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2020-12-20 北京科學中心

審核專家:吳寶俊

理論物理博士


299792458m/s,現在,我們可以輕易地得到光速的準確數值。但是直到近代以前,人們對光的速度都缺少一個準確的認識。甚至都不能確定光速到底是無限的,還是以極快的有限速度傳遞。

來源 | 新浪

對這個問題,據目前已發現的文獻記載,對光速的最早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歷史記載,恩培多克勒(前490年-前430年)第一個宣稱光速有限的人。他相信光是一種運動的東西,所以運行需要時間。


古希臘、伊斯蘭世界以及歐洲經典學者都對此進行了長期的討論。直到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對光速進行測定,才有了光速有限的結論。


早期測量

1638年,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提出一項他曾經做過的實驗。伽利略一行四人,分成兩組,分別登上兩座相隔甚遠的山峰,每組各自攜帶一個光源——煤油燈。


他對煤油燈做了一個簡單的改進,就是在煤油燈的一面加了一個滑蓋,這樣關閉滑蓋,燈光就被擋住,如果把滑蓋拉起,燈光就會照射出來。通過快速地拉動滑蓋,就能讓煤油燈一亮一滅,製造出看上去在閃爍的效果。


在伽利略的實驗中,除了兩盞煤油燈外,還需要兩隻一模一樣的鐘擺計時裝置,以及記錄數據的紙筆。他打算利用兩邊記錄燈光開啟關閉時間的方法來測算光的速度。

來源 | 百度

我們已經得知光速大約是30萬千米每秒,而人的反應時間大概是240ms左右。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伽利略的這個實驗是測不出光速的。


事實也是如此,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實驗學會(Accademia del Cimento)於1667年進行了伽利略的實驗。在兩盞燈相距約一英裡的情況下,沒有觀察到任何的延時。


我們把今天已知的光速數值代入這個實驗進行計算,可以得出延時只有11微秒,這已經超越了人類反應的極限了。


很顯然,伽利略並沒有測出光速,他得到的結論是:就算光速是有限的,它也肯定快得不可思議。而第一個測出一個比較靠譜數據的人,是奧勒·羅默。


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對光速進行了測定。

羅默觀察木星的衛星木衛一,木衛一繞木星公轉,繞到木星背後時被遮住就會出現衛星蝕。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移向木星,在地球上觀測到木衛一蝕之間的時間間隔將逐漸變短;而當地球遠離木星時,木衛一蝕的間隔則逐漸變長。


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方法。首先由中學物理知識我們可以知道,木衛一是繞木星作勻速圓周運動的,那麼木衛一衛星蝕的周期應該是不變的。


羅默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出,當地球距離木星最近時,木衛一蝕將比按照公轉周期預測的時間提前約11分鐘出現。而六個半月後,當地球距離木星最遠時,木衛一蝕將比預期的時間晚11分鐘出現。累加時間點相差高達22分鐘!他意識到,這22分鐘就是光在地球公轉軌道上傳播的時間。

來源 | 新浪

後來,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利用這一數據加上對地球公轉直徑的估值,計算出光速大約為22萬千米每秒,這一數據約有26%的誤差。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在其1704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描述了羅默對光速的計算,並給出了光從太陽到地球傳播所需的時間為「七到八分鐘」。


羅默和惠更斯的結果和實際相差非常巨大。直到19世紀,阿曼德·斐索發明了旋轉齒輪法,並得出了315000 km/s的光速數值。萊昂·傅科進一步完善了斐索的方法,在1862年所得出的數值為298000 km/s。這一數據已經非常接近準確值了。


旋轉齒輪法

簡單解釋一下旋轉齒輪法

旋轉齒輪法

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轉齒輪法測光速的討論》

按照上圖將實驗用具擺放,當齒輪靜止不動時,光線穿過透鏡L進入人的眼睛當中。先緩慢轉動齒輪W,由於光線會被齒輪所遮擋,我們會看見明暗相間的像(如下圖乙)。將齒輪調整到一定的轉速,使其在第一個縫穿過經過反射回來時,能恰好被相鄰的第一個齒輪遮擋(如下圖丁)


