次對基於移動平臺的信息獲取和應用作出指示,希望儘快推進這項工作。

  他認為,知識的獲取、加工和擴散能力對知識服務至關重要,儘管未來文獻情報工作的最優服務模式難以預料,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開發與升級,通過模式創新,讓知識獲取和利用更加方便、快捷、準確和高效,必然是其發展方向。

  為科學家而生

  「中國科訊」在科學家的呼聲中萌芽,也是為滿足科學家的需求量身打造。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張冬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款App除了實現移動下載閱讀文獻,還將不斷優化,推送更貼心的服務。目前就已能根據用戶的查詢習慣及所在領域,進行個性化內容的初步推送。用戶覺得重要的文獻,還可以直接發到自己的郵箱保存或深度閱讀。」

  「中國科訊」平臺的建設得到了資源供應商的積極響應。

  「出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技術等多種原因,文獻的移動服務一直進展不大。」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資源建設部主任趙豔說,「世界幾大出版商對『中國科訊』是持歡迎態度的。一方面是因為在移動互聯時代,出版商也需要作出變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中科院的信任。」

  作為中國最大的科技數字文獻聚集平臺,中科院極其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在出版商中擁有非常好的信譽。

  截至目前,已有25家出版機構與中科院達成移動應用合作共識。通過「中國科訊」平臺,科學家能移動閱讀和隨身獲取3601種外文期刊、39854種外文圖書、14665種中文期刊,可獲取資源量佔目前中科院引進商業外文電子期刊總量的54%、外文電子圖書量的38%、中文電子期刊量的87%。

  在當天的發布會現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籤訂了「學術信息資源移動獲取服務技術合作協議」,並與愛思唯爾 、施普林格·自然、維普資訊、威利等全球知名出版商籤署了移動應用戰略合作協議。

  更大的世界

  得知「中國科訊」上線後,既是科學家同時主管文獻情報工作的院領導李靜海,首先進行了下載安裝試用。他覺得「挺好用」,「是文獻情報系統服務變革的一次很好嘗試」。

  這是因為「中國科訊」實現了文獻、情報和科技諮詢的移動化,可以幫助科研人員隨時隨地發現、利用、處理信息,把握全球科學研究的進展和態勢,實現個性化信息自組織,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同時,將引領行動網路環境下知識服務向縱深發展,將傳統知識服務真正推向「主動推送」型、「大數據分析」型和「創新驅動」型發展軌道。

  李靜海還希望,「中國科訊」加強與出版界的緊密合作,不斷推進知識服務模式的創新研究,努力將「中國科訊」發展為「全球科訊」。

  這與「中國科訊」研發團隊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一些小型高科技企業不斷湧現。對於這些小微企業來說,他們有著強烈的科技文獻需求,但又無力,也沒有必要去購買出版商昂貴的資料庫。

