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沒有雷達,航海家是如何測量船隻與遠處島嶼的距離嗎?用的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視差法。站在甲板上,伸出拳頭,測量島嶼的方位角,橫向行駛一段距離,再重複上述動作即可得出答案。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
早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由於測距技術不發達,沒有雷達。在海上,就很難實時記錄遠處島嶼與自己的距離。於是航海家們想出來一種數學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的視差建立三角形。只需要在在一點測量遠處島嶼所處的方位角,前進一小段再測一次方位角,即可得出島嶼和自己的距離。這樣我們就得出了計算精度和前進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長精度越高。那麼這種古老的方法能否在茫茫大的宇宙中使用呢?
我們知道恆星會發光,但我們很難通過接收到的光來計算。這就好比你面前有一盞燈,如果你不用工具去測量,僅僅用筆能算出你和燈的距離嗎?當然可以。學過三角的都知道,利用三角形可以求出距離。將燈作為三角的一個點,我們只要在燈的兩邊各測量視線與垂直方向的夾角即可。其實這就是利用了視差的方法,燈是固定的,而我們利用位置的不同得出的視差建立三角形。
再回到標題,這裡的燈不就是恆星嗎?於而這種方法在天文學裡有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三角視差法。利用兩點位置的視差建立三角形,只要測出角度即可算出恆星與我們的具體距離。
由於地球在不斷圍繞太陽公轉,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有變化,如果我們要研究一顆恆星的話,那麼選取另外兩點建立三角形就十分關鍵了。正如前面提到的,需要測量不同位置時恆星的方位。由於一般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是以光年為單位的,而地球公轉軌道的半徑只有1.5億km,因此我們為了使計算結果更精確,選取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作為三角形的一邊,這樣使恆星對於我們的方位更加容易區分。由於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長度已知,因此只要在1月和7月分別測量一次同一顆恆星的方位角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每年1月和7月分別測量恆星的方位角,這樣精度最高。由於地球公轉得到的視差被稱為周年視差。三角視差法是一切測量天體的基礎,目前已經測量了約10,000顆恆星。
由於系外恆星大多與我們的距離都以光年光年為單位,因此恆星對地球公轉直徑的張角都十分小,幾乎都是以角秒為單位。(1度=3600角秒)角秒也同時延伸出了一種新的天文學長度單位:秒差距(pc)。當恆星對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張角為1角秒時,(由於角度太小,因此三角形的兩條邊可以視為相等)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為1秒差距,約等於3.26光年。當恆星的張角為0.1角秒時,對應的距離是10pc,當恆星的張角為100角秒時,對應的距離是100pc,以此類推。也正是因為計算簡便,因此在測量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時,通常以秒差距為單位而不是光年。例如,我們熟知的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恆星比鄰星,與我們的距離約為1.3pc(4.2光年)。
三角視差法是十分基礎的測量方法,但它的測量範圍僅限在銀河系內,河外的天體由於距離我們太遙遠,對應的張角太小,以至於地面上的望遠鏡無法進行精度準確的測量,這時就要換方法了。
如果說三角視差法是底層的基石,那麼標準燭光法就是地基上的建築。怎麼理解標準燭光法呢?我們還是以燈來舉例子:在你面前有一盞路燈,在路的盡頭也有一盞一模一樣的路燈,很明顯前者看上去較亮,後者更暗。如果我們以面前的燈做標準,知道亮度與距離的關係,再測出遠處的路燈看上去的亮度,兩者一比即可得出距離。
標準燭光法也是如此,只不過距離更遠,(路燈)型號不同罷了。科學家們利用已知亮度的恆星做「燭光」,通過比較遠處恆星與「燭光」的真實亮度,就可以知道距離了。其實這裡有關問題,由於每個恆星與我們的距離不同,這會導致看上去遠處的恆星一定會更暗,但標準燭光法要的是恆星具體亮度。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知道遠處的恆星具體有多亮呢?
可能有不少人聽過視星等,這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實際亮度,注意,這不是所謂的恆星的具體亮度。所謂具體亮度是指恆星真實發光能力。而絕對星等才是鑑別一個恆星的真實發光能力,如果拿燈泡做例子,那麼一顆燈泡的額定功率就是這裡的絕對星等。計算絕對星等需要用到視星等,而視星等是可以在地球上直接測量的。
上圖為視星等與絕對星等的轉化公式,其中m為視星等,M為絕對星等,d₀為10pc,d為距離,π為恆星的周年視差。
可能會有同學疑惑了,明明算距離,才能得出絕對星等,現在不知道距離,又怎麼知道絕對星等呢?沒錯,絕對星等確實只能計算已知距離的恆星,但別忘了這個測距方法叫標準燭光法,這裡的絕對星等公式是用於燭光的,也就是已知亮度和距離的天體。實際上,真正的測距方法如下:
註:這裡的kpc為千秒差距,僅僅表示距離單位的換算,D為距離,m為測量恆星的視星等,M為已知恆星(標準燭光)的絕對星等
這樣科學家就把一顆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測出來了。你是不是覺得很簡單?實則不然。從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標準燭光法的關鍵就是在於燭光是否標準,往往燭光的選擇決定了計算的精度。一般選擇的標準可以是亮度恆定不變的恆星,也可以是變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造父變星。其特點是光變周期與光度(發光強度)成正比。在1784年9月10日,愛德華·皮戈特檢測到天鷹座η的光度變化,這是第一顆被描述的經典造父變星。但是,這一種造父變星卻以幾個月後由約翰·古德利克發現的變星造父一為代表。
一般造父變星的光度巨大,因此被用於測量星系間的距離。科學家選取造父變星作為燭光的原因即它有著特定的周光周期。1908-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勒維特在研究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時,在小麥哲倫星雲中發現25顆變星,其亮度越大,光變周期越大,極有規律,稱為周光關係。如果兩顆造父變星的周光周期相同,那麼其光度也相同,只要測量較近的造父變星的距離,知道了周光參數,即可得出另一顆的距離。由於星系間的距離一般較長,因此我們可以視其中的恆星與我們的距離幾乎相同,那麼其中造父變星的距離就代表了該星系與我們的距離。
在銀河系內,一般使用的是視差法;在河外,一般採用標準燭光法,而精度取決於燭光的選擇。
我是 ,傳遞有深度的科普,歡迎關注。
參考資料:
1.Cosmic Distance Scales - The Milky Way. [24 September 2014].
2.維基百科wikipidia
3. 冬雷. 測量天體距離的三角視差法[J]. 中國國家天文, 2010, (1):66-69.
4.「量天尺」造父變星最新圖片曝光.中新網.2013-11-26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