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科研機構和高校裡的管理支撐人員,人們通常會聯想到「跑腿打雜」「端茶倒水」等字眼,他們既不是科研活動的「主角」,工作也談不上有多「高大上」。
但總有人更有遠見。「沒有一流的管理就沒有一流的科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智感中心)主任譚鐵牛常常這樣說。從1997年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後,他就把重視科研管理的先進理念帶到該所,並不斷提高管理的「技術含金量」。
在他的勉勵和支持下,智感中心組建起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團隊,並在科研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
電梯在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化大廈16層打開,一面充滿未來感的高科技展示牆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面展示牆是可移動設計的,參觀者只要跟隨著可交互顯示屏一起「漫步」,就能對中心的概況有充分的了解。看完展示牆,人們會進入成果展示區,機器人「小智」、遠距離虹膜人臉一體機、人臉識別儀、步態識別場景展示、「神眼小V」等人工智慧科技成果讓人目不暇接。
這些堪比專業科技館的成果展示,其實蘊含了科技管理團隊的一片匠心。
成立6年來,智感中心致力於研究泛在智能感知理論與技術以及與之相伴的海量感知數據的智能分析與處理,在相關研究領域發表800餘篇期刊與會議文章,授權及公開專利200餘項,並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發明專利優秀獎等榮譽。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就需要加強宣傳和展示。」主抓管理的中心副主任馬麗霞說,「一般研究機構的展示牆通常是掛幾幅海報,這樣確實比較省事。但智感中心既然是研究智能的,成果展示也得有科技感,不然怎麼能讓人真正體會到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變革呢?」
在這種理念的牽引下,馬麗霞帶領團隊打造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演示機器人「小智」,「小智」集合了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心跳檢測等多項成果,可謂智感中心成果的「集大成者」。
此外,他們還面向近年來興起的新媒體,設計了「智能西遊記」的H5手機頁面,詼諧幽默的動漫在讓人捧腹之餘,也達到了傳播人工智慧知識的目的。
「科學家不是『表哥』『表姐』」
在科研活動中,填表、報銷是廣為科學家所詬病的「老大難」問題。在很多科研單位,每到關鍵節點,科研人員就變成了「會計」,整天忙於貼發票、填表格;而管理人員,則對科研項目不甚了解,往往是課題負責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科研人員時間很寶貴,不能把他們逼成『表哥』『表姐』。」智感中心綜合辦公室行政主管尹麗萍說,「但項目管理千頭萬緒,想要切實提高工作效率,並不容易。」
的確,在智感中心做管理,還真得有兩把「技術刷子」。
為了做好課題管理,該中心管理團隊為每個課題都設立了一份「檔案」,詳細記錄課題的起止時間、實際負責人、重大時間節點等信息,每年對照這份檔案制訂年度計劃表,按時提醒課題負責人提前準備,讓項目管理更有預見性;管理人員全程參與科研項目的管理,在項目申報、立項、中期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幫助科研人員完成一般性表格、報告等的填寫,同時定期組織召開各類工作會議。
同時,管理團隊還建立了一個內部資源共享平臺,平臺上可以查看智感中心的科研成果、管理規定和學術活動,職工和學生可以進行開放性的編輯,學生畢業時,他們在讀期間的論文資料會打包上傳到平臺上供新生學習參考,幫助他們儘快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興趣點。
從技術人員轉型為管理人員的行政主管郭瑞娥,更是利用自身所學,開發了小程序,實現了論文成果數據篩選和輸出的自動化,為科研人員項目申請、獎勵申報、課題驗收查找文獻工作提供了快捷的手段。
「管理人員要當好『全能助手』,不光要細心,還得會想辦法。」馬麗霞說,「只有我們管理人員轉變思想,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創新管理、規範管理,才能把科研人員從事務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真正為他們『鬆綁』。」
既「下得廚房」 又「上得廳堂」
除了承擔科研任務,智感中心還積極投身成果轉化工作。這些年來,智感中心共吸引社會資本3億元,孵化了5家高科技公司,成果遍地開花。
例如,虹膜識別技術在智慧型手機、反恐維穩、邊境安檢、煤礦安監、公安司法、銀行支付、兒童防丟、聯合國難民管理等領域開展了規模化應用,用戶累計數千萬,產品出口歐美,改變了我國在這一戰略高技術領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同樣離不開管理團隊的努力。
「我們中心早期孵化的公司,由於沒有做好管理和規劃,科學家缺乏經驗,出現了很多問題,也吃過虧。」馬麗霞坦言,在「痛定思痛」之後,他們決定替科研團隊先走一步,做產業化的「先遣部隊」。
她和同事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和學習,諮詢了法律和資本界的專業人士,制定了智感中心產業化的流程和制度,為其後孵化的兩家企業的成功轉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所地合作方面,馬麗霞帶領團隊到多地進行實地調研,進行了可行性論證之後,匯集多方資源優勢,創新研究所、地方政府、企業三方合作共建模式,推動中科院人工智慧成果助力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多年來,憑藉專業化的貼心服務,這支高素質的科研管理團隊贏得了科研人員的好評。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赫然評價稱,智感中心管理團隊既「下得廚房」,又「上得廳堂」,既能很好地完成瑣碎的基礎工作,又能夠衝鋒在前,開拓創新,大大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為大家營造了和諧溫馨的科研氛圍。
「科研管理不是『打雜』,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馬麗霞看來,用做學問的態度去做管理,就能獲得集體和個人的共同發展。在他們的努力下,智感中心連年獲得中科院自動化所團隊考核第一名,並於今年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這也正是譚鐵牛對智感中心的期待。「讓科學家負責科學問題,管理者負責管理工作,揚長避短、相互促進,才能最大程度地釋放科研人員的潛能,創造出更多造福公眾的科技成果,才能引來源源不斷的科研『活水』,為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8-02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