  「這是一塊很大的剛需市場。未來『中國科訊』將與出版商合作,不斷迭代和擴展,嘗試在這個領域做出突破。」App研發團隊對此充滿信心,「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要主動為國民經濟主戰場服務。而作為科技支撐人員,我們也有義務做好這項工作,不但要為中科院的科學家服務,也要為整個國家和全社會服務。」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5-0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農曆己亥豬年,當萬家燈火、闔家歡樂時,這裡的科研工作者們此刻正在錄數據、查設備、作研究,堅守在平凡又特殊的工作崗位上,守護著這片「野外」家園。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圖位克隆技術證實,擬南芥的一個種子休眠突變體rdo3是由乙烯受體ETR1突變功能缺失引起的。在該突變體中,乙烯響應因子ERF12表達上調,其表達的蛋白ERF12可以結合種子休眠關鍵因子的啟動子,並通過招募抑制因子抑制其表達,進而負調控種子休眠。
  • 【中國科學報】韓布興:醉心科研的「綠色使者」
    而與韓布興接觸過的人無不對他全心全意為科研的態度稱道。  在中科院化學所一棟實驗樓裡,《中國科學報》記者穿過長長的走廊,終於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韓布興的辦公室。此時,韓布興緊盯著電腦,正在緊張地工作。  這間辦公室不大,裡面只有一個齊頂大書櫃、一張辦公桌和一張小沙發,陳舊而乾淨。眼前這一切,似乎和中科院院士、綠色化學專家、化學熱力學專家等「高大上」的頭銜有些不符。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首發
    12月4日—5日,「第五屆中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發布。這是該報告首次以英文版正式出版並向海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7家單位聯合編纂,斯普林格—自然出版發行,向世界展現了我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的重大成果、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出席會議並致辭。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科研團隊基於這項科研成果,提出了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在地球早期,原始大氣有超過100大氣壓的二氧化碳,在原始海洋形成以後,在海洋與大氣交界面形成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層,富集大量氮氣,並與海水和露出海表面的巖石礦物結合,催化產生有機物,成為地球上早期生命源頭。
  • 【中國科學報】他們,把科研管理做成一門學問
    一提到科研機構和高校裡的管理支撐人員,人們通常會聯想到「跑腿打雜」「端茶倒水」等字眼,他們既不是科研活動的「主角」,工作也談不上有多「高大上」。  但總有人更有遠見。「沒有一流的管理就沒有一流的科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智感中心)主任譚鐵牛常常這樣說。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實驗室忙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王志春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 【中國科學報】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用《中國植物志》編委會副主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心啟的話說,它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工具書和辭典,而是「包含了大量第一手科學資料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那麼,這部科學巨著裡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它是否有一些可複製的經驗,供後來人參考?
  • 【中國科學報】尋找固體宇宙中的新粒子
    與此同時,實驗室裡,他帶領的團隊在一種特殊的拓撲材料中發現了非常規的手性費米子,通過摻雜可能實現三維拓撲超導。  「近年來,我國拓撲物態研究發展迅速,中國科學家的一系列發現解決了深層次的物理問題,讓我們不斷向製造低能耗器件邁進。」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時代歷史方位中,丁洪為中國科學家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琥珀是能夠把遠古動、植物近乎完整保存,並形成化石的唯一寶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來自緬甸、約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 【中國科學報】「昆蟲工作坊」裡萌發科學夢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內一個臨時改建的教室內,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劉曄正在向小學生們展示如何做昆蟲標本。原本計劃向30人授課的「昆蟲工作坊」活動,一下子湧進了100多人,著實讓這個小教室有點承受不了,家長們不得不站在教室後面「遠觀」或席地而坐。家長中不乏科研人員,中科院的一位所長也帶著孩子前來體驗。「昆蟲針要扎在昆蟲右側靠近肩部的位置。」
  • 【中國科學報】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戶外服裝  野外地質考察是一個艱辛而又複雜的過程,在這項特殊的工作中,科研工作者們往往需要藉助許多「特別裝備」才能完成任務。  你所熟知的「鐵錘,羅盤,放大鏡」——傳統地質科考「三大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科學家們,又有哪些「秘密武器」呢?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方臣向記者介紹和展示了新時期的科學家們在地質考察中的「利器」。  「第三隻手」:地質錘  首先,是不可離身的「第三隻手」——地質錘。
  • 【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30納米染色質纖維的結構是困擾科學家40多年的難題了。」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表皮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它們的DNA序列或遺傳信息都一樣,卻能通過選擇性閱讀和表達不同的DNA序列或遺傳信息,形成完全不同的細胞表型。這個所謂的『選擇性閱讀和表達』問題,用經典遺傳學理論很難回答,只能從細胞核內遺傳信息的載體——染色質及其結構上去尋找答案。」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巴德年將此次屠呦呦獲獎,比作打開了「閘門」,「就像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噴油後,我們有了第二口、第三口……」  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認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帶給科技工作者三點啟示:科學研究一定要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任何重大科學研究都需要科學家長期、紮實、艱苦的工作;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既要發揮科學家個體的作用,也要提倡協同研究的合作氛圍
  • 【中國科學報】「化」育萬物
    2019年5月中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園區裡一棟實驗樓一不小心成了「網紅」。為舉辦「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的公眾開放日,科研人員布置了一棟樓那麼大的元素周期表。  不久前,在這棟樓的一間實驗室裡,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玉良帶領的團隊通過一種簡便、可擴展的合成工藝製成一種零價鉬原子錨定在石墨炔上的原子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這是一種真正的零價原子催化劑,是第一種高效、高選擇性地產生氨和氫的雙功能原子催化劑。」李玉良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了這項最新成果。
  • 【中國科學報】大科學家 小提琴手
    站在樂隊副首席位置上拉小提琴的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眼前這位儒雅長者,一看便知是一位嚴謹的學者,理性、睿智,雖然筆者因迷路比約定時間晚到了二十分鐘,但他的笑容卻是親切而溫暖,如窗外那冬日陽光。第一次見到他,是不久前在電視屏幕上,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
  • 【中國科學報】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物理所)科研人員與合作者利用超高解析度角光電子能譜儀,在一種鐵基超導體上發現了拓撲超導表面態。目前,基於前期在高溫超導材料中的理論和實驗積累,研究人員正在開展後續研究工作,目標直指馬約拉納費米子。  基於量子力學理論預言  故事要從「基本粒子」開始。
  • 「科研福利」科研六大利器及SCI論文投稿技巧
    如果是個科研老司機可能對於這篇推文不是很感冒,但是如果您是科研萌新,剛開始步入科研這條道路,大管家還是覺得這篇推文對您或多或少會有點幫助!科研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同時擁有多項技能,同時也需要擁有多把科研利器,才能讓你在科研道路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廢話不多說,咱們一一展開。↓文獻調研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科研準備工作!
  • 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出治癌利器
    近年來,中國的腫瘤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教授等人基於國家中央癌症登記處的高質量數據所撰寫的研究報告《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顯示,2015 年中國患癌趨勢為: 429.2 萬例新發腫瘤病例、 281.4 萬例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