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2020-12-04 姿勢分子knowledge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

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

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那麼,光速的精確值到底是多少呢?讀完文章,你就……服了,原來光速和長度最終達成了這樣的「協議」……

現代光速

上一期,我們提到了傅科、麥可孫的實驗,測量到了非常精確的光速。我們也又講,在傅科的計算結果出爐的時候,另一個人震驚了,他就是著名的科學大神——麥克斯韋。他發現,傅科測量的光速,和他理論推導的電磁波速度非常近似,於是開始懷疑光速和電磁波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可惜,他還沒來得及推導,就被死神給推倒了。

到了20世紀,光的本質已經越來越清晰,最終科學家們確定,光確實是電磁波的一種。所以,如果想要知道光速,利用波的原理就可以測量。這個原理,就是基本的高中物理知識了:波速=波長乘以頻率。

到了1972年,美國國家標準局的埃爾森測量了甲烷雷射的波長和頻率。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減少有可能導致誤差的因素,因此頻率和波長的測量是相對非常精確的,所以他計算的光速也是極其精準的,結果為299792.5±1km/s。

不僅如此,在1983年的時候,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國際長度單位——米,將根據光速重新定義。換句話說,我們追求的不再是光在每秒能傳播多少米,而是以光的速度來定義1米有多長。從此,1米的定義就是:真空中的光在一秒內傳播距離的1/299792458。

至此,關於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徹底畫上了一個句號。而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也是宇宙物質的速度上限,決定著宇宙的命運。

你也能測量光速

曾經難倒大量科學家的光速,其實現在你在家就能測量,那就是利用家裡的微波爐。

在學習這個方法之前,我們要先明白微波爐的原理。微波爐之所以可以加熱食物,是因為它可以發出超高頻率的微波。自然界中的微波其實到處都是,但它們不能加熱物體,關鍵在於它們過於分散。而微波爐則是構成了一個封閉的微波諧振腔,集中放射高頻率微波。通過微波振蕩食物內部的微粒,激起這些粒子的微觀運動更加劇烈,宏觀上的表現就是升溫了。

微波和光波一樣,本質上都是電磁波。因此,只要計算出你家微波爐所發射的微波的速度,就可以計算光速了。

這裡微波的速度計算,也是很簡單的,其實也是和埃爾森一樣,先求出波長和頻率就可以。頻率很簡單,因為微波爐的標籤上寫得明明白白,一般都是2450M赫茲,也就是每秒鐘振蕩24.5億次(如果你想試一試做這個實驗,就具體參照你家微波爐的頻率)。所需要求的,就是波長了。

我們知道,所謂的微波,其實就是波長在0.1毫米~1米之間的電磁波。放心,你家微波爐的微波波長不會恰好就在下限範圍,總之,這個波長用你家的尺子就可以測量出來。

說了這麼多,這個波長怎麼測量呢?

其實很簡單,拿一塊比較大的巧克力就行了。如果不放巧克力,黃油這種比較容易融化的東西也行,本文就按巧克力說吧。接下來,按照宋丹丹往冰箱裡放大象的步驟,把巧克力放進去。

加熱。

時間不需要長,10秒10秒來就行,如果全都融化了,就沒法測量了。

如果你加熱的時間控制得好,那麼你就會發現這塊巧克力不是全部融化,而是從中間融化的,而且不是連續融化的,是一塊一塊融化的。那麼,這兩個融化點的圓心之間的距離,就是半個波長。

為啥是半個波長?

因為電磁波是橫波啊,也就是波浪形的,就是下圖這樣的。

字母是用滑鼠寫的,有點醜,大家別噴我……

你的巧克力是放在這條橫線上的,黃色的圈構成的曲線就是微波的圖像,A~C才是一個完整的周期,但是B也在線上,所以A、B、C三點都會有巧克力融化的小洞。

所以,AC的長度就是你家微波爐所釋放微波的波長,再乘以標籤上的頻率,就知道電磁波、也就是光的傳播速度了!

