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日地距離?

2020-12-04 驅動之家

現在讓你計算太陽的直徑或者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你可以實現嗎?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

來看看聰明的古人是怎麼算出來的吧!

天文歷算是古代數學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國,數學家被稱作「疇人」,其原意就是指世代從事天文歷算的職業者。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講述了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的「疇人」,如何運用勾股定理和比例方法來進行天文計算的故事。

書中人物「陳子」告訴「榮方」:用長8尺(當時的1尺約合23釐米)的空心竹竿對準太陽,則在竿的一端觀察到太陽正好掩住竿(另一端)的中孔,由此得到太陽到地面觀察點的距離/太陽直徑=竹竿長度/孔徑=80:1。

另外,把8尺長的竹竿豎在周王城中一塊空地上,當作「表」(也稱「髀」);可以觀察到,在每年夏至日正午,表的日影最短,為1尺6寸;並且朝著正南(北)方向,每過1000裡,表影就短(長)1寸。

於是,在表影長為6尺的那天正午,表正南6萬裡處日下無影;運用勾股定理和比例方法算出,那時太陽到地面日下無影處的距離為8萬裡,太陽到王城觀測點的距離為10萬裡。

進一步算出,太陽的直徑為1250裡。


日高圖

現在我們知道,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14960萬千米,太陽直徑是139萬千米,所以,日地距離與太陽直徑之比約為107:1。


 《周髀算經》書影

3000年前古人的計算之所以與現代實際觀測值相差很大,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大地是平的,儘管他們運用了正確的數學原理。

