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數學家和他們的學問

2021-01-22 中國文化遺產

圓面積的算法「化圓為方」

導語:

當西方的數學體系傳入中國,中國的學者在感嘆其先進而自成體系時,也對中國古代數學研究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最終認為,中國古代數學家們的「勾股術」、「重差術」、「天元術」、「四元術」等,其實也就是西方數學的源頭。

明清之際,西方的數學體系傳入中國,中國的學者們在震驚之餘,也不斷反思,梳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脈絡,探究中國古代數學與當時的西方數學間的異同。經過一番研究比較,人們認為,當時的西方數學知識固然先進而自成體系,但其實也是中國「古已有之」的,不足為奇。康熙皇帝時代,「西學中源」說被不少學者認同,他們認為:商高、陳子等人的「勾股術」,劉徽的「重差術」,就是西方幾何學的源頭,李冶、朱世傑的「天元術」、「四元術」,就是西方代數學的源頭,楊輝、朱世傑等人的「垛積術」,就是西方微積分的源頭,等等。這種思想的形成,無疑源自長期以來中國人「古老而驕傲的」民族性格,我們的古人在數學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些光榮的名字:商高、陳子、劉徽、祖衝之、祖𣈶、沈括、秦九韶、楊輝、李冶、朱世傑……

「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數安從出?」

——周公(《周髀算經》)

三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周朝的著名政治家周公在周王的花園裡,碰到了數學家商高。

周公問商高:你們這幫數學家不是故弄玄虛的吧?什麼天有多高地有多大,日月星辰一天走幾度,怎麼你們都知道啊?「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數安從出?」

商高從容回答:數學家的學問,妙就妙在並非什麼都要用尺子來量,只須通過數學計算,一樣可以得到正確的數字。比如這個直角三角形——他用一根牛的大腿骨和一段繩子作道具,比比劃劃,向周公解說:牛的大腿骨立在地上,高四尺,從牛骨的底端沿地面伸開一段繩子,使這段繩子正好長三尺,再將餘下的繩子折向牛骨的頂端,請問,最後這一段斜向牛骨頂端的繩子,應該長几尺?不須用尺子量,它的長度一定是五尺。可見,數學家能算出太陽的高度來,不是什麼稀奇事。

商高總結說: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兩條直角邊的長度分別是三和四,那麼斜邊的長度一定是五,「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個著名的論斷被記載在著名的《周髀算經》一書裡,這就是後人所熟知的「勾股定理」的一個特例。

勾股定理作為一個大自然的秘密,註定要被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人們分別發現,或早或晚,因為這個定理就隱藏在人們的身邊,在每一個直角三角形裡,除非你永遠不蓋房子,不造馬車,不修陵墓,不建金字塔,否則,這個秘密就會不可避免地被人們發現。

在中國,勾股定理的發現被歸在這個名叫商高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的名下,所以後來又有人稱它為「商高定理」。當然,如果僅僅有「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句話,那還不算真正全面闡述了勾股定理的內容,「勾三股四弦五」只是勾股定理的一個特例。

若干年以後,周公的後人陳子也成了一個數學家,他曾詳細講述了運用勾股定理測量太陽高度的全套方案,為此,陳子說了一句更為重要的話,同樣被記載在《周髀算經》這部書裡,他說:「求斜至日者,以日下為句,以日高為股,句股各自乘,並以開方除之,得斜至日。」

《海島算經》插圖

在商高和陳子的時代,人們以為腳下的大地是一個大得沒邊的平面,只要知道了從觀察點到太陽正下方的距離,知道了太陽離地面的垂直高度,當然就可以求出太陽到觀察者的直線距離了,從觀察點到太陽的正下方是勾(「以日下為句」),太陽到地面的垂直距離是股(「以日高為股」),剩下觀察點到太陽的距離,就是弦(「斜至日」),如此如此,求「斜至日」的辦法是「勾股各自乘,並開方除之」:勾和股先自己乘自己一遍,加起來的和再開平方,就得到了弦長。雖然和我們今天對勾股定理的表述在習慣上有所不同,但這也是對勾股定理的完整表達。

據《周髀算經》記載,陳子和他的科研小組測得日下六萬裡,日高八萬裡,根據勾股定理,求得斜至日整十萬裡。他進而還算出了太陽的直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用一隻長八尺,直徑一寸的空心竹筒來觀察太陽,讓太陽恰好裝滿竹筒的圓孔,這時候太陽的直徑與它到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其比例正好是竹筒直徑和長度的比例,即一比八十。

可惜,這些結論都是錯的!

