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如何測量恆星間的距離,結果準確嗎

2020-11-26 騰訊網

宇宙如此浩瀚,以至於我們不得不使用光年這種距離單位來衡量宇宙中星體間的距離。即便如此,對於很多恆星、星系來說,它們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似乎讓光年這種距離單位覺得不夠用了,比如,某某星系距離我們幾億光年。

我們知道,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從太陽系出發到比鄰星,以光速飛行,需要大約4年;人類最有可能第一次看到的超新星爆發距離我們約600光年,它的名字是參宿四;對於星系來說,我們的銀河系直徑約是10萬光年,更不用說那些距離我們數億光年的星系群了。

恆星系統離我們太過遙遠,以至於我們不能指望開發出一種長到足以確定它們實際距離的捲尺。 另一方面,天文學家仍然可以確定一個恆星系統離我們自己的恆星系統有多遠。 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如何測量的?

其實,天文學家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確定與另一顆恆星的距離,其中最可靠的是視差法,這種方法利用了當你駕車行駛在一條路上,遠處的物體似乎相對靜止,而近處的物體似乎從你身邊呼嘯而過時所體驗到的效果。 事實證明,這種效應也會影響到恆星物體,並且在六個月的時間裡,它可以用來確定到另一顆恆星的距離。

為什麼是6個月?這大約是地球繞太陽運行半個軌道所需的時間。天文學家利用這一點來獲取視差效應的角度測量數據,當地球在我們的恆星的任何一邊時,我們都能感受到視差效應。在一個中間物體的幫助下,天文學家可以獲取一個遙遠物體的角度測量數據,並使用簡單的三角學知識來確定它與我們的距離。

視差效應在400光年之外是可行的,超過這個距離,天文學家不得不使用另一種方法來確定距離。空間中的大多數物體距離地球超過400光年,因此,一種涉及恆星顏色和亮度之間關係的稍微不那麼精確的方法被用來推算它與地球的物理距離。

我們知道400光年以外的恆星的顏色和亮度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了恆星的顏色,那麼特殊的代數計算可以幫助天文學家根據特定的亮度水平來確定距離。 當然,這些只是有根據的預測,而不是真正確切的距離,雖然這種方法不像前面提到的方法測出的數據那麼準確,但它們是我們對於遙遠的星體所能得到的最好的預測。

不幸的是,對於數十億光年之外的天體來說,天文學家的預測就顯得不那麼準確了,我們不得不考慮諸如紅移和宇宙膨脹等因素,這些因素使數據變得有點不靠譜。 雖然我們可以根據紅移來確定一個估計的距離,但宇宙的膨脹總是會影響測量數據。