這樣,我們就不能看見光線了。此時,通過計算轉速、光程、齒數,我們就能得到光速了。

旋轉齒輪法原理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轉齒輪法測光速的討論》


旋轉稜鏡法

後來,麥可遜憑藉旋轉稜鏡法得到了更準確的數值。

旋轉稜鏡法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轉齒輪法測光速的討論》

他選擇了兩個山峰,測出兩個山峰間的距離,在第一個山峰上安裝了一個強光源和一個正八面稜鏡。


由強光源發出的光經過狹縫射在八面鏡的鏡面1上,被反射到放在第二個山峰的凹面鏡上,再由凹面鏡反射回第一個山峰。如果八面鏡靜止不動,反射回來的光就在八面鏡的鏡面3上再次反射,經過望遠鏡,進入觀測者的眼中。


我們將光線假想為粒子,第一個粒子在經過稜鏡1號面反射後,我們令稜鏡以較小的轉速轉動。當該粒子經過遠處的反射鏡反射回來時,3號面已經不再與光線成45度角。此時該粒子無法進入觀察者眼睛,因此觀察不到光源的像。

旋轉稜鏡法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轉齒輪法測光速的討論》

若緩慢提高稜鏡轉速,當光線反射回稜鏡時,稜鏡剛好轉過1/8轉,即2號面轉至原3號面所在位置,則光線又可以進入觀察者眼睛,使觀察者重新看到光源的像。這樣,稜鏡轉過1/8的時間,就是粒子從1號面經過反射,回到3號面的時間。


光線可以理解為源源不斷的粒子束,當我們將稜鏡調整到合適的轉速時,便能看見不斷閃爍的像。由於視覺暫留效應,我們能看見持續的像,這一點對於觀測也有一定影響。


總之,在旋轉稜鏡法中,根據八稜鏡轉過1/8所用的時間和兩個山峰之間的距離,就可以算出光速。麥可遜經過矯正之後,在1926年測出的光速是299796000 m/s,離真實數據已經非常接近了。


上述方法基本都停留在光學測量的層次,在麥克斯韋方程組出現後,人們意識到光也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既然屬於電磁波,那麼通過測量光的頻率和波長,根據c=λf,其中f是頻率{Hz(也就是1/s)},λ是波長(m),自然就能得出光速了。


光速不變

光速是測出來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既然光速是有限的,根據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速度都是相對的,以不同的參考物測出的速度是不同的。並且速度是可以疊加的。例如:假設人相對於地面的速度是5 m/s,高鐵相對於地面的速度是83m/s,那麼人在高鐵上與高鐵同向行進時,相對於地面的速度就是88m/s。


那麼,你在地面上用手電筒射出的光線和你在高鐵上用手電筒射出的光線速度呢?難道二者速度也會不同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們很久,直到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出現以及「光速是不變的」這個結論的得出——也就是光速不變原理,即光速相對於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不變的。

麥克斯韋方程組

如圖,利用大學物理知識以及微積分知識,可以得到光速的表達式。


式中,真空磁導率是一個常數:

真空電容率也是一個常數:

代入光速的表達式,我們可以直接計算出光速的大小。

利用以上公式我們成功得到了光速的值,並且從理論上證明了光速是一個常數,並且它相對於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來源 | 新浪

1905年,愛因斯坦總結了麥克斯韋等人的經驗,發表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公設就是光速不變原理。


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再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就可以計算出光速。


1972年,埃文森得到了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299792457.4±0.1 m/s。


既然光速是一個常數,於是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制定了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為什麼宇宙會將信息傳遞的最大速度限制在光速?