「此亦望遠起高之術……」

——陳子(《周髀算經》)

看起來,陳子是當時的數學權威,《周髀算經》這本書,除了最前面一節提到商高以外,餘下的部分說的都是陳子的事情。

一天,一位名叫榮方的人跑來請教陳子:聽說根據先生的學問,可以算出太陽有多高多大,一天之中太陽行多少裡,天有多高地有多遠,總之想知道什麼就知道什麼,是這樣嗎?

陳子回答:然。

等了一陣不見下文,榮方只好再問:「方雖不省,願夫子幸而說之。」陳子回答:其實也沒什麼難的,不過是運用一些算術的方法就足夠了,你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就這樣把榮方打發回去了。

榮方回去想了好幾天,還是想不出有什麼好辦法可以算出太陽的高度來,只好又去請教陳子:「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

陳子曰:「思之未熟。此亦『望遠起高之術』,而子不能得,則子之於數,未能通類,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一點也不客氣地批評了榮方。

《九章算術》書影

注意陳子所說的「望遠起高之術」,這是當時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特別是大型的建設活動中,已經熟練掌握的一套測算距離和高度的方法,陳子認為同樣可以用來測算太陽的高度。

倒黴的榮方思考了好幾天,還是想不出問題的答案,不得不第三次去請教,陳子這才原原本本,把這一套方法向榮方講了一遍,自此,一部《周髀算經》直到結尾,都是陳子的講話記錄。

陳子講得信心十足,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他想當然的許多東西,其實都是錯的。他不知道他腳下的大地,看似無邊無際,平坦無垠,實際不過是小小一丸球,體積僅為太陽的130萬分之一,以地球之微來測太陽之巨,無異於「以蠡測海」。

除了太陽的高度,陳子還講了許多問題,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太陽一天行幾度,在他那兒都有答案,所以人們認為《周髀算經》又是一部天文學著作,記載了不少當時人們已經掌握的天文學知識。書的最後部分,陳子指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有十二月十九分月之七,一月有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有零有整,不失精確,而且基本上都是對的。

所以,三千多年前的陳子,他的學問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雖然他不是全對。

「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

——劉徽(《九章算術注》序)

到了三國魏晉時代,中國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數學家,他的名字叫劉徽。

《測圓海鏡》書影

根據劉徽的著作,人們推斷他生活的時代是「三國魏晉」,他的出身,他的生平事跡則沒有人知道,但他的家庭條件比較好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從小,他就有機會在老師或長輩的指導下研究數學這門學問,如他自己所稱的那樣:「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學習數學不是一年兩年了,很有心得。

劉徽一生的數學成就斐然,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一項,是他詳細記錄了用「割圓術」算出圓周率「密率」的方法,這在當時絕對是領先世界的數學成就。

劉徽也研究自商高、陳子那時就遺留下來的數學難題:「太陽到底有多高猜想」。劉徽汲取了前人的經驗,提出更加完美的方案,假如我們腳下的大地真的是一個大得沒邊的平面,那麼,用劉徽的這套辦法,就會真的計算出太陽的高度來,如假包換。他的方案是:

立兩表於洛陽之城,令高八尺。南北各盡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景。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以南表之景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為句、股,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

讓我們簡單翻譯一下,大體上說,他的方案是這樣:

在洛陽城外的開闊地帶,一南一北,各立一根八尺高的標杆,在同一天的正午時刻測量太陽給這兩根標杆的投影,以影子長短的差作分母,以標杆的長乘以標杆之間的距離做分子,兩者相除,所得再加上標杆的長,就得到了太陽到地表的垂直高度。再以南邊一桿的影長乘上兩桿之間的距離作為分子,除以前述影長的差,所得就是南邊一桿到太陽正下方的距離。以這兩個數字作為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邊長,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弦長,所得就是太陽距觀測者的實際距離。

《測圓海鏡》書影2

當我們按照劉徽的思路,將他的這一套方案具體到一張幾何圖中的時候,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他的方案看似莫名其妙,毫無邏輯可言,實則運用了相似三角形相應邊的長成比例的原理,巧妙地用一個中介的三角形,將另外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三角形聯繫在了一起。這一切,和我們今天在中學幾何課本中學到的方法一模一樣。而劉徽其人生活的時代,距今已近兩千年了。

