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2020-09-07 喝茶談科學

你知道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沒有雷達,航海家是如何測量船隻與遠處島嶼的距離嗎?用的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視差法。站在甲板上,伸出拳頭,測量島嶼的方位角,橫向行駛一段距離,再重複上述動作即可得出答案。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

古老的測距方法:三角視差法

早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由於測距技術不發達,沒有雷達。在海上,就很難實時記錄遠處島嶼與自己的距離。於是航海家們想出來一種數學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的視差建立三角形。只需要在在一點測量遠處島嶼所處的方位角,前進一小段再測一次方位角,即可得出島嶼和自己的距離。這樣我們就得出了計算精度和前進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長精度越高。那麼這種古老的方法能否在茫茫大的宇宙中使用呢?

我們知道恆星會發光,但我們很難通過接收到的光來計算。這就好比你面前有一盞燈,如果你不用工具去測量,僅僅用筆能算出你和燈的距離嗎?當然可以。學過三角的都知道,利用三角形可以求出距離。將燈作為三角的一個點,我們只要在燈的兩邊各測量視線與垂直方向的夾角即可。其實這就是利用了視差的方法,燈是固定的,而我們利用位置的不同得出的視差建立三角形。

再回到標題,這裡的燈不就是恆星嗎?於而這種方法在天文學裡有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三角視差法。利用兩點位置的視差建立三角形,只要測出角度即可算出恆星與我們的具體距離。

由於地球在不斷圍繞太陽公轉,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有變化,如果我們要研究一顆恆星的話,那麼選取另外兩點建立三角形就十分關鍵了。正如前面提到的,需要測量不同位置時恆星的方位。由於一般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是以光年為單位的,而地球公轉軌道的半徑只有1.5億km,因此我們為了使計算結果更精確,選取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作為三角形的一邊,這樣使恆星對於我們的方位更加容易區分。由於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長度已知,因此只要在1月和7月分別測量一次同一顆恆星的方位角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每年1月和7月分別測量恆星的方位角,這樣精度最高。由於地球公轉得到的視差被稱為周年視差。三角視差法是一切測量天體的基礎,目前已經測量了約10,000顆恆星。

由於系外恆星大多與我們的距離都以光年光年為單位,因此恆星對地球公轉直徑的張角都十分小,幾乎都是以角秒為單位。(1度=3600角秒)角秒也同時延伸出了一種新的天文學長度單位:秒差距(pc)。當恆星對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張角為1角秒時,(由於角度太小,因此三角形的兩條邊可以視為相等)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為1秒差距,約等於3.26光年。當恆星的張角為0.1角秒時,對應的距離是10pc,當恆星的張角為100角秒時,對應的距離是100pc,以此類推。也正是因為計算簡便,因此在測量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時,通常以秒差距為單位而不是光年。例如,我們熟知的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恆星比鄰星,與我們的距離約為1.3pc(4.2光年)。

三角視差法是十分基礎的測量方法,但它的測量範圍僅限在銀河系內,河外的天體由於距離我們太遙遠,對應的張角太小,以至於地面上的望遠鏡無法進行精度準確的測量,這時就要換方法了。

遠距離測量:標準燭光法

如果說三角視差法是底層的基石,那麼標準燭光法就是地基上的建築。怎麼理解標準燭光法呢?我們還是以燈來舉例子:在你面前有一盞路燈,在路的盡頭也有一盞一模一樣的路燈,很明顯前者看上去較亮,後者更暗。如果我們以面前的燈做標準,知道亮度與距離的關係,再測出遠處的路燈看上去的亮度,兩者一比即可得出距離。

標準燭光法也是如此,只不過距離更遠,(路燈)型號不同罷了。科學家們利用已知亮度的恆星做「燭光」,通過比較遠處恆星與「燭光」的真實亮度,就可以知道距離了。其實這裡有關問題,由於每個恆星與我們的距離不同,這會導致看上去遠處的恆星一定會更暗,但標準燭光法要的是恆星具體亮度。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知道遠處的恆星具體有多亮呢?