這個問題目前還無人能夠回答。能夠在1秒內繞地球轉七圈半,光速已經非常快了,但這一速度對於廣袤的宇宙來說,卻是如此之慢。


除太陽之外,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叫比鄰星,距離我們達4.22光年。就是說即使我們以光速旅行,到達比鄰星也要4年多的時間;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銀盤直徑約為100000光年;根據現有的宇宙模型計算,目前我們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更是高達930億光年,並且還在不停地膨脹中。


在描述宇宙之時,我們用光年來作為長度單位,但哪怕是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太陽神2號,達到的速度也不過是0.000234倍光速

來源 | 新浪

隨著科技發展,或許在遙遠的未來,星際航行將不再是幻想,讓我們也能有機會體驗一把「接近光速」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眾所周知,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299,792,458米/秒(約等於3×10^8m/s),但你知道這個速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嗎?最開始,包括亞里斯多德在內的科學家們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直到丹麥的天文學家羅默發現了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光速的測量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開始。在太陽系中,行星都是圍繞太陽運動的,木星有一些衛星,例如木衛一,它就是環繞木星運動的。
  • 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你知道嗎
    如果把我們今天知道的光速數值代入這個實驗來計算,延遲只有11微秒,這已經超過了人類反應的極限。顯然伽利略沒有測量光速。他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光速有限,也快得難以置信。最先測量數據的人是奧勒羅默。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測量了光速。羅默觀察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木衛二圍繞木星公轉,轉到木星後面的時候,如果被遮住,就會出現衛星蝕刻。
  •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眾所周知,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299,792,458米/秒(約等於3×10^8m/s),但你知道這個速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嗎?最開始,包括亞里斯多德在內的科學家們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直到丹麥的天文學家羅默發現了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光速的測量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開始。
  • 光速這麼快,如果造出光速飛船人類可以飛出銀河系嗎
    學過物理的朋友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是光速,光速差不多每秒可以跨越30萬公裡,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或者人造器械的速度可以達到光速。人類自從誕生起就對茫茫宇宙十分好奇,之前一直受限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類可以實現在太空中穿梭了,但是還是只局限於太陽系之內,因此,對於浩瀚銀河系內的許多宇宙奧秘,人類還是很好奇,因此很多人就在想,如果咱們的科學家造出了光速飛船,有沒有可能飛出銀河系呢?
  • 光速那麼快,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接下來是一個直觀點的感受,如果我們以光速在地球旅行,一秒鐘差不多能繞地球八圈。這麼大的速度怎麼去測量哪,測量速度最本質的辦法就是測距離和時間得速度,接下來我看前輩大拿們怎麼測量光速?  伽利略測光速  那個時代甚至不知道光既是電磁波,只是認為光是有速度的,那就去測一下。
  • 如何肉眼測光速?
    想要知道這些貼地飛行的摩託車到底有多快,我們有許多方法。 也就是光速——299792458米每秒。
  • 光速測量:光那麼快是怎麼測出來的
    1、光速很快,快到讓人難以想像。以至於一度所有人都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2、光速實在是太快, 以前的科學家對光速測量發起的挑戰都失敗了,其中就有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光速太快,光走過某段距離的時間太小,當時根本沒有辦法計量這個時間,測量光速的難點就在於難以找到一個精確的計時器。
  • 光跑的這麼快 它的速度是如何測量的?
    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那就是因為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多了。空氣中聲音的速度大概是340m/s,一馬赫的速度,就是指的是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這個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鐘內前進的距離大約就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說,幾乎一眨眼的時間光就可以毫不費力的環遊世界。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裡,光打個來回也僅僅需要兩秒多(事實上,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準確距離就是計算雷射來回所花費時間得到的)。而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費了三天多的時間才到達月球,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類已知速度的上限,沒有什麼東西能運動的比光速還快。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科學史各種微妙的實驗是否準確?
