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2020-12-04 姿勢分子knowledge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

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斐索

1849年,距離羅默測量光速已經過去160多年了。法國實驗物理學家斐索採用旋轉齒輪法,成功地提高了光速的精度。

其實,斐索的方法很好理解。

實驗裝置他先放置了一個光源,在光源前面放一個齒輪。這個齒輪的齒槽和光源相平,也就是說,光可以從齒槽穿過去,但如果輪齒轉到光源面前,就會擋住光。所以,只要轉動齒輪,就會看到光源的閃爍。然後,他在齒輪前面,又安置了一塊鏡子,讓光反射回來。鏡子的角度是垂直於地面的,所以反射回來的光和光源一樣,也是和齒槽平齊的。這樣,當齒輪旋轉起來,從光源這一側看鏡子裡的光,也是閃爍的。

不過,為了防止光源幹擾對鏡子裡的光的觀測,斐索把光源挪到齒輪側面,然後用鏡子反射,就相當於和鏡子平齊了,也就是下圖這樣。

計算方法接下來,翻滾吧小齒輪。然後,走你,射出一道光。斐索不斷給齒輪加速,最終光從一個齒槽射出去,經過平面鏡反射,透過下一個齒槽射到觀察者的眼中。於是,光往返的時間,就等於這個齒輪轉了一個齒的時間。

而齒輪轉了一個齒的時間,是很好計算的:由於齒輪的速度是斐索自己控制的,所以轉數是已知的,也就是齒輪旋轉的周期是已知的。所以,用轉動一圈的周期除以總齒數,就得到轉動一個齒的時間了。

既然知道了光往返這段距離的時間,再測量一下觀察者和平面鏡的距離,就可以輕鬆計算光速了。

看,簡單吧?

實驗誤差不過,這個實驗的難度,在於光速實在太快了。因此,他要儘量把平面鏡安置在足夠遠的位置上才行。我們現在知道,光速接近30萬公裡每秒,因此,即使斐索把平面鏡放在150公裡外,光往返的時間也不過是1/1000秒。同時,齒輪的轉速要足夠快,否則就不知道反射回來的光是從第幾個齒槽回來的了。

另外,這個齒輪的齒數要足夠多,齒槽足夠小,否則咱們誇張一點想,如果只有兩個齒、露出那麼大縫隙,還怎麼觀測光是什麼時候射回來的。因此,斐索用的齒輪,一共有720個齒……不說別的,最起碼做這個實驗的人不能有密集恐懼症……

看得出來,這個實驗的確聰明,但是影響因素比較多,而且距離的限制導致誤差的影響會比較大。即便如此,斐索測得的光速也是非常精確的。經過28次重複試驗,他得到的數值大約是31.33萬公裡每秒,和現代的精確數值僅僅差了5%。

傅科&麥克斯韋

看了斐索的實驗,有一個人嘆了一口氣:這斐索還是不夠聰明啊!費那麼大勁轉齒輪不辛苦嗎?你轉光的角度不好嗎?

這個人,就是傅科。他最著名的成就,大概就是傅科擺了。通過傅科擺,證明了地球是有自轉的。

他認為,斐索的實驗不準確。他沒有像斐索一樣選擇用齒輪的齒來遮擋光源,而是用一個鏡子來代替齒輪,通過鏡子的旋轉,在特定角度可以看到光源,從而測量光速。這個方法,由於和下面的方法非常類似,所以下面一起介紹。

經過這個實驗,傅科計算得到的光速是29.8萬公裡每秒,比斐索又精確得多了。

同時,著名的物理學大神,裡程碑級人物麥克斯韋通過他的計算,發現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我們現在知道光是電磁波的一種,但當時的人還不知道,但是,麥克斯韋已經有這方面的想法了。可惜,還沒等到驗證,他就英年早逝了。

麥可孫

看了傅科的實驗,有一個叫麥可孫的人覺得不好,認為傅科的實驗也不精確。

於是,他設計了這一套裝置。這個實驗的原理和傅科的實驗基本一樣,只是把平面鏡換成了八面鏡。所以,只要懂得這個原理,傅科實驗的原理你也就明白了。

實驗裝置

首先我告訴大家,他的基本原理和斐索差不多,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麥可孫先準備了一個八面鏡,也就是俯視為正八邊形的稜鏡。然後在它側面的S點放置了一個光源,在另一側觀測。只有當八面鏡轉到圖示的角度時,觀察者才能觀測到反射的光。

為什麼呢?

