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測量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2020-12-02 天文在線

天文學家們如何計算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如何知道太陽的真實大小?如何確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顯然,只要我們能從這些問題中先找到一個答案,就可以找到其他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怎樣才能找到第一個答案呢?

簡短說明:我們實際測量的是地球到其它一些天體的距離,比如金星。然後我們利用已知的行星間的距離的關係去換算,得到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自1961年以來,我們已經可以使用雷達來測量星體之間的距離。我們向另一顆行星(或月球或小行星)發送雷達信號,並測量雷達回波返回所需要的時間。在雷達之前,天文學家們不得不依靠(不那麼直接的)幾何方法。

想要測量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首先要找到地球和其它行星之間的相對距離。(例如,木星到太陽的距離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之比是多少?)所以讓我們設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是「a」。現在,細想一下金星的軌道,大致上,地球和金星的軌道是圍繞太陽的完美圓,並且它們的軌道在同一個平面上。

請看下面的這個圖(不按比例)。從金星軌道的表示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有兩個地方 太陽-金星-地球 的角度是90度。根據這些,連接地球和金星的直線,將會與金星的軌道相切。這兩個點代表了金星的最大伸長率,也是金星可以在天空中出現的距離太陽最遠的點。(更正式地說,從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陽之間的角距在這兩點上可以儘可能的達到最大值。)

還有另一種方法去理解這一點,觀察金星相對於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當金星繞太陽運轉時,它與太陽在天空中的距離越來越遠,與太陽的距離達到最大值(相當於最大的伸長點)後,然後又開始向太陽移動。順便說一下,這就是為什麼看不見金星出現在日落後三小時以上,或者在日出前三小時以上的天空中。

現在,通過對天空中金星的一系列的觀察,我們可以確定其最大伸長點。我們還可以測量太陽和金星在天空中最大伸長點的角度。如圖所示,設以地球為頂點,指向太陽與金星軌道兩個方向的直線為兩邊的角為直角三角形中的「e」。現在,利用三角函數,我們可以用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來確定地球到金星的距離:

(地球到金星的距離) = a×cos(e)

同理,再用三角函數可得:

(金星到太陽的距離)=a × sin(e)

金星的最大伸長約為46度,據此推斷,太陽到金星距離約為太陽到地球距離的72%。類似的觀測和計算可以得到太陽和水星之間的相對距離。(然而,火星和外行星要複雜的多。)

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幾何學來推算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人是古希臘的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約公元前310-230年)。他測量了太陽和月球的角距,當月球被半照亮時,根據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計算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他的推算是正確的,但他的測量並不正確。阿里斯塔克斯計算出太陽比月球遠19倍;但它實際上比月球遠390倍。

另一位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託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6-194年)估計,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為4080,000視距或804,000,000視距。關於如何正確翻譯埃拉託色尼的數值存在分歧,關於埃拉託色尼使用的球場長度也存在進一步的分歧。各種來源估計,一個體育場的長度用現代的單位表示是在157米到209米之間。那麼,不管你選擇哪個體育場,408萬個體育場的長度,要比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的1%還要小。然而,8.04億視距在1.26億至1.68億之間,這一範圍包括了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大約)1.5億公裡。因此,埃拉託色尼很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個相當精確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值(如果運氣好的話),但我們無法肯定。

1672年,卡西尼(Cassini)首次通過對火星的視差測量,對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進行了嚴格而準確的科學測量。他和另一位天文學家同時從兩個地方觀察火星。一個世紀後,一系列金星凌日的觀測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評估。

自1961年以來,從地球到金星的距離可以直接通過雷達測量來確定,在雷達測量中,一系列的無線電波從地球上發出,到達金星後反射回地球並且被接收。通過測量雷達回波返回所用的時間,可以計算出距離,因為無線電波是以光速傳播的。

正如你所指出的,只要知道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所有其它的參數。我們知道,從地球上看,太陽的角直徑約為0.5度。同樣的,利用三角函數,太陽的半徑或直徑可以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計算出來,假設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a,2×太陽半徑= tan(0.5 度) × a. 然後,從我們已知的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P=1年), 和在這一過程中地球運行的距離(大約2πa,因為地球的軌道幾乎是圓形), 我們可以算出地球公轉的平均速度是v = (2πa)/P.

這裡是一些相關的數字: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a=大約1.5億千米,定義為一個天文單位

太陽的半徑, Rsun =大約70萬千米

地球的公轉速度,v = 大約 30 千米/秒

參考文獻

1.美國宇航局空間站:科學家們如何知道天體之間的距離?