可能有不少人聽過視星等,這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實際亮度,注意,這不是所謂的恆星的具體亮度。所謂具體亮度是指恆星真實發光能力。而絕對星等才是鑑別一個恆星的真實發光能力,如果拿燈泡做例子,那麼一顆燈泡的額定功率就是這裡的絕對星等。計算絕對星等需要用到視星等,而視星等是可以在地球上直接測量的。

上圖為視星等與絕對星等的轉化公式,其中m為視星等,M為絕對星等,d₀為10pc,d為距離,π為恆星的周年視差。

可能會有同學疑惑了,明明算距離,才能得出絕對星等,現在不知道距離,又怎麼知道絕對星等呢?沒錯,絕對星等確實只能計算已知距離的恆星,但別忘了這個測距方法叫標準燭光法,這裡的絕對星等公式是用於燭光的,也就是已知亮度和距離的天體。實際上,真正的測距方法如下:

註:這裡的kpc為千秒差距,僅僅表示距離單位的換算,D為距離,m為測量恆星的視星等,M為已知恆星(標準燭光)的絕對星等

這樣科學家就把一顆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測出來了。你是不是覺得很簡單?實則不然。從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標準燭光法的關鍵就是在於燭光是否標準,往往燭光的選擇決定了計算的精度。一般選擇的標準可以是亮度恆定不變的恆星,也可以是變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造父變星。其特點是光變周期與光度(發光強度)成正比。在1784年9月10日,愛德華·皮戈特檢測到天鷹座η的光度變化,這是第一顆被描述的經典造父變星。但是,這一種造父變星卻以幾個月後由約翰·古德利克發現的變星造父一為代表。

一般造父變星的光度巨大,因此被用於測量星系間的距離。科學家選取造父變星作為燭光的原因即它有著特定的周光周期。1908-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勒維特在研究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時,在小麥哲倫星雲中發現25顆變星,其亮度越大,光變周期越大,極有規律,稱為周光關係。如果兩顆造父變星的周光周期相同,那麼其光度也相同,只要測量較近的造父變星的距離,知道了周光參數,即可得出另一顆的距離。由於星系間的距離一般較長,因此我們可以視其中的恆星與我們的距離幾乎相同,那麼其中造父變星的距離就代表了該星系與我們的距離。

總結

在銀河系內,一般使用的是視差法;在河外,一般採用標準燭光法,而精度取決於燭光的選擇。

我是 ,傳遞有深度的科普,歡迎關注。


參考資料:

1.Cosmic Distance Scales - The Milky Way. [24 September 2014].

2.維基百科wikipidia

3. 冬雷. 測量天體距離的三角視差法[J]. 中國國家天文, 2010, (1):66-69.