雖然這些方法對大多數觀測都有效,但有些東西根本就不夠亮,根本看不到更不用說測量距離了。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原標題:找一把「尺子」,丈量星辰大海 天文學家找到的距離最遠的天體,已經接近可觀測宇宙的邊緣,也即100多億光年之遙。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遠的距離,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近日,利用克卜勒望遠鏡數據,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與地球個頭相仿的行星K2-229b。這顆行星距離地球2.6億光年,即24萬億公裡。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恆星的位移如此之小,以至於視差角用角秒為單位來測量,即角分的六十分之一。視差角為1角秒時對應地球與恆星間的距離記為1秒差距。(d=1 秒差距=1 天文單位/1 角秒)。與人們的普遍看法相反,距離單位中並不經常使用光年。實際上,天文學家更偏向於用秒差距做單位。1秒差距大致為3光年。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
  • 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同樣地,當我們圍繞太陽公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逐漸地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看上去就沒有這麼明顯的移動。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相當精確地計算附近恆星的距離。視差效應首先,天文學家記下一顆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然後在六個月後,再次測量同一顆恆星的位置。記住,六個月後,地球會位於太陽的另一邊!
  • 天文學家是如何確定恆星的大小和距離的?
    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丈量恆星間的距離,而最基礎的方法就是幾何視差法。在6個月的時間內,拍攝在地球軌道上點1和點2的同一顆恆星,當R = 1天文單位時,恆星相對於較遠背景恆星的位移相當於1秒弧長(3.26光年)、2秒弧長1/2秒、10秒弧長1/10秒等。
  • 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通過視差的角度和和基線的長度,就是測量出所觀察的對象到觀測者的距離。視差法廣泛應用於測量學。而這種方法也經常用於宇宙星體距離測量。在地球上以較遠的星空為背景,觀察一顆距離較近的恆星。由於地球公轉觀測者在對於星空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一般地球公轉6個月再觀測恆星,此時就利用三角函數sinπ=a/D測量出恆星於地球的距離。
  • 科學分析,18世紀天文學家們是如何測量地球與其他行星間的距離?
    大家好,歡迎來到努力分享科學知識,17至18世紀時,望遠鏡性能有了長足的進步,天體方位的測量精度提高了幾十倍,1716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提出利用金星凌日的機會來測量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測量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得知太陽和地球的距離以後,測算恆星距離的想法也因而產生。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測出遙遠恆星的距離呢?最早嘗試的一個人是伽利略。恆星看來離我們非常之遠,究竟有多遠我們能不能具體的測量它?
  • 太陽距離地球有多遠?人類又是如何測量的?
    我們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製造能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它有多遠。太陽系中的距離太大,以至於天文學家使用這個距離作為測量標準,從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就此被稱為天文單位。天文學家不說冥王星距離太陽58.8億公裡,而說這有39個天文單位、或AU。
  • 太陽和星星距離怎麼測量?天文學家腦洞超乎想像,其實你也可以
    測距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從古代的記裡鼓車道現代的雷射測距,時代在進步,它的本質並沒有變,一個記錄輪子滾過的距離,另一個則記錄光跨越距離的時間,計算出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但有一個問題,如何測出星星的距離?
  • 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你知道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沒有雷達,航海家是如何測量船隻與遠處島嶼的距離嗎?用的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視差法。站在甲板上,伸出拳頭,測量島嶼的方位角,橫向行駛一段距離,再重複上述動作即可得出答案。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
  • 如果計算太陽和地球之間準確的距離?天文學家們各出奇招
    我們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覺得它們差不多大,其實兩者之間的體積相差甚遠不可比較,太陽之所以看起來和月亮差不都大那是因為太陽距離我們遙遠啊。太陽到底距離地球有多遠呢?查查資料就知道日地距離為149500000公裡,這個數字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測出這個距離。
  •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多少?科學家如何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根據擋板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及擋板的寬度,就可以算出被測物體的相對大小,或星空中兩點的視距離。他還發明了一種星盤,可以測天體的方位和高度。人們還傳說他製作過一個天球儀,刻在上面的恆星數目比他列在星表上的還多。還是讓我們欣賞伊巴谷是如何測量日、月、地三天體的距離的。
  • 天文學家是如何利用金星凌日現象來首次測量日地距離的?
    1769年,當金星經過太陽時,天文學家計算出了地日距離。那麼,到底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圖解:兩組接觸時刻的照片。左側質量較差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黑滴現象。1769年,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已經被提出並且證明有效。
  • 宇宙那麼大,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地球到恆星、星系的距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幾種測量天體距離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精度,第一種方法最精確叫三角式插法,兩個人相隔一定距離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物體到兩個人間的夾角叫時差角要想求物體到兩個人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可以把問題放進一個三角形來解決,兩個人和物體構成一個三角形,兩個人間的距離作為底邊已知底邊長和頂角視覺差就能利用三角法算出距離測量天體的距離也是同樣的原理。
  • 天文學家如何測出恆星的質量?
    在夜空中,通過肉眼直接能夠看到的星星幾乎全是恆星。但由於那些恆星遠離地球,我們在地球上無法感受到它們的熱量,只能勉強看到它們。事實上,恆星本身又大又熱,而且距離我們非常遙遠,那麼,天文學家是如何測出恆星的質量呢?
  • 如何測量天體間的距離?光是如何定義的?一光年到底有多遠?
    前言:如何測量天體間的距離?光是如何定義的?一光年到底有多遠?宇宙對我們地球上每個居民來說是廣闊無窮的,渺小的人類處於茫茫的宇宙之中如一粒米般的大小,以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作為參照物來看人類完全是微不足道的。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最近,歐洲航天局的蓋亞太空望遠鏡發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盡,最準確的星圖,其中包含近20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12月3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布了迄今為止銀河系大範圍內最詳細的恆星清單。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按照我們目前的最新認識,沙普利得到的這個數據幾乎比實際情況大了3倍左右,但在當時,他的測量結果已經屬於相當精確了。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對銀河系內部的一個參數計算地相當準確,那就是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然而在20世紀初,30萬光年這樣的數字在沙普利的同行們看來實在太過驚人了。
  •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天文學家用視差原理來測量恆星的距離,下面的實驗很好地展示這個原理。將手臂伸直,閉上左眼,用一根手指指向一個遠處的物體,比如一棵樹。此時保持手指不動,在睜開左眼的同時閉上右眼,你將會發現你的手指指向相對原來那個遠處物體的方向發生了偏離。左圖:視差測距原理圖。
  • 行星間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通過測量行星的距離我們發現了什麼?
    浩瀚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數的天體,有質量和密度巨大的恆星,它們能夠發光發熱,就像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還有圍繞著恆星在固定軌道之上運行的行星,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一顆行星。還有圍繞行星而運行的衛星,地球擁有唯一的一顆衛星,也就是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