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他們,把科研管理做成一門學問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一提到科研機構和高校裡的管理支撐人員,人們通常會聯想到「跑腿打雜」「端茶倒水」等字眼,他們既不是科研活動的「主角」,工作也談不上有多「高大上」。

  但總有人更有遠見。「沒有一流的管理就沒有一流的科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智感中心)主任譚鐵牛常常這樣說。從1997年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後,他就把重視科研管理的先進理念帶到該所,並不斷提高管理的「技術含金量」。

  在他的勉勵和支持下,智感中心組建起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團隊,並在科研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

  電梯在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化大廈16層打開,一面充滿未來感的高科技展示牆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面展示牆是可移動設計的,參觀者只要跟隨著可交互顯示屏一起「漫步」,就能對中心的概況有充分的了解。看完展示牆,人們會進入成果展示區,機器人「小智」、遠距離虹膜人臉一體機、人臉識別儀、步態識別場景展示、「神眼小V」等人工智慧科技成果讓人目不暇接。

  這些堪比專業科技館的成果展示,其實蘊含了科技管理團隊的一片匠心。

  成立6年來,智感中心致力於研究泛在智能感知理論與技術以及與之相伴的海量感知數據的智能分析與處理,在相關研究領域發表800餘篇期刊與會議文章,授權及公開專利200餘項,並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發明專利優秀獎等榮譽。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就需要加強宣傳和展示。」主抓管理的中心副主任馬麗霞說,「一般研究機構的展示牆通常是掛幾幅海報,這樣確實比較省事。但智感中心既然是研究智能的,成果展示也得有科技感,不然怎麼能讓人真正體會到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變革呢?」

  在這種理念的牽引下,馬麗霞帶領團隊打造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演示機器人「小智」,「小智」集合了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心跳檢測等多項成果,可謂智感中心成果的「集大成者」。

  此外,他們還面向近年來興起的新媒體,設計了「智能西遊記」的H5手機頁面,詼諧幽默的動漫在讓人捧腹之餘,也達到了傳播人工智慧知識的目的。

  「科學家不是『表哥』『表姐』」

  在科研活動中,填表、報銷是廣為科學家所詬病的「老大難」問題。在很多科研單位,每到關鍵節點,科研人員就變成了「會計」,整天忙於貼發票、填表格;而管理人員,則對科研項目不甚了解,往往是課題負責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科研人員時間很寶貴,不能把他們逼成『表哥』『表姐』。」智感中心綜合辦公室行政主管尹麗萍說,「但項目管理千頭萬緒,想要切實提高工作效率,並不容易。」

  的確,在智感中心做管理,還真得有兩把「技術刷子」。

  為了做好課題管理,該中心管理團隊為每個課題都設立了一份「檔案」,詳細記錄課題的起止時間、實際負責人、重大時間節點等信息,每年對照這份檔案制訂年度計劃表,按時提醒課題負責人提前準備,讓項目管理更有預見性;管理人員全程參與科研項目的管理,在項目申報、立項、中期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幫助科研人員完成一般性表格、報告等的填寫,同時定期組織召開各類工作會議。

  同時,管理團隊還建立了一個內部資源共享平臺,平臺上可以查看智感中心的科研成果、管理規定和學術活動,職工和學生可以進行開放性的編輯,學生畢業時,他們在讀期間的論文資料會打包上傳到平臺上供新生學習參考,幫助他們儘快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興趣點。

  從技術人員轉型為管理人員的行政主管郭瑞娥,更是利用自身所學,開發了小程序,實現了論文成果數據篩選和輸出的自動化,為科研人員項目申請、獎勵申報、課題驗收查找文獻工作提供了快捷的手段。

  「管理人員要當好『全能助手』,不光要細心,還得會想辦法。」馬麗霞說,「只有我們管理人員轉變思想,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創新管理、規範管理,才能把科研人員從事務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真正為他們『鬆綁』。」

  既「下得廚房」 又「上得廳堂」

  除了承擔科研任務,智感中心還積極投身成果轉化工作。這些年來,智感中心共吸引社會資本3億元,孵化了5家高科技公司,成果遍地開花。

  例如,虹膜識別技術在智慧型手機、反恐維穩、邊境安檢、煤礦安監、公安司法、銀行支付、兒童防丟、聯合國難民管理等領域開展了規模化應用,用戶累計數千萬,產品出口歐美,改變了我國在這一戰略高技術領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同樣離不開管理團隊的努力。