    光速確實很快,確實很難測。那該怎麼測?這裡就要吹一波,科學家的聰明才智了。快的不好測,我們就把它轉化成好測的量再來測。比如最早的高精度測量光速的方法,齒輪法。光在特定的光路上,兩次通過齒輪的間隙後被觀測者看到。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光在兩英裡內傳播所需要的時間遠遠小於人的反應時間,所以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最初在科學界,各個物理學泰鬥們對於光到底有沒有速度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 光速不變理論是如何被推導出來的?愛因斯坦說的都是對的嗎
    光速,可以說是人類目前最想達到的一種速度了,按照理論來說,如果人類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光速,那麼我們就可以去往宇宙中任何一個我們想去的地方,屆時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文明層次,都將邁入一個嶄新的臺階。而在科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光速不變」理論,這個理論是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那麼,他究竟是如何推導出來這個理論的呢?先讓我們看一下「光速不變」理論的概念,簡單來說,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創立出來的,即沒有物體可以超越光速存在。
  • 「快子」是什麼?人類為何無法「突破」光速?
    「快子」是什麼?人類為何無法「突破」光速?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構成的。而在科學家的「想像」當中,卻有一種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粒子「快子」。「快子」又被稱為「超光速粒子」,顧名思義,就是快子的速度能夠超越光速,但是這種「快子」在現實當中卻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什麼「快子」不可能存在?人類為什麼始終無法突破光速?今天小編和大家簡單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是「快子」為什麼「不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中,最著名的就是「質能方程」了,也就是「E=mc^2」這個經典的公式。
  • 光速不是最快的,這兩種速度比光速要快得多,教科書或需改寫了
    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從那時起光速是最快的這個觀念就在人類鬧鐘根深蒂固了。
  • 光速是怎麼算出來的?
    光速定義值:c=299792458m/s=299792.458km/s;光速計算值:c=(299792.50±0.10)km/s (一般取300000km/s)人類為了測量光速經歷了艱難的歷程。1638年,伽利略在《關於力學和位置運動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和數學證明》一書中指出:光速是有限的,而且還提出,「具有熟練技巧」的兩個觀測者,如果迅速地打開手燈,就有可能測出光的速度。伽利略不但預見到光速有限,也提出了測量光速的任務,開始了人類光速測量光速的艱難歷程。
  • 光速這麼快,這麼來測量?科學家充滿奇思妙想
    光是宇宙中傳播速度最快的物質,而且光速時恆定不變的,光的速度大約是每秒30萬公裡,準確的來說應該是299792458m/s。一個是宇宙大爆炸的時候,大爆炸的膨脹速度遠超光速。另外一個是量子糾纏的速度。事實上,這些超光速的物質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一個是空間,另一個量子的狀態。並不違法狹義相對論。人類對光速的認識也經歷了很長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古代的人們甚至認為光是即時的,是超速度的,直到近代,科學家也利用了科學的方法來測量光的速度,光速才逐漸變得精確。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有四種速度比光速還要快
    而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先進,速度也越來越快。有了超快的速度,我們才有了探索整個世界的資本,才能夠在速度的優勢下走遍地球,了解整個世界。後來,我們的科技更進一步,速度也再次獲得提升,終於走出了地球開始探索宇宙。而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才知道人類自以為豪的速度在宇宙中連龜速也算不上。
  • 光速恆定?或許還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人類無法想像
    並且光的速度還是這個世界上最快的,或者說是宇宙之中最快的。人類無法製造出和光速一樣快的裝載機器。人類科學家們對光速世間知識的獲取多了之後,就發現光速似乎是無法超越的,以及光速在真空之中是恆定的。如果現在有人說還有著其他比光速更為快的速度,或許你會不信。但筆者今日要說的是,換一個角度看,宇宙之中或許真的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光速飛行,飛船如何躲避宇宙中的障礙物?
    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光速飛行,飛船如何躲避宇宙中的障礙物?引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了,光速在宇宙中非常快,已經達到了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這個速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真的是太快了,我們現在人類的速度連光速的十分之一都沒有達到,也就是我們我們和光速比起來真的是太慢了,不過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如果人類沒有辦法達到光速,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飛出太陽系,也不可能在太陽系外探索宇宙,銀河系的直徑已經達到了10萬光年
  • 光速每秒30萬千米,不相信也沒關係,可以用家裡的微波爐測一下
    光速代表了宇宙間最快的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根據質能方程可知,當一個擁有靜止質量的物體在進行加速的過程中,會產生慣性質量,而速度越快,慣性質量也就越大,而慣性質量又等效於引力質量。為了弄清楚光的速度有多快,人類經歷了不盡的努力,也承受了諸多的失敗,直牛頓的時代,一個像樣的光速數據才正式出爐,不過牛頓所測量出的光速其實是非常粗略的,準確度只達到了真實光速的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