「雖天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

——劉徽(《九章算術注》序)

和陳子一樣,劉徽測算太陽高度的方案因為前提的錯誤,結果當然也是錯誤的,不過,這套方案本身並不是為了測量太陽的高度而專門設計的,方案的原始目的只是測算地面上的高山大河,測算山有多高,河有多寬,路有多遠,只要忽略地球的表面是個球面這一問題,劉徽的方案堪稱完美。

曾經,在長沙馬王堆的漢墓裡出土過一幅帛畫的地圖,人們將它和實際的地形相比較,發現地圖驚人準確,考古工作者還利用這張將近兩千年前的地圖作嚮導,又發現了周圍一帶其他的地下遺蹟。這看起來似乎很難讓人相信,但有了劉徽所記載的這一套測天量地的方法,這也就不算是什麼奇蹟了。

劉徽總結的這一套測天量地的數學方法叫做「重差」。「重差」也是劉徽的一部數學著作的書名,這部著作研究的第一個例題是測算一個海島有多高多遠的問題,因此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海島算經」。這部著作篇幅不長,似乎沒有出過單行本,長期以來附在《九章算術》的後面,流行於世,所以歷代的《九章算術》都有十卷。

《九章算術》劉徽注

劉徽對「重差術」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無論是測量一座山有多高,一條河有多寬,一道溝有多深,都可以用到重差術,其原理就是利用兩根或兩根以上的標杆,將被測量的對象納入到一組相關的三角形中間來,又通過三角形之間的關係,算出所要求得的對象。顯然,古代的「重差術」,現在叫做「測量」或者「測繪」,也就是陳子提到的「望遠起高之術」。

重差術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劉徽曾自信地說,利用這種方法「雖天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

「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九章算術》

和直角三角形一樣,圓這個幾何圖形裡面,也隱藏著一個大自然的秘密,那就是圓周率。

我們的古人實在是太有才華,不管是中國的外國的數學家們,居然如此巧妙地,分別找到了計算圓面積的方法,讓人想不佩服都不行。

重繪《測圓海鏡》插圖

我們試在紙上畫一個圓,將這個圓沿直徑分成兩個半圓,然後:分別將兩個半圓像切西瓜一樣割成八塊,讓它們像切好的八塊西瓜一樣,一個挨一個放在桌子上,或者,想像它們是一把只有八個齒的梳子,現在我們有兩把這樣的梳子,再將這兩隻梳子齒對齒地插在一起,於是就湊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它的短邊正好是這個圓的半徑,它的長邊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六段弧線構成的。讓我們再作進一步假設,假設:我們當初不是將半圓分成八份,而是分成了六十份,甚至三百六十份,那麼,這條長邊就會變成一段近似的直線,這條近似的直線非常接近半個圓周的長度。

兩千多年前人們計算圓面積的方法就是這樣「化圓為方」,將圓周長的一半與圓的半徑相乘,正如《九章算術》方田章中所指出的一樣:

「圓田……術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圓面積的計算方法太簡單了,簡單到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但是,幾千年以前的數學家們,不知道花了多大的工夫,經歷了多少不眠不休的思考,才終於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九章算術》書影2

「假令圓徑二尺,圓中容六觚之一面,與圓徑之半,其數均等。」劉徽則在他的《九章算術注》裡詳細寫到了如何計算「圓周率」,也就是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率。

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人們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有一個固定的比率,它的數值大約是3,只不過還要多那麼一點。《九章算術》方田章的第三十一題是這樣的:今有圓田,周三十步,徑十步。問為田幾何?

我們一看這個圓就有點問題,世上並不存在一個直徑為十,周長為三十的圓,「徑一周三」是中國古代圓周率的「約率」,在《九章算術》整本書裡,圓周率採用的都是這個約率,顯然,這個約率相當粗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造成了不少煩惱。數學家們清楚,圓周率一定不是3,而是比3稍微大一點的一個數字。追逐圓周率這個大自然秘密的競賽,就這樣開始了。

計算圓周率的突破性進展,是由劉徽來完成的。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的時候,詳細記載了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的方法,他正確計算出了圓內接正192邊形和3072邊形的邊長,從而得到了圓周率3.14和3.1416的數值,成為當時領先世界的數學成就,這是我們都熟悉的史實。