  「我們中心早期孵化的公司,由於沒有做好管理和規劃,科學家缺乏經驗,出現了很多問題,也吃過虧。」馬麗霞坦言,在「痛定思痛」之後,他們決定替科研團隊先走一步,做產業化的「先遣部隊」。

  她和同事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和學習,諮詢了法律和資本界的專業人士,制定了智感中心產業化的流程和制度,為其後孵化的兩家企業的成功轉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所地合作方面,馬麗霞帶領團隊到多地進行實地調研,進行了可行性論證之後,匯集多方資源優勢,創新研究所、地方政府、企業三方合作共建模式,推動中科院人工智慧成果助力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多年來,憑藉專業化的貼心服務,這支高素質的科研管理團隊贏得了科研人員的好評。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赫然評價稱,智感中心管理團隊既「下得廚房」,又「上得廳堂」,既能很好地完成瑣碎的基礎工作,又能夠衝鋒在前,開拓創新,大大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為大家營造了和諧溫馨的科研氛圍。

  「科研管理不是『打雜』,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馬麗霞看來,用做學問的態度去做管理,就能獲得集體和個人的共同發展。在他們的努力下,智感中心連年獲得中科院自動化所團隊考核第一名,並於今年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這也正是譚鐵牛對智感中心的期待。「讓科學家負責科學問題,管理者負責管理工作,揚長避短、相互促進,才能最大程度地釋放科研人員的潛能,創造出更多造福公眾的科技成果,才能引來源源不斷的科研『活水』,為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8-0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健玲筆記:NLP是門什麼樣的學問,一分鐘告訴你答案
    我告訴她是NLP,那麼NLP到底是什麼學問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詳細講解下NLP到底是什麼學問?NLP是門什麼樣的學問1 ) NLP是對人類主觀經驗的研究我們對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的研究太少,而NLP是專門研究人的經驗例如:如何擁有獨特的內心世界?怎樣選擇傳入腦裡的信息?怎樣認知這些信息?怎樣儲存這些信息?
  • 【中國科學報】韓布興:醉心科研的「綠色使者」
    而與韓布興接觸過的人無不對他全心全意為科研的態度稱道。  在中科院化學所一棟實驗樓裡,《中國科學報》記者穿過長長的走廊,終於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韓布興的辦公室。此時,韓布興緊盯著電腦,正在緊張地工作。  這間辦公室不大,裡面只有一個齊頂大書櫃、一張辦公桌和一張小沙發,陳舊而乾淨。眼前這一切,似乎和中科院院士、綠色化學專家、化學熱力學專家等「高大上」的頭銜有些不符。
  • 【中國科學報】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他坦言,「老一輩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影響了我,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現在接力棒到了我們手中,應該很好地傳承下去。」  實際上,《中國植物志》在整個編研過程中都貫穿著這種「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精神。比如主編和編委會成員均不在志書署名,完全是義務性質。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近日,中科院在京舉行發布會,宣布對一款名為「中國科訊」的App進行公開試用。這意味著從今以後,所有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都能通過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免費下載和閱讀自己所在機構訂閱的期刊文獻和電子圖書。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首發
    12月4日—5日,「第五屆中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發布。這是該報告首次以英文版正式出版並向海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7家單位聯合編纂,斯普林格—自然出版發行,向世界展現了我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的重大成果、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出席會議並致辭。
  • 【中國科學報】數據挖掘好比「大海撈針」
    該研究將不同年齡人群劃為7類,刻畫了他們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合等情景下的接觸模式,並據此分析出新冠病毒如何傳播,用數量方法給出了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的多種模型。  領銜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是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下稱中心)主任石勇。在他看來,「數據模型是有生命力的。數據挖掘的結果是粗糙知識,進一步過濾叫智能知識,智能知識的發現比數據挖掘的結果更重要」。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吃蘑菇也是一門學問……
    這個季節最易發生因誤採食用有毒蘑菇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故發生↓↓↓在美味與生命面前,吃蘑菇也是一門學問啊!中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常見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靈芝、蟲草、松露、白靈菇和牛肝菌等;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中。
  • 【中國科學報】土壤藍藻:PM2.5新剋星
