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2020-11-23 騰訊網

在我們討論恆星間的距離時,我們經常會聽說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但話雖這麼說,我們是怎麼知道一顆恆星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的呢?目前有很多方法來計算恆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但最主要的方法有三種。通過簡單的數學和邏輯推理,天文學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為生動的宇宙圖景。現在坐下來,喝杯茶,給你的大腦來場數學頭腦風暴。

視差法

你是否注意到,當你在一輛正在行駛的車輛中向車窗外看時,離你較近的物體會飛馳而過,但相比之下,離你較遠的物體似乎移動得很慢。這就叫做視差效應。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

首先,一位天文學家記錄下一顆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六個月之後,它的位置會被再次測量。注意,六個月之後,地球已經在太陽的另外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

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學建立為:

d=1/p

【這個等式背後的數學原理相當簡單。為了計算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我們從太陽的位置到那顆恆星做一條垂線。已知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和視差角。利用三角學,我們可以得到 tanA= 相反邊 / 相鄰邊,其中A是視差角,相反邊是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而相鄰邊是太陽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所以,p=1/d,d=1/p.】

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視為1AU(天文單位)。恆星的位移如此之小,以至於視差角用角秒為單位來測量,即角分的六十分之一。視差角為1角秒時對應地球與恆星間的距離記為1秒差距。(d=1 秒差距=1 天文單位/1 角秒)。與人們的普遍看法相反,距離單位中並不經常使用光年。實際上,天文學家更偏向於用秒差距做單位。1秒差距大致為3光年。

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在四光年之外。這意味著地球1秒差距的距離以內只有太陽一顆恆星。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你要計算與任何恆星之間的距離,視差角一定小於1角秒。

如果你在學校糾結過幾何的話,你一定知道嘗試計算非常小的角時結果會不精確,很令人沮喪。這種計算也一樣。恆星的距離越遠,測量它半年的位置變化越困難。

因此,視差法只能在距離100秒差距範圍內的恆星上使用。但是,大多數恆星都在這個範圍之外。即使是我們銀河系以內的許多恆星,也在比1000秒差距還要遠的地方。所以,我們該怎麼測量到它們的距離呢?

顏色/星等關係

當你仰望天空時,有些星星顯得比其他的亮很多。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帕克斯注意到了這點,在公元前150年,力求以恆星的亮度來對它們分等。這種根據感知亮度對恆星的分等被稱為視星等。如今,為適應我們手頭大量的天文資料,我們對希帕克斯的尺度進行了調整,創造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尺度。在這個尺度上,恆星的亮度越低,其視星等越大。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一些恆星視星等可以高達30,而太陽的視星等為-26.8。

然而,視星等可能十分具有欺騙性。如果一顆恆星非常亮,但距離我們非常遠,那麼它在我們看來會顯得很暗。但一顆暗淡的恆星如果離地球很近的話,它的感知亮度就會非常亮。一顆恆星的實際亮度被稱為光度。光度是恆星每秒鐘產生的總能量。恆星的不同光度不是以視星等來衡量的,而是以絕對星等來衡量的。

但是請等一下!如果我們試著對兩個星等進行比較,我們可以估計恆星離我們有多遠。想像一輛車正朝你駛來。如果你知道汽車前燈的實際亮度,那你可以輕易地根據車燈地亮度來推測汽車與你的距離。

多年來,從數學上推導出視星等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為:

M=m-5(log^D_-1),其中D_是以秒差距為單位測量的距離。

唷。所以現在我們有了兩種星等,就有了計算恆星距離的完美方法,每個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嗎?

不,等一下。我們仍然沒有確定恆星絕對星等的完美方法。

很顯然,不像車頭燈,我們不能去恆星旁邊來確定它的光度。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一種方法是分析恆星的顏色。恆星可以是白色,藍色,紅色甚至是黃色。

但難道不是所有的恆星看起來都是白色嗎?我們怎麼會知道哪些是藍色、哪些是紅色呢?天文學家透過濾光片觀察恆星來確定它們的顏色。如果一顆恆星透過藍色濾光片觀察時看起來更亮,透過紅色濾光片看起來沒那麼亮的話,那麼它就是一顆白色或者藍色的恆星。反之亦然。

好了,我們現在得知了恆星的顏色。白色或者藍色的恆星通常比黃色的恆星更亮,黃色的恆星通常比紅色的恆星更亮。恆星的顏色大體上決定了它的表面溫度。

女士們先生們, 這就是我們確定我們能看到恆星絕對星等的方法。

現在我們有了恆星的視星等和絕對星等,我們終於可以通過方程計算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了。

造父變星

但是,如何計算星系之間的距離呢?星系沒有單一的光波,那麼我們該怎樣測量如此遙遠的距離呢?