看,科技的發展,讓以前無數科學家用精密儀器、絞盡腦汁的辦法,都難以測量的光速,變成了我們普通人家都可以測量的數據。

為了滿足某些人自己動手的欲望,我們這裡就不給數據了,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在家做實驗,測算光速哦。看過前幾期節目的朋友還記得,牛頓當時估算的光速每秒21萬公裡,是現在精確數值的70%左右。畢竟,那時候也沒有微波爐這種「高科技」產物。

我想說,用你家的微波爐測量光速雖然不會有現代科學家那麼精確,至少比牛頓大爺估算的數據準確得多……

相關文章:「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相關焦點

  • 光速每秒30萬千米,不相信也沒關係,可以用家裡的微波爐測一下
    光速為每秒30萬千米,準確的來說應該是299792458m/s,且相對於任何參考系而言都是恆定不變的。為了弄清楚光的速度有多快,人類經歷了不盡的努力,也承受了諸多的失敗,直牛頓的時代,一個像樣的光速數據才正式出爐,不過牛頓所測量出的光速其實是非常粗略的,準確度只達到了真實光速的70%左右。
  • 光速那麼快,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接下來是一個直觀點的感受,如果我們以光速在地球旅行,一秒鐘差不多能繞地球八圈。這麼大的速度怎麼去測量哪,測量速度最本質的辦法就是測距離和時間得速度,接下來我看前輩大拿們怎麼測量光速?  伽利略測光速  那個時代甚至不知道光既是電磁波,只是認為光是有速度的,那就去測一下。
  • 如何肉眼測光速?
    那麼問題來了~ 如此誇張的光速又是怎麼測量的呢 雖然羅默測量的結果比實際光速低了26%,但這個數字在當時也已經大得突破了人們的想像。
  • 你知道『光速』是怎麼被測量出來的
    在光速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產生過爭執,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但伽利略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卻是可以測定的,1607年,伽利略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但是 由於距離較近,光速太快,很難測算出來,但是提出光速是有限的正確理論。
  • 老電工教你如何用萬用表測量漏電?
    用萬用表的通斷檔,量地與被量電路部位,如果表顯示有阻值,則判斷不絕緣。 但實際上如果測漏電的話應該用兆歐表,也就搖表。因為萬用表測量時表筆兩端的電壓很低,一般不超過9v,不能擊穿間隙漏電。而兆歐表可以達到1000v以上。
  • 光速測量:光那麼快是怎麼測出來的
    但是,後來羅默利用木星衛星的周期變化證明了光速有限。現在,我們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每秒三十萬公裡,如果你用光速跑步,一秒鐘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也可以一秒鐘在從地球走到月球然後再回來。在伽利略測量光速失敗以後,物理學家們都想方設法在實驗中測量光速,但是,技術具有時代局限性,提高實驗精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準確地測量光的速度談何容易?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他的實驗告訴我們:想要測量光速,必須要有更遠的距離。而他更重要的貢獻,是告訴別人:望遠鏡這種東西可以看天,看星球。並且,他還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並稱為伽利略衛星。而其中的木衛一,對於測量光速起到了重要作用。1676年,一個叫做奧勒·羅默的人,意外測得了光速的數值。說起來,他這也是無心插柳,因為他只是想測量木衛一的公轉周期,以作為天文上的一個精確「時鐘」。
  • 量血壓時,應該測右手還是左手?什麼時候測量的結果最準?
    他們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身體不適的情況,讓自己能夠睡得更好,吃得更香,不用隨時擔心血壓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其實現在血壓偏高的人非常多,很多年紀輕輕的人,已經開始出現了高血壓的情況。很多年輕人都仗著自己年紀小,身體素質好,從來都不去測量血壓,以為自己的血壓肯定很正常。但是去體檢的時候,可能就傻眼了,也許自己的血壓情況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穩定,那么正常。
  • 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今天,我們來詳細聊一聊:光速不變原理是咋來的?關於光速的論戰關於「光到底跑多快」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猜想和實踐,第一個提出測光速並且真的去做這個實驗的人是伽利略。如今我們來看伽利略這個實驗,可能會覺得這個實驗想當然了,畢竟光速可是3*10^8m/s,一秒鐘可以繞地球7圈半。事實也是如此,伽利略並沒有成功地測出光速來。不過科學家並沒有放棄測量光速,除了測量光速,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討光到底是什麼?
  • 光速測量簡史
    他注意到,連續兩次衛星蝕相隔的時間存在差異,當地球背離木星運動時,要比地球迎向木星運動時要長一些,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光傳播速度是有限的。這個研究對木星及其衛星的觀察持續了整整一年。羅默通過觀察衛星蝕的時間變化和地球軌道直徑求出了光速,由於當時只知道地球軌道半徑的近似值,故測得光速為 215000km/s,儘管與實際光速相差很遠,但這是人類第一次完成的有效光速測量。