因為只有這個角度,才能讓光源在八面鏡的一面反射到凹面鏡M2上,然後再經由平面鏡M3的反射和M2的二次反射,重新射到八面鏡的另一面,然後再完美地射到觀測者的眼中(平面鏡的作用就是為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平行,否則無法射回到八面鏡上)。如果角度偏一點,光就無法實現這樣的完美反射。

然後,我們讓八面鏡動起來。你會發現,當光源開始發光的時候,八面鏡還是這個完美的角度;但是當光射回來的時候,八面鏡已經轉到別的角度了,所以觀察者是看不見光的。

那麼,什麼時候觀察者可以再看見光呢?

很簡單,那就是當光從凹面鏡射回到八面鏡的時候,八面鏡又恰好重新轉回這個完美的角度。由於這是正八邊形,所以最快的話,只需要轉1/8圈,就能回到這個完美的角度了。

因此,麥可孫只需要一點點給八面鏡加速,當他第一次看到光的時候,就是八面鏡第一次在光反射回來時轉到這個角度的時候,也就是1/8圈。

計算方法這個計算非常簡單,由於凹面鏡M2和平面鏡M3之間的距離,以及觀察者、光源與八面鏡M1的距離,都遠遠小於M2和八面鏡之間的距離(應該很好理解吧,前面的都是幾十釐米就夠了,後者可能達到幾十公裡),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光的行進距離,就是M1到M2的往返距離,而時間就是八面鏡旋轉了1/8圈的時間,這個時間只要用當時八面鏡的轉速就可以計算出來。用距離除以時間,就可以得到光速了。