4.「量天尺」造父變星最新圖片曝光.中新網.2013-11-26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太陽系外恆星的距離?
    我們介紹了測量地球質量的方法、測量地球直徑、日地距離以及太陽系其他行星距離的方法。其中,我們用到最多的,就是三角函數。在測量地球直徑和日地距離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無一例外都利用了三角函數,通過構建三角形,通過巧妙的方法測出其中某些角度和邊長,最終求出了這些看起來「根本無法測量」的數據。
  • 天體學家獲得了系外恆星到地球距離的精確測量值
    12月3日,宇宙和天體學家提前拿到了聖誕禮物:地球到系外恆星的精確距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亞當·裡斯因共同發現暗能量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我在zoom上聽到了這一消息,簡直幸福得難以言表。」
  • 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   問: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1光年是光在一年走過的距離,也就是9460730472580800米。而宇宙中的尺度都是成千上萬光年的,比如最近的一些新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更精準距離測算的球狀星系NGC 6397距離地球是7800光年,而NASA近日觀測的最遠恆星距離地球則是90億光年。
  • 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通過視差的角度和和基線的長度,就是測量出所觀察的對象到觀測者的距離。視差法廣泛應用於測量學。而這種方法也經常用於宇宙星體距離測量。在地球上以較遠的星空為背景,觀察一顆距離較近的恆星。由於地球公轉觀測者在對於星空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一般地球公轉6個月再觀測恆星,此時就利用三角函數sinπ=a/D測量出恆星於地球的距離。
  • 宇宙那麼大,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地球到恆星、星系的距離?
    有時我們會很疑惑,太空中星體直徑的距離,如此之遠,科學家是怎麼確定的呢?分別在地球的一月份和七月份觀察恆星,我們可以畫出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底邊是地球軌道的直徑頂角是恆星偏移的角度,利用三角形知識就能算出地球的恆星的恆星的距離,不過,距離超過400光年就不能用這種方法測量了,因為當你做了一個東西足夠遠的時候,不管在哪個地方觀察?
  • 茫茫宇宙,如何測量它的大小、距離和速度?這一屆科學家太優秀!
    描述宇宙的數字大得讓人難以想像,在人類觀測到的一部分宇宙間就有大約1000億個星系!而每個星系又有數十億顆恆星!其中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大約250萬光年,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速度,約為66000英裡每小時!
  • 「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我們知道,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決定著一個天體的很多數據。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 地球在宇宙中顯眼嗎?研究表明:至少1000顆恆星周圍能看見它
    科學家仍然不放棄,在繼續建造更加強大的望遠鏡的同時,也不斷地向外證明著地球的存在。除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攜帶的人類錄音之外,還有我們人類自己創造的電磁波,都有可能成為人類存在於地球上的證據。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些系外行星上真的存在外星人,他們能看到我們存在的蹤跡嗎?有多少顆行星上可能看得見地球呢?外星人需要怎樣的技術,才能發現地球的存在呢?
  • 太陽系外有「備用地球」 「居民」或不同於地球
    如果要移民外星球,你願意去哪裡?木衛二、土衛六、火星,才公布不久的「克卜勒—22b」,還是其他「超級地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說,其實不管去哪裡,我們都離不開茫茫宇宙中特定的「宜居帶」。而在我們太陽系中,「宜居帶」大致分布在金星軌道到火星軌道之間,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剛好就在宜居帶上。
  • 太陽系外有沒有另一個地球
    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因「在宇宙物理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茲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則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    「連續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都有研究宇宙起源的科學家獲獎,進一步激化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給了研究者更多鼓舞。」
  •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為了測量近鄰恆星的距離,天文學家們首先在地球位於太陽一側時(比如1 月份)先測量一次恆星的方位,當地球運動到相對太陽的另一側時(7 月份)再次測量恆星的方位。由於兩次測量時,地球位於相距較遠的兩點,因此測量的恆星方位將會有細微的差別。一年之中,恆星方位偏離其平均方位的最大值稱為周年視差。
  • 最令人讚嘆的系外恆星圖片
    -處在擁擠的銀心外進行觀測。右上角的明亮藍色星團中,許多新生的恆星在放射出大量紫外線。造父變星V1是在我們在銀河系外發現的第一顆造父變星,它在照片的左下角,看起來並不是特別突出。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哈勃傳承計劃組(STScI/AURA)。
  • 12光年外發現兩顆宜居行星,科學家:外星人可能已經發現地球
    而當人們從初入宇宙那種激蕩的心情中平復下來時,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出現了——宇宙太過寂靜。  這種寂靜肯定是不符合常理的,因為按照最初的預估,整個銀河系大約有1000億顆恆星,哪怕這些恆星中只有1%擁有適宜孕育生命的行星,遍布四周的外星文明數量也是極為龐大的,更何況擁有適宜孕育生命行星的恆星數量還遠不止1%。
  • 1480光年外,恆星突然變暗20%,科學家猜測可能跟人造物體有關
    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基本已經不再懷疑外星文明的存在。為了探索地外文明,科學家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啟了地外文明探索計劃,1977年,科學家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飛船,它們攜帶著人類的信息和地球的坐標,向著茫茫的太陽系外飛去。
  • 如果星際飛船在宇宙中迷路,如何找回地球?
    事實上,恆星周圍有行星環繞的情況十分普遍,幾乎每顆恆星都有一顆行星,甚至還有多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就有行星。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在超過3100個恆星系統中發現了4300顆系外行星。在這些系外行星中,有些是非常熱的氣態巨行星,有些是非常冷的冰凍行星。
  • 如果星際飛船在宇宙中迷路,如何找回地球?
    預計再過十幾年,人類將會首次踏上地球之外的行星——火星。隨著宇航科技的發展,相信人類將會飛往更加深邃的宇宙之中。另外,考慮到地球有可能被小行星撞擊,或者被伽馬射線暴轟擊,或者地球本身引發氣候劇變,地球在將來都有可能變得不宜居。正因為如此,霍金建議人類早點離開地球,去宇宙中尋星新的家園。在宇宙中,太陽並不是唯一擁有行星的恆星。
  • 另一個地球:距離地球最近恆星周圍發現系外行星地表或有水
    就在剛剛,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發布了一項聲明,確認了此前已經在坊間流傳多時的一個消息:科學家們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發現了一顆巖石系外行星
  • 宇宙中除了「恆星」可以發光外,難道就沒有其他發光「天體」了嗎
    其實關於「恆星」的介紹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寫到過,但最近有許多網友私聊小編說:在宇宙中難道除了「恆星」可以發光外,就沒有其他「天體」可以發光看嗎?一開始小編是打算一個一個粉絲回復的,但當看到私聊的太多,小編也有些後怕,所以今天就儘可能的介紹一下,在宇宙中除了「恆星」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天體」可以發光。為什麼「恆星」可以發光關於「恆星」可以說是科學家與天文學家們了解的最基本的天體之一,而且距離我們最近的的一顆「恆星」也是,讓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根本之一,而這顆「恆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太陽」。
  • 科學家是如何算出宇宙中各星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的?有哪些方法?
    科學家是如何算出宇宙中各星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的?有哪些方法?在我們不知道光速這一概念的時候,我們不會想我們看到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時候的光景,而正常情況下都認為是什麼時候看到的就是什麼時候的星星,認為是即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