「割圓術」的辦法,就是不斷增加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讓這個多邊形的邊長不斷地逼近圓周的方法。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寫道:「假令圓徑二尺,圓中容六觚之一面,與圓徑之半,其數均等。合徑率一而外周率三也。」畫一個直徑二尺的圓,在圓中作一個內接正六邊形,正六邊形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比例為三比一。正六邊形的邊長恰好與圓的半徑相等,利用這一條件,依勾股定理,可以求得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高。一切從這裡開始,按同樣步驟重複下去,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長會不斷接近圓的周長,求得的圓周率也就會越來越精確。

割圓術

劉徽想到了,而且做對了。通過這種方法來計算圓周率,要經過怎樣龐大的計算,可想而知,其中還要反覆用到繁難的開方計算,可是古代的數學家們毫不畏懼,勇敢迎接挑戰,一點一點,再接再厲,試圖揭開這個隱藏很深的秘密。

「窮年致志,感於夢寐,幸而得知,謹不敢隱」

——秦九韶(《數書九章》序)

生活年代較劉徽晚一點的祖衝之,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同樣利用了「割圓術」的辦法,窮追圓周率這個大自然中無盡的秘密,通過艱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刷新了記錄,名垂後世。

和劉徽的情況稍有不同,祖衝之在當時(南朝宋、齊)的政府裡面任有職務,所以在官方的史書中,留下了一篇簡短的傳記。據說他很有巧思,曾經設計製造過一些自動化的機械,可以與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相媲美。

祖衝之的兒子祖𣈶也是一位數學家,父子兩人合著了一本名叫《綴術》的數學著作,書中就記載了他們將圓周率計算到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的成果,這在當時也是相當突出的成績。可惜,後來《綴術》一書失傳了,只有從其他著作的引文中,後人才能看到這本書的片斷。

祖𣈶痴迷數學的程度有甚於他的父親,當他思考數學問題的時候,哪怕天上打著驚雷,他也可以充耳不聞。一天,祖𣈶一邊走路,一邊思考數學問題,不小心撞到了別人的身上,一時傳為笑談,事情被寫進了他們父子兩人的傳記之中。

《測圓海鏡》書影3

到了十三世紀的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的數學發展又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可惜這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此後,中國古代數學再也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而西方的數學研究則取得了飛躍的進步。

在這個最後的黃金時代,中國出現了四位最重要的數學家,被後人稱為「宋元四大家」,他們是南宋的秦九韶、楊輝,金元時期的李冶,元朝的朱世傑。

秦九韶早年「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學成以後,寫成了著名的《數書九章》一書。在該書的序言中,秦九韶寫道:「數理精微,不易窺識,窮年致志,感於夢寐,幸而得知,謹不敢隱。」日思夜想,夢寐求之,一旦有所收穫,趕緊記錄下來,留給後世。科學,就在這樣點點滴滴的努力中,得到了進步。

楊輝是南宋另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學方面的著作很多,除了對學科中的某些領域有所開拓以外,他還將《九章算術》中的題目重新做了排列分類,指導人們學習研究,對古代數學的教育和普及做出了貢獻。

朱世傑是元朝享有盛譽的職業數學家,後人稱他「以數學名家,週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學術地位非同一般。朱世傑的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和《四元玉鑑》兩種。《算學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朝鮮、日本等國,古代朝鮮曾以《算學啟蒙》開科取士,深刻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數學教育和發展歷史。《四元玉鑑》則是中國宋元時期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誌,其中最傑出的數學成就有「四元術」、「垛積術」與「招差術」等。

李冶陳列館

而四人中最為出色的,應當是李冶。

「踵門而學者雲集」)

——《四元玉鑑》序

「宋元四大家」中的李冶,是真定欒城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人,金朝進士。當蒙古帝國的軍隊攻入中原、圍困金朝的南京汴梁之際,李冶就在圍城之中。城破之後,李冶輾轉北上,來到河北一個名叫「封龍山谷」的地方,隱居下來,一呆就是二十年。在這裡,李冶開辦了一所名叫「封龍書院」的學校,教授他畢生精研的數學。李冶著有《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兩部數學著作,其中《測圓海鏡》的成書標誌著「天元術」的成熟,《益古演段》則是「天元術」的普及讀物。