利用這個方法,麥可孫測得的光速是299853±60 km/s。

要知道,現在人類測量光速的精確數據是299792458m/s,麥可孫的實驗結果已經精確到驚人的地步了。

不過,科學家們求知的心不允許半點偏差的存在。那麼,光速的最終數值到底是多少呢?我們普通人是否也可以測量光速呢?歡迎大家繼續關注下一期【科學有道理】欄目哦~

相關文章:「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相關焦點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首先給這位爸爸和女兒都點個讚,他們父女都是具有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的人。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說明這個小女孩很有思想,勤於思考,提出的這個問題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最重要支柱,高端問題哈;其次說明這位爸爸很有責任感,也非常謙虛,不懂就問,一定要給女兒一個交代,這是女兒成長過程中一件很值得記憶的事情。
  • 顛覆愛因斯坦理論?科學家降低真空光速
    顛覆愛因斯坦理論?  科學家降低真空光速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任何參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最近,科學家成功讓光在自由空間(完美真空)中的速度降了下來。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赫瑞瓦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
  •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科學家的奇思妙想讓人驚嘆!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能達到或超過光速。那麼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呢?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們都對光速的測量充滿了好奇,它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一步步的把光速測量的越來越精確。讓我們按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不同時期的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光速的吧。伽利略第一個想要測量光速的人是大神伽利略,可惜因為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他沒有成功。
  • 光速不變理論遭質疑(組圖)
    「標準模型」理論是科學界目前最完美的理論之一,實驗已經證實了它難以置信的精確:該理論預測的所有粒子都已經被發現,四種基本作用力(自然界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力、弱力、引力以及電磁作用力)中的強、弱、電磁三種力已經被統一到該理論下,利用「標準模型」建立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大一統理論似乎並不遙遠。  「標準模型」理論建立在規範場論基礎上,而規範場論則是建立在狹義相對論基礎之上。
  • 我們究竟該如何測量光速?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提問:科學家們是如何測量光速的?回答:那麼,科學家究竟是如何測量光速的呢?科學家們並沒有。所以說,需要去做的測量只是一公尺有多遠而已。我們將光速定義為固定數值,因此所有的測量人員都可以用它來定義自己測量的長度尺寸。測量光速,需要外部的定義,也就是一米有多遠,直到大約1970年,才真正有個界定,實想用這個外部距離定義來測量光速,是很容易實驗的,你只需要對著鏡子釋放一束光脈衝(釋放時刻設為t=0),直接測量返回時所用的時間。
  • 光速測量路上的裡程碑
    1638年,伽利略嘗試測量燈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這個實驗是這樣的:讓兩個人站在一起或者相隔一英裡,其中一個點亮手中的燈,另外一個記錄看到燈光的時間,如果能夠發現時間差,就能證明光是有速度的。毫無疑問,這樣的實驗是不會取得任何結果的。
  • 光速這麼快,這麼來測量?科學家充滿奇思妙想
    一個是宇宙大爆炸的時候,大爆炸的膨脹速度遠超光速。另外一個是量子糾纏的速度。事實上,這些超光速的物質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一個是空間,另一個量子的狀態。並不違法狹義相對論。人類對光速的認識也經歷了很長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古代的人們甚至認為光是即時的,是超速度的,直到近代,科學家也利用了科學的方法來測量光的速度,光速才逐漸變得精確。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光在兩英裡內傳播所需要的時間遠遠小於人的反應時間,所以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最初在科學界,各個物理學泰鬥們對於光到底有沒有速度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量日地距離?八大行星的距離又如何計算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地球直徑的方法。今天,咱們把視野放遠一點,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太陽系各個天體的距離的。1619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三定律的最後一條。所以,只要知道任何一顆行星和太陽的距離,就能夠知道其他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看起來,最容易測的,就是日地距離了。關於這個距離的測量,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種方法,限於篇幅,我們只介紹當時最精確、最靠譜的方法,那就是著名天文學家哈雷(就是預言了哈雷彗星回歸周期的那個)提出的金星凌日法。
  • 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光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最基本常數,也是物體運動的速度上限,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測量光速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不測量光速(這裡總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科學家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科學史各種微妙的實驗是否準確?
    光速確實很快,確實很難測。那該怎麼測?這裡就要吹一波,科學家的聰明才智了。快的不好測,我們就把它轉化成好測的量再來測。比如最早的高精度測量光速的方法,齒輪法。光在特定的光路上,兩次通過齒輪的間隙後被觀測者看到。
  • 科學家詳解:中微子超光速實驗到底可不可信
    遼寧日報:這個速度是距離與時間相除得到的,那麼如何測量距離?中微子是直線行進的嗎?有沒有拐彎的現象?  楊長根:中微子具有穿透力,不受其他物體阻擋,可以自由穿過地球,所以做中微子實驗的實驗室可以在地下,發射的中微子穿越地層,到達732公裡以外的格蘭薩索實驗室,被探測器捕捉到。兩地距離通過GPS測量得到,誤差為20釐米。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麼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它的呢?
    結局當然是以失敗告終,伽利略也表示光速太快,實驗設備又差。不過,伽利略這一舉動,推動了光速測量史。很多科學家都去追這個「潮流」。奧勒羅默6月辛苦換來答案:1675年,奧勒羅默通過望遠鏡觀測到木星,推測出來光速是有限的,並且大致預估了速度,差距很小。
  • 漫談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
    在光的傳播速度是否有限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有過爭執,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和法國數學家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但義大利的物理與天文學家伽利略卻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但卻是有限,並可以測定的。這三位偉大的科學家(圖1)的爭論,伽利略準備用實驗來給以回答。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物理學家伊戈爾·利特文亞克(Igor Litvinyuk)說:「拉莫爾鍾是測量隧穿時間的最佳和最直觀的方法,而這個實驗第一次非常精確地進行了測量。」在2019年,利特文亞克曾在《自然》雜誌上報導了另一種測量隧穿時間的方法。
  • 執著的希望之光,光速與現代科學有什麼聯繫,為什麼無法超越光速
    通過越來越精確的數據,科學家們對光的力學以及它在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光有一個必須了解的概念就是它的速度,光速是宇宙中移動最快的東西。它的速度被認為是一個恆定且牢不可破的極限值,目前來說,沒有任何物質能以任何形式超過光速,那麼光速到底有多快呢?多年來,一部分朋友對真空光速數值有誤解,誤認為真空中的光速就是30萬千米每秒,認為宇宙處處是巧合。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光速是恆定的,並且是不可超越的,但在宇宙間能夠達到光速的不僅僅只有光,還有引力、磁場和電場,同樣它們也能以光速進行傳播。按照牛頓的經典力學來說,引力是瞬間作用的,不過愛因斯坦卻認為引力波與光速一致,而後來終於有科學家們證實了引力波的速度,與光速達到了一致。
  • 愛因斯坦的假設再一次被印證,用摩天大樓來實驗?看科學家如何做
    ,而這個時鐘是光學原子鐘,科學家主要用它來校準量子微粒的震動。這個裝置非常的精確,科學家認為至少需要300億年的時間,它才可能會慢一秒鐘。如果測量的時鐘不夠精確,那麼只有在高度上做文章,因此之前的驗證實驗都需要把時鐘帶上太空,通過衛星來測量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