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能達到或超過光速。那麼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呢?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們都對光速的測量充滿了好奇,它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一步步的把光速測量的越來越精確。讓我們按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不同時期的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光速的吧。
伽利略
第一個想要測量光速的人是大神伽利略,可惜因為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他沒有成功。伽利略錯誤地估計了光速的大小,他把光速想的太小了。不過在那個時代能想到測量光速,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伽利略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安排兩個人站在兩座山頂上,兩個人手裡都拿著一盞燈和一座鐘表。當到達規定的時間時,其中一個人打開燈的遮光板,對面山頂上的人看到燈光後馬上打開自己燈的遮光板,第一個人看到對面燈光後,記錄時間。這樣,兩倍山頂的距離除以時間差就是光速了。
伽利略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結果當然不可能正確。因為伽利略沒有意識到光速是如此之大,僅靠兩座山的距離難以得出有意義的結果。另外,人的反應時間相對於光速來說實在是太長了。
羅曼-惠更斯
羅曼是來自丹麥的天文學家,他發現木星的衛星(木衛一)的投影有周期性的變化。羅曼根據木衛一周期性的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步驟如下:
1.從地球上看,每當木衛一轉到木星背面後便被木星掩食,可以把開始掩食的一瞬間作為每個周期的參照時刻。測量一次掩食的參照時刻到下次掩食的參照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便可以得到木衛一公轉周期。2.由於地球和木星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使得木衛一相鄰兩次發出的參照時刻的信息到達地球的路程也不斷變化。把在這段時間間隔裡,地球和木星之間的距離變化稱為「1周路程差」,相應地,把1周路程差除以光速稱為「一周時間差」。3.當地球沿著自己的軌道轉到太陽在木地中間時,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最長。當地球轉到背向木星的一側時,兩者距離最小。地球軌道上這兩個點之間的直線距離近似的為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一倍,這一距離也正是地球這半年裡所有的「1周路程差」的總和。而這段時間裡所有的「1周時間差」,羅曼已經通過持續觀察得到了。
於是乎,惠更斯根據羅曼的數據算出去了光速約為22.5萬公裡每秒。(筆者後記:如果你能一遍看懂這個設計,你一定是個天文學的天才!我看了三遍。)
斐索
斐索設計了旋轉齒輪法來測量光速,這可以說是一個精妙絕倫的設計,它使人類第一次較為精確地測量出了光速。不得不佩服科學家的巧思,讓我們來一起看看他是怎麼做的吧,見下圖。
按上圖所示,一束很細的光經過一個半透明的鏡子沿平行於軸的方向射出,碰到對面的鏡子後又反射回來。如果此時能夠通過齒輪,則會被半透鏡後的人觀察到。現在讓這套齒輪系統以高速轉動,從第一個齒輪的齒縫射入的光線,總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反射回來,第二次到達齒輪。如果在這段時間內,這套齒輪系統恰好轉過半個齒,那麼,這束光線就能通過第二個齒輪了。
如果這套齒輪的轉速提高一倍,那麼,光線在到達第二個齒輪時,正好射到轉來的齒上,光線就又被擋住了。但轉速再提高時,這個齒又會在光束到達之前轉過去,相鄰的第三個齒縫恰好在適當的時刻讓光線射過去。因此,如果知道光線出現和消失(或從消失到出現)相應的轉速,就能算出光線在兩齒輪間傳播的速度。
為降低所需的轉速,可讓光在兩齒輪間多走些路程,這可以藉助圖 上所示的幾面鏡子來實現。在這個實驗中,當齒輪的轉速達到 1000 轉每秒時,斐索從靠近自己的那個齒輪的齒縫間看到了光線。這說明在這種轉速下,光線從這個齒輪到達另一個齒輪時,齒輪的每個齒剛好轉過了半個齒距。因為每個齒輪上有 50 個完全一樣的齒,所以齒距的一半正好是圓周的 1/100。這樣,光線走過這段距離的時間也就是齒輪轉一圈所用時間的 1/100。再把光線在兩齒間所走的路程也考慮進來進行計算,就可以得到光速。
斐索算出的光速為 313 000 公裡每秒,這一結果已經非常接近今天的結果。
傅科
旋轉鏡法測量光速,而且精度頗高,所測定的光速為29.8萬公裡每秒。此方法與上面的方法類似,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因為下面要介紹一個比較重要的光速測量實驗。
麥可遜
麥可遜改進了傅科的方法。如下圖所示是麥可遜用「轉動八面鏡法」測光速的實驗示意圖,圖中S為發光點,T是望遠鏡,平面鏡O與凹面鏡B構成了反射系統。八面鏡距反射系統的距離為AB=L(L可長達幾十千米),且遠大於OB以及S和T到八面鏡的距離。
使八面鏡轉動起來,並緩慢增大其轉速,當轉動頻率達到fo並勻速轉動時,恰能在望遠鏡中第一次看見發光點S,由此麥可遜測出光速c=2L÷(2π×1/8×1/fo) =8Lfo/π 。如果在望遠鏡中能看到發光點,則說明,光線由發光點發出後,經過八面鏡,凹面鏡和平面鏡的反射,也就經過圖中的路線,即走了2L的距離,此時八面鏡正好轉動了1/8周。這段時間是2π×1/8×1/fo ,fo是八面鏡的頻率。
現代光速測量方法主要有光拍法和光纖測量,由於這些方法的原理過於複雜,在這裡不一一介紹了。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方法外,歷史上還有很多為光速測量而做過努力的科學家們,比如1928年,卡婁拉斯和米太斯塔德首先提出利用克爾盒法來測定光速。1951年,貝奇斯傳德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9793千米/秒。 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
目前,科學家計算出的最精確的光速都是通過波長和頻率求得的。時至今日,人們得到的最精確地光速值為
c=2997924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