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知道這些貼地飛行的摩託車到底有多快,我們有許多方法。
比如已知曼島TT摩託車賽單圈60.72公裡,世界記錄16分43秒,我們可以直接計算平均速度——218千米每小時,和民航飛機起飛時的速度相當。
或者跟這位觀眾一樣,直接用測速儀。
測速儀會發射出特定頻率的電磁波,而由於都卜勒效應,被摩託車反射回來的反射波頻率會增加。
經過簡單的數學變換就可得出,摩託車的速度等於電磁波頻率的變化量和原始頻率的比值,再乘上二分之一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也就是光速——299792458米每秒。
那麼問題來了~
如此誇張的光速又是怎麼測量的呢?
視頻版
唰~唰唰~
嗖~嗖嗖嗖~
圖文版
讓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這裡有兩道先後出現的閃光。
現在逐漸減小兩道閃光出現的時間間隔,當間隔足夠短時,兩道閃光在人眼看來就像是同時發生的一樣。
實驗心理學的先驅們通過許多類似的實驗發現,人類視覺能感知到的最短時間大約是30毫秒,遠弱於聽覺和觸覺。
但即便你朝著五公裡外的地平線打一束亮光,等這道亮光反射回你的眼睛,所需的時間也比30毫秒短一千倍。
也就是說,生活在地球這顆小行星上的人類,根本不可能僅憑藉血肉之軀分辨出「光是在以有限的速度傳播」還是「以無限的速度瞬間到達」。
這一爭論從古希臘開始持續了2000餘年,但正反兩方誰也無法拿出有力的證據。
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到了17世紀,在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發表100餘年後,人類逐漸意識到,浩瀚星空不是天幕上的光點,而是相距甚遠的宏偉天體。
於是人們得以在更大尺度上觀察」光的運動「。
這顆長得像個煎餅的星體是距離木星最近的衛星——木衛一,它的的公轉平面和木星的公轉平面幾乎齊平。
所以木衛一繞木星公轉的每圈都會穿過木星的陰影,形成「木衛一蝕」,周期與木衛一的公轉周期相等,差不多42個半小時。
天文學家羅默在1668年到1678年這十年間觀察並記錄了60次木衛一蝕的出現時間,結果發現:
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移向木星,在地球上觀測到木衛一蝕之間的時間間隔將逐漸變短。而當地球遠離木星時,木衛一蝕的間隔則逐漸變長。
羅默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出,當地球距離木星最近時,木衛一蝕將比按照公轉周期預測的時間提前約11分鐘出現。
而六個半月後,當地球距離木星最遠時,木衛一蝕將比預期的時間晚11分鐘出現。
這表明光線需要約22分鐘的時間,來穿過地球公轉直徑的距離,速度約為2億2千萬米每秒。
雖然羅默測量的結果比實際光速低了26%,但這個數字在當時也已經大得突破了人們的想像。
此後新的測量實驗在設計時紛紛參考這一數據,動輒以幾公裡的距離來設計光的傳播路徑。
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菲索和傅科設計了一套非常巧妙的實驗設備:
他們讓光線從旋轉齒輪的齒槽中通過,傳播到8公裡以外的鏡子後,再反射回來。
當齒輪轉速足夠快時,反射回來的光,就恰好可以被相鄰的輪齒完全擋住。
此時就可以根據齒輪的轉速求得光往返8公裡距離所花的時間,進而算出光的速度。
菲索先後重複了28次實驗,最終測得光速約為每秒3億1500萬米,與實際光速僅差5%。
1862年,傅科用旋轉的反光鏡代替齒輪,改進了先前的實驗裝置,進一步將測量誤差縮小到了0.6%。
而幾乎同一時間,麥克斯韋通過方程組計算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發現其與光速高度吻合。
人們於是意識到,光的本質就是一種電磁波,光速就等於光的波長和頻率的乘積。
1972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利用幹涉儀精確測量了甲烷雷射的頻率和波長,以此求得的光速為2億9979萬2458.7米每秒。
比此前單位米的測量準確度還高了100倍。
於是在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正式決定,將光速規定為一個精確的固定值,再以它為標準,重新定義了米這個單位:
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每秒傳播路徑的2億9979萬2458分之一。
實際上,利用電磁學知識,你甚至也可以自己的家裡用一臺微波爐來測量光速,畢竟微波爐的本質就是一個微波諧振腔。
首先移除微波爐的旋轉託盤,在其中放入一大塊盆豬油,加熱一分鐘。
此時兩個相鄰融化點之間的距離恰好就是微波的半波長,大約是6.2釐米。
再用6.2釐米乘以2得到微波波長,再乘上微波爐背面標註的微波頻率,就可以算出光速等於三億零380萬米每秒,誤差僅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