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2021-01-09 姿勢分子knowledge

哈嘍艾瑞巴蒂,時隔多日,我們終於又推出新一期的【科學有道理】欄目了。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

我們知道,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決定著一個天體的很多數據。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

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

說起來,計算這些恆星參數的原則,和尋找系外行星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距離導致無法直接測量的情況下,就找其他參照物來輔助測量。

最好的參照物,就是雙星系統了,因為恆星和恆星之間的互相影響比較明顯。

據推測,全宇宙中的恆星中有一半都是雙星系統。這對於科學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就像我們計算太陽系內行星和太陽的距離一樣,只要通過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平方和軌道半徑的立方成正比,對於系外的恆星同樣適用),就可以計算。具體公式是:

這裡面,r是二者距離,T是雙方圍繞質心的公轉周期(用眼睛看就能統計出來),G是萬有引力常數,也就是說,只要知道二者之間的距離,就能求出質量之和。然後根據兩顆恆星與質心的距離比例或者都卜勒效應或者這麼的方法(總之這個有很多方法),就能計算出來二者各自的質量了。

所以,目前唯一的未知數,就是二者之間的距離。

這個也並不難,如果兩顆恆星距離相對比較遠,用望遠鏡就能分辨出來的話,這個數據也是唾手可得;如果距離比較近的話,就要利用光譜等方法來計算,雖然複雜一點,但是也可以得到數據。

當然,宇宙中還有一半恆星不是雙星,那麼該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呢?

通過不斷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恆星的質量,和它的光度是直接掛鈎的,這個規律叫做恆星的質光關係。利用光度和質量的關係,就可以求出它的質量了。當然,這裡要說明,這個方法適用於普通的主序星,那些紅巨星或者變星,就不適合這種方法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差不多有90%的恆星,都可以通過這個方法來計算質量。

這裡面,也有一個很簡單的公式:

其中,L⊙和M⊙是太陽的光度和質量,都是已知的。a 的數值在科學家們長期的觀測中也已經總結了出來,一般質量在太陽2~20倍之間的恆信,取值3.5;如果質量大於太陽的20倍,就取值1。所以,只要知道某一顆恆星的光度,就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了。

那麼,恆星的光度怎麼計算?

其實很簡單,就是將計算恆星距離的方法反過來用就可以了。如果大家忘了,我們再提一嘴:恆星的實際光度可以用絕對星等來轉換,展現在肉眼的光度可以用視星等來轉換,二者和恆星的距離相關。因此,我們只要知道恆星距離,肉眼看看它的視星等,就知道它的光度了。

當然,除了這兩個方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也能測得恆星的質量。它們互相之間不完全相關,但是得到的數據基本一致,可見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