幸運的是,宇宙送給我們一樣禮物:造父變星。這些恆星瀕臨死亡。它們非常明亮,亮到可以在一個遙遠的星系中被單獨分析。它們也會周期性的脈動。這些周期與它們的亮度直接相關。基本上,一顆非常明亮的造父變星會脈動很長時間,反之亦然。

造父變星的光度/絕對星等和它脈衝周期的關係

通過研究這些脈衝,我們可以確定造父變星的絕對星等。有了絕對星等,我們現在可以用之前的方程得到這些恆星以及星系與我們間的距離。

終於!我們可以正式計算星系間的遙遠距離了!

除了上面解釋的這些,天文學家還不斷提出更多的方法來測量恆星的距離。但是,我們仍在進行估計,並沒有解決問題的完美方法。有時候,恆星的距離太遠以至於我們必須考慮宇宙的膨脹!但並沒有關係,這並不能阻止精通數學的天文學家們迎接挑戰。

FY:超凡泰迪熊

作者:Vaishnavi Patil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為了計算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我們從太陽的位置到那顆恆星做一條垂線。已知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和視差角。利用三角學,我們可以得到 tanA= 相反邊 / 相鄰邊,其中A是視差角,相反邊是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而相鄰邊是太陽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所以,p=1/d,d=1/p.】
  • 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我們都知道恆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遙遠的,單位長度都以光年進行計算,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也相距我們4.22光年之遙,那麼問題來了,天文學上是用什麼方法測量出恆星之間的距離的呢?通過視差的角度和和基線的長度,就是測量出所觀察的對象到觀測者的距離。視差法廣泛應用於測量學。而這種方法也經常用於宇宙星體距離測量。在地球上以較遠的星空為背景,觀察一顆距離較近的恆星。由於地球公轉觀測者在對於星空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一般地球公轉6個月再觀測恆星,此時就利用三角函數sinπ=a/D測量出恆星於地球的距離。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自從天文學誕生以來,如何測量距離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難點。即使到了現在,精確的測量天文學距離依然有著很大的挑戰性,儘管天文學中有著不少的方法用來測量距離。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視差法是如何用來測量地球(或者太陽系)到其它緊鄰恆星的距離的?當然,視差法有她的使用限制,距離遙遠的恆星,這種方法是無能為力的。
  • 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我們都聽說過,在討論星際距離時,涉及到的數字會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話雖如此,我們怎麼知道一顆恆星到底有多遠呢?雖然有很多方法來計算我們的行星和另一顆恆星之間的距離,但有三種方法是最主要的。通過簡單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我們的天文學家已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為生動的宇宙圖景。現在坐下來,喝杯茶,讓你的大腦為一些不可思議的數學做好準備。
  • 怎樣準確測量一個星球與地球的距離?
    在地球上為了測量遠處一個無法接近的物體的距離,測量隊常常用三角方法測量遠方目標的距離,例如為了測量河的寬度,我們可以在河岸上選擇一條足夠長的標準線,當我們從標準線兩頭看對方的目標時,它們的方向將是不同的,測量從標準線兩頭所看到的目標的方向,知道了標準線的長度以後,就可以計算出目標與標準線任何一端的距離
  • 科學家測出一個恆星的距離是假的?實際距離會是測量距離的很多倍?
    至於這個1400光年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首先我們有個恆星的顏色亮度對照表,我們可以透過顏色知道這個恆星他原來多亮,然後亮度是會隨著距離降低的,我們就可以以此測量他的光照在地球上的亮度和他原來的亮度比較,得到他的距離。
  • 天文學家如何測量恆星間的距離,結果準確嗎
    另一方面,天文學家仍然可以確定一個恆星系統離我們自己的恆星系統有多遠。 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如何測量的? 其實,天文學家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確定與另一顆恆星的距離,其中最可靠的是視差法,這種方法利用了當你駕車行駛在一條路上,遠處的物體似乎相對靜止,而近處的物體似乎從你身邊呼嘯而過時所體驗到的效果。
  • 測量天體之間距離的方法——從古希臘到今天演變
    他提出了三條重要的定律,其中一條指出,行星的軌道速度與其與主天體之間的距離有直接關係。如果我們能測量任何繞太陽運行的物體(行星、小行星)的速度,然後利用克卜勒方程,我們就能計算出它到太陽的距離。最後,用我們自己的軌道速度,和金星的軌道速度,確定了到太陽的距離。
  • 我們如何測量星體之間的距離?
    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大約距離地球4.3光年,但我們是怎麼知道那個距離的呢?測量星體的距離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也不能從這裡伸出宇宙級的捲尺到畢宿五,一顆超過四百萬億英裡以外的紅巨星。當我們地球繞著太陽轉時,相對於更遠的星體,近處的星體似乎在來回移動,而星體越遠,它移動的幅度就越小,這種移動非常微小,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的移動距離不超過從40英裡外看到的足球的寬度。