李冶在他的著作中,研究了把實際問題化成高次方程的數學模型,他稱方程中的未知數為「天元」,稱他的求解方法為「天元術」。有研究者指出:李冶的《測圓海鏡》標誌著「天元術」的成熟,此後,元朝郭守敬編撰《授時曆》,使用「天元術」求周天弧度,又用「天元術」來解決水利工程中的計算問題,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天元術」很快發展為「二元術」、「三元術」,以至朱世傑的「四元術」,成為中國傳統數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高潮。

馬王堆出土地圖

1265年,應元世祖忽必烈的反覆邀請,七十三歲的李冶離開封龍山谷,來到北京城裡,在元朝剛剛建立的翰林院裡任職。可以想像,一個隱居了二十年的老數學家,到了翰林院這樣的機關裡,還能有什麼大的作為?這份工作顯然不適合李冶其人,所以他「就職期月,復以老病辭去」,堅決地託病辭職了。

李冶離開北京回山,從此不再離開封龍山谷半步,他繼續埋頭研究、教授數學,直至87歲去世。史家評論李冶:「講學著書,秘演算術,獨能以道德文章,確然自守,至老不衰。」他還有兩句詩流傳至今,很好道出了他在封龍書院的身心狀態:「隱身免留千載笑,成書還待十年閒!」

李冶墓修復記

公元1279年年初,南宋王朝最後的武裝力量在廣東崖山海域覆亡,其後某一天,八十七歲的老數學家在遺囑中寫道:「吾平生著述,死後盡可燔去,獨《測圓海鏡》,雖九九小數,吾常精思致力焉,後世必有知者,庶可布廣垂永乎?」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古代數學家們的一生是何等寂寞啊!李冶老人不知道,他當年研究的「九九小數」,今天已經成了人類最重要的學問之一,豈止「布廣垂永」,而且日新月異,人才輩出。後人也到底沒有忘記這些古代數學的先驅者們,1992年,在李冶的故鄉河北欒城,人們建起了一所「李冶陳列館」,以此紀念李冶誕生800周年。李冶這位中國古代數學家,已被公認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