其餘的方法中,有一些涉及到要計算恆星的直徑,才能得到恆星的質量。那麼,恆星的直徑該如何測量呢?歡迎關注下一期【科學有道理】~

相關焦點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太陽系外恆星的距離?
    大家好,「科學有道理」系列,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介紹了測量地球質量的方法、測量地球直徑、日地距離以及太陽系其他行星距離的方法。其中,我們用到最多的,就是三角函數。在測量地球直徑和日地距離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無一例外都利用了三角函數,通過構建三角形,通過巧妙的方法測出其中某些角度和邊長,最終求出了這些看起來「根本無法測量」的數據。今天,我們依然要利用三角函數,測出比太陽系更遠天體——系外恆星的距離。
  • 「科學有道理」系外天體的直徑難道是瞎編的嗎?科學家如何測量
    大家好,不知不覺我們的【科學有道理】欄目已經推出了好多期,越來越接近尾聲了。在這一檔欄目中,我們儘量用簡單的語言,來向大家介紹科學家們研究系外天體的方法,好讓大家明白,科學家給出的數據都是有理有據,並非瞎編的。上一期,我們講的是測量系外恆星質量的方法,並且留了一個話題,就是測量系外恆星的直徑。大家會發現,我們中間隔了好幾天,今天才終於繼續介紹。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哈嘍朋友們,不知不覺,咱們的【科學有道理】系列節目已經進行好多期了。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首先,即使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都比太陽系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要遠了8000多倍。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圖解: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之前人們認為恆星基本上都是類似的,只是質量大小有所不同,但巴德發現恆星的大家庭中存在兩個不同的家族,巴德把它們分別稱為——「星族一」和「星族二」。較老的恆星屬於「星族二」,在這些恆星瓦解之後,其碎片變成新的、年輕的恆星,也就是「星族一」的成分,「星族二」的恆星所含的氫、氦以外的元素非常低,往往只有「星族一」含量的百分之幾,這就導致「星族一」的恆星和「星族二」的恆星它們在性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 恆星的光度、溫度、半徑和質量與「主序星」物理量有很好的相關性
    」是指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下以橢圓軌道運動相互繞轉的兩顆恆星組成的系統,在雙星的軌道運動裡面如果知道了它們的軌道運動方式,就可以利用「克卜勒定律」或者「牛頓萬用引力定律」來測量它們的質量。,當然如果知道了這個雙星系統離我們的距離,那麼就可以得到它的半長徑大小,這樣就可以利用「克卜勒第三定律」求出恆星的質量,但是得到的物理量是兩個恆星加起來的總質量,所以要去測量每一顆恆星獨自所具有的質量還需要一些額外的條件。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從第8顆行星「海王星」向外的廣袤區域
    「比鄰星的奧爾特雲」與「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在恆星的級別上會相互影響「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系的星雲殘餘物質,或者說它們是太陽系的原生土壤,它們也是巖石和冰塊,只不過數量遠比柯伊伯帶多的多,這個原生土壤在太陽系外圍構成了一個特大彗星區,那裡約有1,000億顆彗星,像巨蛋蛋殼一樣包裹著太陽系,這個奧爾特雲構成的蛋殼延伸得非常遙遠,它們幾乎可以延伸到兩光年以外的地方,也就是大於
  • 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你知道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沒有雷達,航海家是如何測量船隻與遠處島嶼的距離嗎?用的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視差法。站在甲板上,伸出拳頭,測量島嶼的方位角,橫向行駛一段距離,再重複上述動作即可得出答案。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茲威基認為遙遠的星系團中有一些很獨特的物質,它們不發光、也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它們似乎只通過「萬有引力」對這個世界施加影響,這些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們有質量,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通過計算,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似乎比那些發光的物質還要多。
  • 「暗物質」只是一種假說,或許它不存在
    茲威基認為遙遠的星系團中有一些很獨特的物質,它們不發光、也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它們似乎只通過「萬有引力」對這個世界施加影響,這些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們有質量,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通過計算,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似乎比那些發光的物質還要多。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其次,氦和鈹聚變成為碳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窗口,因為存在輕量的質量不平衡,鈹8不穩定很快就會衰變,而形成碳核又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呢?霍伊爾的思路是——有沒有可能在氦核聚變成為碳核之前有一種穩定的中間狀態呢?
  • 科學家發現21顆跟「塔比星」一樣怪異的恆星
    科學家以前從未見過像它這樣的恆星,它違背了所有解釋,以不穩定的方式不斷變暗。一項新的巡天發現了15顆與KIC 8462852非常相似的恆星,另外6顆看來更加極端。變暗的恆星並不是新的東西,這是天文學家探測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之一,當系外行星在我們與恆星之間過境時,會使恆星的光線部分地變暗,通常少於1%。
  • 英國科學家計算發現,銀河系至少有36個文明,為何沒發現它們?
    一直以來,公眾對外星生命、外星文明的話題尤感興趣,因此一旦國際新聞上出現關於地外生命或文明的新聞,該新聞就會短時間內成為熱議的話題。前段時間有國外媒體報導,來自英國的一支天文科研團隊在借用專業方程組進行計算之後,發現銀河系裡最少存在36個外星文明。
  • 科學家如何知道系外行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經常瀏覽天文學新聞的小夥伴,或許會聽到科學家一次次發現系外行星的報導,這是如此令人著迷,因為這些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發現系外生命又近了一步。當然在報導中,最讓人關心的是該行星的具體信息,比如大小,運行周期,環境,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其組成成分,因為這決定了在該行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適宜條件。
  • 「暗星·物理學」演義
    其中一位學者「拉普拉斯」曾經在他的巨著《天體力學》,還有科普書《宇宙體系論》中談到過這種「暗星」,他在書中寫道——「天空中存在著黑暗的天體,像恆星那樣大,也許像恆星那樣多,一個具有與地球同樣密度而直徑為太陽250倍的明亮星體,它發射的光將被它自身的引力拉住,而不能被我們接收。」正是由於這個道理,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很可能就是看不見的。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的天文學家僱傭了一批婦女來幫他進行恆星光譜的判別,其中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在這裡面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貢獻一:「恆星光譜型」「坎農」幾乎是一個聾子,但是她對於恆星光譜鑑別有非常敏銳的判別力,她一生做了大約35萬顆恆星的光譜並且得到了它們的溫度,在這個基礎上面坎農提出了一種對於恆星進行分類的辦法
  • 陸地面積如何影響系外行星的適居性
    在銀河系中,超過八成的恆星數屬於M型紅矮星,科學家認為其中六分之一的系統至少有一顆類地行星位於它們的適居帶中,不過位在適居帶並不能保證系外行星的適居性。不過M型紅矮星光度遠低我們的太陽,適居帶多非常接近母恆星,容易使行星「潮汐鎖定」,受重力影響始終以同一面面對母恆星,造成行星受光面不斷被加熱,背光面則永遠被鎖定在冰封的黑暗中。
  • 「突破傾聽」項目主管:尋找地外文明,就是尋找人類的未來
    我很難描述這樣的改變有多麼重要,這是一次革命,」Siemion 曾對媒體如此感慨道,現在,「突破傾聽」項目每天收集到的數據幾乎等同於 SETI 以往一年收集的數據總和,「成功的機率會有指數級的增長!」 資本不僅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的設備,米爾納等投資家的幫助還讓 SETI 留住了大量的科研人員。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這是不可能算出來的,畢竟銀河系太大了,而且裡面包含了無數個天體,但是科學家還是算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出銀河系的質量的!我們知道在世界上有很多物體都是靜止質量,比如說石頭,樹木,房子這些的質量都是靜止質量,我們很容易就能夠計算出來,一個物體的總質量就是它的體積和密度確定的,在地球上,質量最大的物體可能就是地球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