  • 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你知道嗎
    伽利略的實驗中,除了兩個煤油燈外,還需要兩個相同的鐘擺計時裝置和記錄數據的紙筆。他計劃利用記錄兩邊照明解除時間的方法來測量光速。我們得知光速約為每秒30萬公裡,人的反應時間約為240毫秒。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伽利略的這個實驗無法測量光速。事實上,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實驗學會(Accademia del Cimento)於1667年進行了伽利略的實驗。
  • 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伽利略的這個實驗是測不出光速的。,他得到的結論是:就算光速是有限的,它也肯定快得不可思議。首先由中學物理知識我們可以知道,木衛一是繞木星作勻速圓周運動的,那麼木衛一衛星蝕的周期應該是不變的。
  • 測量一個微觀粒子的狀態,有沒有「100%準確」的測量方法?
    還是以平拋小球為例,由於你去測量小球初始信息會對小球進行幹擾,所以這個幹擾的大小是問題的關鍵。如果幹擾非常小,那麼我們得到的初始信息就非常精確,根據初始信息利用牛頓力學也好相對論也好等等理論,就可以計算出一個小球後面的運動軌跡,也就是「預知小球未來」。
  • 紅外測溫槍體溫34.2,教你怎麼測更準確
    教你怎麼測更準確今天,你被「槍」擊了嗎?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商場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隨著企業的陸續復工,額溫槍也緊隨腳步,成為口罩,酒精,消毒水同級別的緊俏防疫物資。
  • 從測量光速到計算光速,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並被大量實驗證實;光速不變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有不少物理學家走了彎路。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利用光行差的原理來測量光速,但是由於測量精度有限,所以結果可以用牛頓的經典時空得到合理解釋,數值大概在每秒30萬公裡左右。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麼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它的呢?
    光速大家好!這裡是科學偵探所!你想知道自己怎樣測量光速嗎?很簡單,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人們從古至今是怎樣測量光速的!我們都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1849年,阿曼德·斐索測得了光速大約為298000km/s,離現今的299792458m/s已經算是相差很少了。光速那麼快,在1849年,科學家是怎麼得出來的呢?再追溯到1607年那個器材簡陋的時代,伽利略是怎麼求出來的呢?
  • 早孕試紙真得那麼準嗎?測著懷孕還用去產檢嗎?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寫作、讀書,喜歡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喜歡我的寶媽可以關注我哦。導語:備孕小夫妻在要孩子之後,一般都會通過早孕試紙來測測是否懷孕,因為很方便,但是早孕試紙提示懷孕,那還用去醫院進行產檢嗎?備孕的你在同房之後,想知道自己懷孕是不是也用的早孕試紙呢?我當時買了好幾個,七天的時候測的,使勁兒的看才能看出懷孕的痕跡,過了兩三天又測了一次,印記明顯。
  • 水銀體溫計、紅外線體溫計,哪個測得準?
    還有不少市民提出水銀體溫計和紅外線體溫計測溫不同,到底哪個準?2月16日,有市民留言問:剛才不小心摔破了水銀體溫計,怎麼處理?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在一些媽媽群、市民群裡也發現有類似的提問。另外,為了避免水銀收集不乾淨,可以買點硫磺粉,在水銀散落的區域大面積播撒,因為硫磺可以和水銀產生硫化汞,大大降低毒性;對被汙染的房間可以用碘加酒精點燃燻蒸。對此,楊磊還特別強調千萬不要用吸塵器,也不要用掃帚掃。吸塵器和掃帚都可以把水銀變成更細小的顆粒,使其更容易蒸發,更容易隨著呼吸進入人體。
  • 地球到月亮的距離是怎麼測出來的?
    其實關於如何測量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我想大多數人都能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光「來測量。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操作的。只不過,由於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很遙遠,用普通的鏡子和普通的光都是不行的,需要一些特殊的裝置,而且還要能裝到月球上。
  • 為啥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都不適用於微觀世界?
    首先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不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因為牛頓力學必須是在宏觀低速情況下才是正確的,一旦運動物體速度超過0.1倍的光速後,必須用狹義相對論來計算才正確,所以狹義相對論更加接近事實真相,但是這兩個理論的適用範圍都是「宏觀世界」,一旦到了微觀世界,兩個理論都馬上歇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