    這些年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土壤藍藻不僅能夠固碳、固氮、增氧、增加空氣溼度,對灰塵還具有較強的吸附性。  日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王偉波和研究員張全發共同發明了一種能快速去除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方法,他們的「法寶」就是土壤藍藻。
  • 潛心做好基礎地理信息這門學問——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
    1995年,陳軍被抽調至北京,參與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籌建和發展建設,曾任中心副主任、主任、總工,一幹就是25年。曾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主席,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測繪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
  • 讀書學習也是一門學問
    如何學習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了解你自己,包括興趣、內驅力,並且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第一,興趣。人在做喜歡事情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心流,也就是進入忘我的狀態,只沉浸於自己做的事情當中。當然興趣也是可以培養的,讓自己專注,屏蔽外界的幹擾,儘量投入學習這件事,讓他進入心流的狀態。
  • 中國古代數學家和他們的學問
    據《周髀算經》記載,陳子和他的科研小組測得日下六萬裡,日高八萬裡,根據勾股定理,求得斜至日整十萬裡。他進而還算出了太陽的直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用一隻長八尺,直徑一寸的空心竹筒來觀察太陽,讓太陽恰好裝滿竹筒的圓孔,這時候太陽的直徑與它到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其比例正好是竹筒直徑和長度的比例,即一比八十。可惜,這些結論都是錯的!
  • 【中國科學報】中國量子光學的先行者
    李粗 攝    郭光燦在中國科技大學修讀無線電專業的時候,量子力學是基礎課。當時全校參加量子力學這門課考試的有200多人,一半人考不及格。    郭光燦考了滿分5分。    但是他還是不懂。「量子世界太神秘了,很陌生,但又很誘惑我。」從那時起,郭光燦就盤算著要研究量子光學。    「我這個人就是有這樣的興趣,我不了解的,就想弄明白。」
  • 陸夕雲:做科研,何苦之有—新聞—科學網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們在數千萬中國科技工作者中脫穎而出。《中國科學報》今起開設「走近新院士」欄目,講述新晉院士的人生經歷,探訪其學術成就,使廣大讀者對頂尖科學家多一分了解,對科學家精神有更多認識和體悟。
  • 【中國科學報】曹則賢:「誤打誤撞」的科普人
    「談不上學霸」  1982年,16歲的曹則賢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上大學前,曹則賢的成績一直是全校最好的,但對於「學霸」一詞,他卻連說談不上,因為自己那時讀書並不夠多。「我們老家太窮,我還輟過學,根本就沒讀過太多書。因為一些原因,那年5月底我回家收麥子,7月初回校高考,高考沒考好,全省排名竟然沒進入前十,很鬱悶了一段時間。
  • 計算科學的金字塔尖:這門需求缺口巨大的學問為何少有人選?
    近一兩年來,更有不少國內高校踩著熱點,相繼開設專門的人工智慧專業,乃至人工智慧學院。紅塵熱鬧白雲冷。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多位計算機專家處了解到,一門堪稱計算科學 「金字塔尖」上的學問,雖然同樣對社會的影響力十分顯著,產業需求缺口巨大,卻鮮有學生問津。
  • IEEE首位華人主席:不能再用數數評價科研人員,學術界崇尚的是「質」
    最近,劉國瑞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中國科學報》:無線AI作為未來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您如何看待它的潛力以及面臨的挑戰?《中國科學報》:您既是科學家,又是一位創業者,為何還想競爭IEEE主席一職?在職業生涯的任何階段,IEEE都可以為他們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幫助他們學習新的知識,結識好的導師,不斷成長,走向世界,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中國科學報》:接下來您會重點關注中國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領域的哪些問題?
  • 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日前也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微分幾何學是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學科的重要基礎,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聽說我創業,很多人都反對」《中國科學報》:從實驗室到企業,對你來說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郭國平:聽說我要創業,很多人都反對,他們認為我應該繼續做科研。我經常對學生說這樣一句話,為國家去攻關,這是我們中國科大人奮鬥的目標。
  • 【中國科學報】助力「中國牌」晶態材料再攀高峰
    在各門科學之間,不斷發生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的交叉,並由此產生了新的科學前沿和充滿活力的新興學科。」洪茂椿引用一位前人的評價說。洪茂椿告訴《中國科學報》,項目建立了以基金資助管理體制與專家學術管理體制相結合的管理結構,即設立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和管理工作組,建立分工不同、相互協調與互動、相互制約的有序工作關係。  其中,指導專家組主要發揮「專家規劃、頂層設計、科學指導」的學術職能,負責制定實施規劃書、資助計劃和項目指南,主持項目評審、年度交流會,審閱進展和結題報告,遴選集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