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科學,快看恆口示範區小學生的奇思妙想作品

2020-12-06 掌上幼教

近日,陝西省安康市恆口示範區餘嶺民族小學2020年校園科技節活動圓滿落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學校積極動員,營造氛圍,以「熱愛科學,創造未來」為主題,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自主創新、動手實踐,感受科學的無限魅力。

開幕式上何鵬校長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號召同學們要在本次科技節中,積極實踐,大膽想像,勇敢創造,把閃耀著智慧結晶和創造火花的作品獻給科技節,讓科學的種子在我們幼小的心田生根、發芽、開花。

作品展示中,同學們將自己精心準備的作品按照指定的展區擺放、懸掛,把凝聚自己的智慧的作品展示出來。幾根導線、皮筋,一些小木片、泡沫,普通的硬紙板,廢舊的空瓶子,在孩子們的豐富大膽的想像中,經過動手實踐,變成了「飛機」「坦克」「遊艇」「大船」……,許多生活中不起眼的廢舊材料在孩子們的手上重新綻放了生命。一張張方格紙上爬滿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和一些奇思妙想的設計,展現了孩子們對科技的熱愛和嚮往;一隻只神奇的畫筆、繽紛的色彩,在卡紙上描繪著各式各樣的現代科學技術、航天技術、未來世界的奇思妙想……,讓參觀的同學和老師讚不絕口。

在閉幕式上,學校對本次科技節湧現出來的優秀而富有才氣的30名同學和優秀集體予以表彰。副校長孫甲方做總結講話,他指出:本次科技節活動雖已落下帷幕,但追尋科技的步伐是永無休止的,科技的創想空間是無限的。每位同學都應從小培養樹立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本屆科技節活動的開展,活躍了校園科技氛圍,培養了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了同學們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使學生養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來源:恆口示範區教體局)