不過,他們測出的日地距離與太陽直徑之比的誤差還不算太大。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和日地距離?
    (原標題: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日地距離?) 現在讓你計算太陽的直徑或者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你可以實現嗎?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來看看聰明的古人是怎麼算出來的吧!
  • 古代中國數學家如何計算太陽直徑和日地距離
    現在讓你計算太陽的直徑或者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你可以實現嗎?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       天文歷算是古代數學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國,數學家被稱作「疇人」,其原意就是指世代從事天文歷算的職業者。
  • 中國古代數學家和他們的學問
    《海島算經》插圖在商高和陳子的時代,人們以為腳下的大地是一個大得沒邊的平面,只要知道了從觀察點到太陽正下方的距離,知道了太陽離地面的垂直高度,當然就可以求出太陽到觀察者的直線距離了,從觀察點到太陽的正下方是勾(「以日下為句」),太陽到地面的垂直距離是股(「以日高為股」),剩下觀察點到太陽的距離,就是弦(「斜至日」),如此如此,求「斜至日」的辦法是「勾股各自乘,並開方除之」
  • 古人怎麼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現在讓你計算太陽的直徑或者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你可以實現嗎?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量日地距離?八大行星的距離又如何計算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地球直徑的方法。今天,咱們把視野放遠一點,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太陽系各個天體的距離的。1619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三定律的最後一條。如果大家還記得計算地球直徑的方法的話,就會想到一個重要的工具——三角函數。在計算日地距離的時候,同樣有效。哈雷的想法是,我們可以利用太陽、地球和另一個天體,構成兩個三角形,然後利用一個已知的邊和一個角度,就可以計算出另外一個邊的長度。而另一個天體,就是地球內側的金星。
  • 天文學家是如何利用金星凌日現象來首次測量日地距離的?
    例如,克卜勒第三定律告訴我們,如果金星的軌道周期是0.62年(地球年),那麼,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地日距離的72%。天文學家知道了每顆行星與太陽間的相對距離,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用這些距離與地球的長度單位(如英裡)或者地球的大小作比較。既然行星的軌道周期已經知道了,那麼知道其任何一個絕對距離就可以計算出所有其他行星的距離。
  • 在沒有望遠鏡的古代,祖衝之是如何準確計算出「日食月食」的
    比如我們熟悉的數學家祖衝之,他不僅在數學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在天文學,力學,文學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有哪些貢獻?。祖衝之簡介祖衝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科學成就與其良好的家教密不可分。他的祖父祖昌是劉宋時期的大工匠,主要在朝廷管理土木工程。其父祖碩是「朝廷所請」。
  •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你知道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如何測量?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從過去,人們就試著去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首先從最基本的角度測量工具中獲得數據,利用幾何方程建立了「阿里斯塔克斯」體系。公元前二世紀,一位名叫希帕克斯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認為,到月球的距離比我們地球的半徑大60倍,得出這一結論,是基於他對月球運動及其周期性日食的觀察。
  • 如何計算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但是如果不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是沒辦法為度量太陽系找到一把合適的「尺子」。最早「成功」計算地球到太陽距離的是克裡斯蒂安惠更斯。他通過觀察金星受太陽光照角度不同形成的「月牙」的形狀,得到太陽、金星、地球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形狀,只要再知道這個三角形任意一條邊的長度,就能估計其他兩邊的邊長。這時,惠更斯使了個「花招」。他沒什麼根據地猜測金星的大小跟地球一樣大,再根據金星看上去的大小,就計算出了金星到地球的距離。
  • 日地距離有了精確值:你離太陽149597870700米
    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天文學家已經重新定義了太陽系中最重要的距離。天文單位(au)——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終於從一個模稜兩可的估算變成了一個單一的數字。在日前於中國北京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以全票通過而被採用的這一新標準規定,日地距離為149597870700米——是的,不多也不少。
  • 如何測量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如何測量地球與其它行星的實際距離?
    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是如何測算出來的?由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實在太遠,不可能直接用尺子來測量。所以,人們使用了一種比較巧妙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利用的是三角函數法。只需知道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和一條邊,利用三角函數就可以計算出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邊!
  • 如何測量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測量太陽距離最經典的方法是金星凌日法,四百多年前的天文學家哈雷(最早算出哈雷彗星的軌道)最早提出這種方法,後來的天文學家利用該方法首次較為精確地得到了日地距離。採用金星凌日法來計算日地距離,本質上是利用三角視差的原理。如上圖所示,假設在地球上相隔較遠的兩位觀察者同時觀察金星凌日的現象,那麼,對於P來說,金星在太陽盤面上的運動軌跡為AB;而對於P'來說,金星在太陽盤面上的運動軌跡為A'B'。在P和P'觀測到的金星凌日時間之比就正比於AB和A'B'的「長度」(視直徑)之比。
  • 太陽與地球有多遠?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方法告訴大家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與太陽距離是1.5億公裡,那你知道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是如何測出來的嗎?
  •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為什麼如此巧合?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為什麼如此巧合?
  •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是巧合嗎?
    太陽有多大,我們很難直接體會,可是我們能夠體會到地球的巨大,而太陽足足有130個地球那麼大,真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那月球有對大呢?它的半徑只有地球的1/49。現代科學觀測表面,太陽的直徑大約是139萬公裡,而月球的至今大約是3476千米。從數值上看,太陽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00倍,這意味著,假如月球和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相等的,那太陽如果是一顆籃球的話,那月球還不如一顆綠豆。
  • 我們該如何測量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天文學家們如何計算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如何知道太陽的真實大小?如何確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顯然,只要我們能從這些問題中先找到一個答案,就可以找到其他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怎樣才能找到第一個答案呢?簡短說明:我們實際測量的是地球到其它一些天體的距離,比如金星。
  • 如何優雅地計算π?
    不知不覺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π日」(以及白色情人節)。2011年,國際數學協會正式宣布,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小學數學教材告訴我們,π的小數部分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不能簡單地用分數完全表示。所以值此π日之際,讓我們重溫小學的數學知識,揭開π的神秘面紗。
  • 太陽距離地球有多遠?人類又是如何測量的?
    我們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製造能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它有多遠。圖解:儘管有所謂的黑滴效應使金星凌日的測量非常困難,但這種罕見的現象,長久以來仍是測量天文單位的最佳方法。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僅在最近幾百年才被確定。
  •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又是怎樣確定的?
    太陽到地球是一個天文單位(AU),約149,597,870,700米,約等於1.5億公裡以前科技落後,所以導致觀察天體距離出現誤差
  • 日地距離有了精確值:149597870700米
    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天文學家已經重新定義了太陽系中最重要的距離。天文單位(au)——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終於從一個模稜兩可的估算變成了一個單一的數字。在日前於中國北京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以全票通過而被採用的這一新標準規定,日地距離為149597870700米——是的,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