2.教師的宇宙指南:視差

3.多變的金星,來自於美國宇航局的《看到所看不見的:一段行星雷達天文學的歷史》

4.太陽物理學史上的偉大時刻: 到太陽的距離

5.探測天文視差的歷史嘗試

6.測量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來源於利克天文臺

7.在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網站上的 普通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回答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與地球有多遠?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方法告訴大家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與太陽距離是1.5億公裡,那你知道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是如何測出來的嗎?
  • 如何測量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而是利用間接的方法算出來的。我們無法通過向太陽發射雷達信號然後等待回波的時間來測出太陽的距離,因為作為等離子體的太陽難以反射雷達波,而且太陽本身也有巨大的電磁幹擾。測量太陽距離最經典的方法是金星凌日法,四百多年前的天文學家哈雷(最早算出哈雷彗星的軌道)最早提出這種方法,後來的天文學家利用該方法首次較為精確地得到了日地距離。
  • 如何測量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如何測量地球與其它行星的實際距離?
    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是如何測算出來的?由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實在太遠,不可能直接用尺子來測量。所以,人們使用了一種比較巧妙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利用的是三角函數法。只需知道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和一條邊,利用三角函數就可以計算出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邊!
  •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如何測量
  • 我們如何測量星體之間的距離?
    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大約距離地球4.3光年,但我們是怎麼知道那個距離的呢?測量星體的距離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也不能從這裡伸出宇宙級的捲尺到畢宿五,一顆超過四百萬億英裡以外的紅巨星。當我們地球繞著太陽轉時,相對於更遠的星體,近處的星體似乎在來回移動,而星體越遠,它移動的幅度就越小,這種移動非常微小,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的移動距離不超過從40英裡外看到的足球的寬度。
  • 我們該如何測量月球和太陽的大小?
    你能說出如何測量太陽或月亮的直徑嗎?人眼不可能直接測量月球,太陽或任何其他天體的大小。主要原因是當我們看天空時,我們只能看到天體在閃爍,卻無法知道他們在多遠外閃爍。這意味著當你仰望天空時,所有的恆星和行星似乎與我們的距離相同。
  • 太陽距離地球有多遠?人類又是如何測量的?
    我們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製造能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它有多遠。太陽系中的距離太大,以至於天文學家使用這個距離作為測量標準,從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就此被稱為天文單位。天文學家不說冥王星距離太陽58.8億公裡,而說這有39個天文單位、或AU。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為了計算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我們從太陽的位置到那顆恆星做一條垂線。已知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和視差角。利用三角學,我們可以得到 tanA= 相反邊 / 相鄰邊,其中A是視差角,相反邊是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而相鄰邊是太陽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所以,p=1/d,d=1/p.】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六個月之後,它的位置會被再次測量。注意,六個月之後,地球已經在太陽的另外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
  • 依巴谷、第谷、視差、星圖,我們到底如何測量與星星之間的距離呢
    除了那些與地球較近的恆星之外,測量地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只是單純的具有教學意義。我們是否曾考慮過將天文觀測站放置在冥王星或類似的星星上,以此來確定半徑較大的恆星視差?有多少顆恆星可以被測量出距離,並且這種距離還可以擁有合理範圍內的確定性?距離測量的極限在哪裡?
  • 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同樣地,當我們圍繞太陽公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逐漸地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看上去就沒有這麼明顯的移動。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相當精確地計算附近恆星的距離。視差效應首先,天文學家記下一顆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然後在六個月後,再次測量同一顆恆星的位置。記住,六個月後,地球會位於太陽的另一邊!
  • 行星間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通過測量行星的距離我們發現了什麼?
    浩瀚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數的天體,有質量和密度巨大的恆星,它們能夠發光發熱,就像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還有圍繞著恆星在固定軌道之上運行的行星,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一顆行星。還有圍繞行星而運行的衛星,地球擁有唯一的一顆衛星,也就是月球。
  • 如果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點,我們人類會如何?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如果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點,我們人類會如何?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在地球上,地球是處於太陽系之中的,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為我們提供光跟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太陽的存在,地球上就不會有我們人類誕生了。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自從天文學誕生以來,如何測量距離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難點。即使到了現在,精確的測量天文學距離依然有著很大的挑戰性,儘管天文學中有著不少的方法用來測量距離。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視差法是如何用來測量地球(或者太陽系)到其它緊鄰恆星的距離的?當然,視差法有她的使用限制,距離遙遠的恆星,這種方法是無能為力的。
  • 你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如何測量的嗎?
    太陽距離我們有多遠?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回答起來難度卻不小,值得一提的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曾困擾了我們超過2000年。通過現代天文學的知識我們知道,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即149,597,870,700米,約等於1.5億公裡,但過去的天文學家在沒有如此精確的測量技術前提下幾乎無法獲得準確的日地距離,這就導致了我們對宇宙其他天體的觀測出現誤差,因為我們都用天文單位來衡量我們與其他天體的距離。
  •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多少?科學家如何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根據擋板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及擋板的寬度,就可以算出被測物體的相對大小,或星空中兩點的視距離。他還發明了一種星盤,可以測天體的方位和高度。人們還傳說他製作過一個天球儀,刻在上面的恆星數目比他列在星表上的還多。還是讓我們欣賞伊巴谷是如何測量日、月、地三天體的距離的。
  • 測量天體之間距離的方法——從古希臘到今天演變
    他們知道當太陽、月亮和地球排成一條直線時,月食就發生了。月食時地球的陰影落在月球上,使月球看起來更暗。通過了解地球的大小,研究日食期間地球在月球上的陰影的大小,並應用更多一點的幾何知識,他們算出了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同樣的原理不能應用在日食中來計算到太陽的距離,因為你不能把影子投射到像太陽這樣強烈發光的物體上。
  • 地球離太陽有多遠?又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
    疑問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探索宇宙的奧秘,都會有許多疑問,令人著迷,激發人的好奇心,比如,對非專業人士而言,港珠澳大橋是如何建的?在海裡橫跨55公裡的距離;如何測量每個國家的領土面積,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吧,等等,當然對專業人士而言,這些問題就顯得簡單,那麼你思考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如何測算出來的呢?
  • 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裡?這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地月距離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地月之間的距離是38萬公裡。不過,你在實際觀察中,也會發現月球有的時候大,有的時候小。要知道月球是不會自己變大變小的,因此,我們看到月球時大時效的原因其實是月球相對地球的遠近不同。靠得近一點時,看到的就比較大,遠一些,看到的就比較小。
  • 如果計算太陽和地球之間準確的距離?天文學家們各出奇招
    我們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覺得它們差不多大,其實兩者之間的體積相差甚遠不可比較,太陽之所以看起來和月亮差不都大那是因為太陽距離我們遙遠啊。太陽到底距離地球有多遠呢?查查資料就知道日地距離為149500000公裡,這個數字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測出這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