相關焦點

  • 四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習作,我的奇思妙想——時空記憶球
    本單元的課文有一個共性之處,都是既講到了科學知識,又充滿了神奇的遐想。所以本單元的習作,也是要我們來完成這樣一篇類例的習作,我的奇思妙想。這篇作文,雖然是奇思妙想,但並不等於幻想,是要立足於一定的現實基礎上的。
  • 奇思妙想學生發明了「雨衣頭盔」
    奇思妙想學生發明了「雨衣頭盔」 深圳這段時間的天氣 真的是又雨又風又太陽 上一秒豔陽高照 下一秒傾盆大雨
  • 從100幅垃圾分類宣傳畫裡,看到武漢小學生的奇思妙想
    長江網12月29日訊(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金輝)「環保號」機械恐龍吸入垃圾,在肚子裡分類;灰暗天空在垃圾分類後變成蔚藍晴空;一張四色分明的飛行棋盤,玩著玩著就能學會垃圾分類……29日上午,「垃圾分類·江城童行」頒獎典禮在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校開幕,展出的100幅優秀作品展現出武漢小學生令人驚嘆的奇思妙想
  • 「奇思妙想」短視頻大賽即將開啟,讓我們打開科學的奇幻之旅
    你也曾在生活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嗎?生活是科學萌發與生長的土壤,科學是生活量變與質變的催化劑,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理論、遙不可及的技術,也許就來源於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事物、容易忽略的現象,其中說不定大有文章、奧妙無窮!
  • 自由創作中誕生的的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在自由的發展中誕生......來看看孩子們自由運用材料創作的作品吧!只是,千萬別以成人的固有的眼光來進行評判哦!否則,你會無法了解到孩子真正的想法,無法理解從孩子們腦海中與手中,誕生的是怎樣的作品。
  • 校園科技節點亮少年科技夢想 看!孩子們奇思妙想的小發明
    酷活動校園科技節點亮少年科技夢想看!孩子們奇思妙想的小發明科幻cosplay表演同學們異彩紛呈的科技小製作  校園科技活動月來啦!別看這每學期各學校都會舉辦的慣例活動,但卻是同學們參與度最高,玩得最嗨的時候。
  • 奇思妙想:長安引力有何與眾不同
    其中,長安引力作為長安汽車寄予厚望的重磅車型,更是採用了許多奇思妙想的設計,在國產緊湊級SUV產品線中顯得十分搶眼。從實際視覺效果上看,該進氣格柵宛如一件前衛的雕塑作品,時尚霸氣、細膩耐看,且流露出獨特的和諧美感,在搭配上造型犀利的日間行車燈及左右兩邊的黑色導流罩,更顯得氣勢驚人。 其次,長安引力的車身設計擯棄了SUV最常用的直硬線條,轉而採用了「純粹曲面」設計語言,使車身宛如晶瑩圓潤的藝術品,令人驚豔。
  • 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令人讚嘆→
    12月19日,第三屆三亞國際文創設計大賽舉行專家評審會,邀請七位專家評審對192件入圍作品評價打分(經過初評,416件投稿作品中共有192件作品入圍網絡投票及專家評審會環節)。下面,一起看看哪些作品獲獎↓入圍作品中不乏體現三亞歷史、文化、民族、地域、景區風光等特色的優秀創意產品,令人眼花繚亂。現選取部分作品進行展示,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個?榮獲鳳凰獎·金獎作品名稱:《椰哥漫遊海南島》,榮獲鳳凰獎·金獎作者:三亞海棠灣京海藍手工坊、三亞海昌不夜城設計理念:椰風海韻、碧海藍天是海南島的象徵。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出生於1983年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博導蘭鵬飛與薛宇同時進入第二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作為「超快光學團隊」隊長的他這樣向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描述這種此前沒有過的科研團隊模式。因為隔三差五開科研會,鼓勵奇思妙想、天馬行空,圈裡圈外都私下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稱為「奇思妙想團隊」。
  • 演繹inSite | 實驗室裡的奇思妙想
    ,追尋從「科學」到「科技」再到「產業」的實現過程。這是一個全新的科學文明時代。從科學到科技,從科技到產業,每一個階段跨越需要的時間,不再是數十載、或是幾個世紀。現在,一項科技應用從實驗室到實際商用落地,最快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 孟鶴堂舉辦繪畫大賽,眾網友忙參賽,各種奇思妙想被玩壞!
    在這樣誘惑的獎勵下,網友們發揮出了自己奇思妙想。小編看了她們的作品後,都由衷地感嘆了一聲,這些網友們真是寶藏,作品都十分出奇。孟鶴堂一連兩天都舉辦了繪畫大賽,一開始孟鶴堂曬出自己的照片,任由網友在評論區發揮。第一天孟鶴堂曬出了一幅自己拉弓姿勢的照片,第二天孟鶴堂曬出了自己坐在椅子上看書的照片。不得不說,這樣搞怪的堂主,誰能不愛呢?
  • 小發明裡藏著大創意 奇思妙想「玩轉」創新科技
    橋梁道路智能管理、智能分揀機器人、漂浮式晾曬海帶平臺、車載式城市霧霾清理裝置,學生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變為一個個奇思妙想,通過展板和模型展示著自己的創意。據了解,山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一項面向全體青少年開展的科技創新和科學探究項目的科技競賽,是目前我省規模最大的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分為創新項目競賽和創新作品評比展示,本屆大賽不僅參賽人數和作品再創新高,而且活動也異常豐富。
  • 我愛我自己!小學生繪畫作品感動老師
    楚天都市報7月15日訊(記者高領亞 通訊員曹斌)「看到孩子們的作品那一刻,內心無比觸動,滿滿的正能量,充滿治癒力。」近日,礄口區東方紅CBD小學(原常碼頭小學)心理老師陳鳴通過網絡收到該校小學生「我愛我自己」系列繪畫作品,繪畫迸發出的能量,讓她感動不已。
  • 宅在家裡玩科學!分享你的奇思妙想!|新冠病毒的複製和神藥Remde...
    宅在家裡玩科學!分享你的奇思妙想!為足不出戶的科技輔導員搜集整理科技專家講座,科學動手做活動,科普活動案例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宅在家裡玩科學!分享你的奇思妙想!」徵集活動自2月3日開始已經陸續收到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的稿件了,即日起我們會遴選一些精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 奇思妙想|假如地球自轉速度提高兩倍(第2期)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適應我們的生活,我們每晚不再能睡8個小時,大多數人只能睡4個小時,就像現在熬夜時一樣……更恐怖的是,赤道風將向東偏轉,它會在颶風形成時以更快的速度旋轉,所以颶風會顯著加強。這一期的奇思妙想就到這啦,咱們下期再見~歡迎關注小學渣,小學渣會持續推出更多優質內容。如果你有什麼奇思妙想或者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歡迎私信小學渣~
  • 美國科學家的奇思妙想 準備鑽到地心去看一看
    美國科學家的奇思妙想   最近,莊·阿米爾執導的好萊塢科幻片《地心浩劫》(The Core)很賣座。影片中的主人公、地球物理學家喬什·凱斯博士無意中發現了一場來自於地核的、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的大災難。
  • 恆口「空心牆」惹業主不滿,誰來承受「嶺南麗城」安全之重?
    牆壁破了之後,王先生才發現整個屋子的牆壁原來都如此脆弱,他說:「牆壁破了之後我檢查了下牆體,發現裡面全是空心的,你看,我手稍微發力,就能掰碎這水泥磚,這裡面碎的跟豆腐渣一樣,裝修工人說我們這房子根本連4級地震都扛不住。」(空心牆壁)記者從牆體殘骸能看出,牆是由空心水泥磚砌成,裡面堆砌著破碎的水泥片和殘缺的紅磚。
  • 奇思妙想大比拼!這場創業大賽總決賽「金點子」頻出
    在「半潛船」上360度全景欣賞水下世界、用異型膠囊替代塑料包裝、操控機器人進行心內科手術……這裡,是「金點子」激情碰撞的舞臺;這裡,是奇思妙想的盛會。12月12日,「奇思妙想浙江行」2019創業大賽總決賽在杭州舉行。
  • 發揮奇思妙想濟南七中舉行DNA大賽
    為讓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濟南七中生物組發揮奇思妙想,組織學生利用日常用品動手製作DNA結構模型,並將這變成了一場製作大賽。
  • 「奇思妙想」短視頻大賽開始徵集,豐厚好禮等你來拿
    你是否對科學知識充滿了好奇心?這次,拍短視頻就有可能拿大獎的好事,你絕不能錯過!9月15日,由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騰訊·大浙網承辦的短視頻大賽正式開始面向社會徵集作品!重點都幫大家提取出來啦:大賽主題:以「奇思妙想」為總方向,圍繞「身邊的科學」、「未來的科學」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