  • 浩瀚的「宇宙」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行星」之間距離的呢?
    在宇宙中擁有著無數的天體,這些天體距離地球動輒上百萬光年乃至上億光年,那麼我們便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天文學家到底是如何測量出天體之間距離的呢?測量天體距離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在太陽系內可以通過雷達測量法,也就是對金星、火星等行星發射無線電脈衝,然後接受反射的回波,從而計算出它們之間的距離。而測量太陽系外的恆星時,就要通過三角視差法來進行測量。
  • 依巴谷、第谷、視差、星圖,我們到底如何測量與星星之間的距離呢
    除了那些與地球較近的恆星之外,測量地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只是單純的具有教學意義。我們是否曾考慮過將天文觀測站放置在冥王星或類似的星星上,以此來確定半徑較大的恆星視差?有多少顆恆星可以被測量出距離,並且這種距離還可以擁有合理範圍內的確定性?距離測量的極限在哪裡?
  • 宇宙那麼大,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地球到恆星、星系的距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幾種測量天體距離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精度,第一種方法最精確叫三角式插法,兩個人相隔一定距離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物體到兩個人間的夾角叫時差角要想求物體到兩個人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可以把問題放進一個三角形來解決,兩個人和物體構成一個三角形,兩個人間的距離作為底邊已知底邊長和頂角視覺差就能利用三角法算出距離測量天體的距離也是同樣的原理。
  • 我們該如何測量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天文學家們如何計算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如何知道太陽的真實大小?如何確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顯然,只要我們能從這些問題中先找到一個答案,就可以找到其他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怎樣才能找到第一個答案呢?簡短說明:我們實際測量的是地球到其它一些天體的距離,比如金星。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赫羅圖是由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在1911年和1913年各自獨立提出的,這張圖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赫羅圖是反映恆星的光譜類型與光度之間的關係圖,其縱坐標是光度與絕對星等,而橫坐標是光譜類型和恆星表面溫度。
  • 平行平面之間距離的測量方法
    在Calypso內可以使用垂直線或者笛卡爾距離/直角坐標距離實現。但考慮實際兩平面不可能理論平行,平面1的各頂點到平面2的垂直距離是不同的,這種距離實測值不具代表性。2. 求兩平面中心點之間的連線?所以我們應該把求平行平面之間的距離化解為求點與平面之間的距離,或者用對稱平面元素求得距離。
  • 行星間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通過測量行星的距離我們發現了什麼?
    浩瀚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數的天體,有質量和密度巨大的恆星,它們能夠發光發熱,就像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還有圍繞著恆星在固定軌道之上運行的行星,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一顆行星。還有圍繞行星而運行的衛星,地球擁有唯一的一顆衛星,也就是月球。
  • 天文學家是如何確定恆星的大小和距離的?
    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丈量恆星間的距離,而最基礎的方法就是幾何視差法。在6個月的時間內,拍攝在地球軌道上點1和點2的同一顆恆星,當R = 1天文單位時,恆星相對於較遠背景恆星的位移相當於1秒弧長(3.26光年)、2秒弧長1/2秒、10秒弧長1/10秒等。
  • 天體學家獲得了系外恆星到地球距離的精確測量值
    12月3日,宇宙和天體學家提前拿到了聖誕禮物:地球到系外恆星的精確距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亞當·裡斯因共同發現暗能量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我在zoom上聽到了這一消息,簡直幸福得難以言表。」
  •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天文學家用視差原理來測量恆星的距離,下面的實驗很好地展示這個原理。將手臂伸直,閉上左眼,用一根手指指向一個遠處的物體,比如一棵樹。此時保持手指不動,在睜開左眼的同時閉上右眼,你將會發現你的手指指向相對原來那個遠處物體的方向發生了偏離。
  • 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弗裡德裡希·威廉·貝塞爾第一次成功地用這種方法測定天鵝座61號星的距離。對同一個物體,分別在兩個點上進行觀測,兩條視線與兩個點之間的連線可以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根據這個三角形頂角的大小,就可以知道這個三角形的高,也就是物體距觀察者的距離。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距離測量技術,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