李冶先生泉下有知,可以含笑而無憾了。

秦九韶像

相關焦點

  • 【專著推介】《論中國古代數學家》簡介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郭書春研究員新著的《論中國古代數學家》一書,2017年3月由海豚出版社出版。
  • 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和日地距離?
    (原標題: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日地距離?)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來看看聰明的古人是怎麼算出來的吧!
  • 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和日地距離
    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       天文歷算是古代數學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國,數學家被稱作「疇人」,其原意就是指世代從事天文歷算的職業者。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講述了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的「疇人」,如何運用勾股定理和比例方法來進行天文計算的故事。
  • 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日地距離?
    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來看看聰明的古人是怎麼算出來的吧!天文歷算是古代數學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國,數學家被稱作「疇人」,其原意就是指世代從事天文歷算的職業者。
  • 創造力是中國學生的"短板" 專訪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袁徵攝   據《東方教育時報》報導8月17日,天下著大雨,但上海圖書館的西門外人頭攢動,他們正等待著享譽全球的華裔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作為2011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活動的一部分,丘成桐將與大家分享「我的數學人生」。在講座開始前,丘成桐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南宋數學家秦九韶:「中國剩餘定理」的開創者
    他所著《數書九章》,被稱為「算中寶典」他善於創新,用數學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德國數學家高斯提出的同餘理論,是數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之前五百多年的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秦九韶的數學家就提出了同樣的解法。他的理論被西方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也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數學研究的先進水平。
  • 中國古代幾大數學成就,原來古人如此偉大
    原來,數學家也並不總像大眾認為的那樣一直保持著嚴肅古板,他們不僅會浪漫,還會浪漫的別有一番風味。說到數學,可能是當今讓小夥伴們最為頭疼的事了,就在今天,小編也剛剛經歷了一場高數測試,至於自我感覺嘛,唉,不忍心說了,真是往事不堪回首那。
  • 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楊輝 走進無限美妙的數學世界
    楊輝(公元1127年~1279年),字謙光,中國南宋末年錢塘人。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在1654年的論文中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圖形的性質,所以在西方人們稱之為「帕斯卡三角」。其實不只是在古代,在二十世紀初的各個學科,我國那個時候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科學家,如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錢偉長、楊振寧 、李政道等等,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深厚的數學基礎。為什麼在那個戰亂橫飛的年代,他們會有如此好的數學基礎?這得益於民國時候紮實的數學教育,其中不乏教育名家,而這其中最有名的是劉薰宇。
  • 四書五經讓古代中國錯失科學革命!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什麼近代以後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中外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總結一下大體有一下七種觀點: 1.數學缺乏論。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中國近事》一書中說:「看來中國人缺乏心智的偉大之光,對證明的藝術一無所知,而滿足於靠經驗而獲得的數學,如同我們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種數學。」至於中國在科學方面沒有達到極高的造詣,「簡單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歐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數學。」
  • 走近四川歷史名人|南宋數學家秦九韶:「中國剩餘定理」的開創者
    他之前五百多年的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秦九韶的數學家就提出了同樣的解法。他的理論被西方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也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數學研究的先進水平。秦九韶是南宋四川人,是我國古代宋元數學研究高峰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古代數學集大成者,被譽為「宋元數學四大家」之一。在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秦九韶是唯一一位來自科學領域的歷史名人。
  •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新華社記者彭茜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數學家丁夏畦:學問才是安身立命處
    「身無分文 心憂天下」  懷念起丁夏畦,丁夏畦的學生黃飛敏總是會想起丁夏畦屈原式的質疑和探索。  「屈原寫下《天問》探索宇宙、質疑傳說,丁先生推崇屈原並認為,科學也應該有這種懷疑和探索精神,不要迷信權威,要敢於創新。」黃飛敏說。  英國著名的哈代不等式流傳上百年,被學界廣泛應用。
  • 中國古代數學為何如此的落後?
    中國近現代出數學得到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數學家,最知名比如華羅庚,陳景潤,蘇步青等等。2.比較《九章算術注》和《幾何原本》不管是篇幅和深奧程度,九章都遠遠不如幾何原本,《九章》還停留在簡單基本運算解題,如加減乘除運算和勾股定理,而《幾何原本》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裡體系,從幾個公社少量前提出發,推導出大量結論,更是給後人開啟了數學論證的先河,留下了如窮竭法、分析法、反證法、等各種數學證明方法,這些證明方法我相信任何上過初中數學的都應該學過。
  • 中國古代五大天文學家 ---石申
    他不但編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曆、歲星紀年、行星運動、天象觀測和中國古代的佔星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佔卜星象,探尋奧秘群星閃爍的天空絢麗而神秘。從古自今,人類不斷探尋星空的奧秘,內心總是充滿虔敬。古人甚至把日月星辰奉為神明,希望能夠通過星象的變化預測人間的禍福。
  • 數學家蘇步青:不誇張地說,我的學問和成就,一半是夫人給的
    說到數學家,絕大數人能想起的便是華羅庚,其他人鮮少被記住,和華羅庚同時代的蘇步青就是一個,他們當時也許可以算是南蘇北華。華羅庚當時研究的是數論,蘇步青研究的是微分幾何,微分幾何相對數論就要小眾冷門很多了,所以大家普遍只知華羅庚,不知蘇步青。
  •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科學家,不管在哪個時代,他們都是正能量!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盤點中國古代的六位疑似穿越者,他們對現代的事情全都知道!
    盤點中國古代的六位疑似穿越者,他們對現代的事情全都知道!現在無論是穿越劇還是穿越小說,都在人群中大火,因為很多人就經常幻想自己穿回古代會有怎樣的作為?在中國古代,有些人做的事情,確實是超越時代的歷史局限,似乎是對現代的事情全部都知道一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6為古代疑似穿越者。第一位,王詡。這名字也許有些人沒聽過,但是,他的另一個名號可是無人不知,就是道教三巨頭之一的鬼谷子,他收的徒弟不是成為各諸侯國的名相,就士成為各諸侯國的名將。
  • 中國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祖衝之 祖衝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衝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衝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
  • 數學家的魅力
    …像經濟學這樣的學問也已經廣泛地應用數學來解釋問題。曾經不是有人說,一門學問只有到了應用數學的程度,才算是到了科學的程度?(四)數學是一個很奇怪的領域,既龐雜,又純粹。也許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嶄露頭角,比如伽羅瓦,比如阿貝爾,比如黎曼,這些天才人物只是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就結束了生命,但是他們的成就卻可以夠得上後來的數學家忙上幾個世紀了。(五)像哥德爾這樣顛覆數學大廈的絕世英雄,居然在晚年因為擔心有人下毒害他,而拒絕吃老婆以外的任何人的食物,而後生命結束了。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