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瀏覽天文學新聞的小夥伴,或許會聽到科學家一次次發現系外行星的報導,這是如此令人著迷,因為這些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發現系外生命又近了一步。當然在報導中,最讓人關心的是該行星的具體信息,比如大小,運行周期,環境,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其組成成分,因為這決定了在該行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適宜條件。
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踏出太陽系。那麼距離地球幾光年甚至幾十上百光年的行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以及如何判斷它們是由什麼成分組成的呢?是用望遠鏡直接觀測就可以看到的嗎?
科學家們當然不能直接看到,但他們可以做出非常好的猜測。
對於所有系外行星,我們都知道繞其恆星運行需要多長時間。因為這實際上是我們探測系外行星的方式:通過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是如何影響其母星星光的,這就是所謂的凌日法,對於凌日方法發現的系外行星,科學家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大小,因為可以看到星光的亮暗變化。
除了凌日法觀測系外行星,還有一種方法是徑向速度法,對於徑向速度法發現的系外行星,我們可以知道它們的質量,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對它們的母星「拉扯」了多少,也就是有多大的吸引力。
這之後,科學家就可以利用光譜學來搞清楚其組成成分。
比較大的行星必須主要是氣體組成,因為如果不吸收大量的氣體,就不可能形成一個非常大或非常重的行星。
知道質量,科學家就可以計算出它的軌道距離它的恆星有多遠,所以就可以推斷出其溫度。
如果既知道它的大小,又知道它的體積,我們就能算出它的密度。密度低的行星不可能是巖石,密度高的行星不可能大部分是氣體。
我們知道宇宙中各種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所以這些元素的比例和我們太陽系中的差不多。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行星上實際存在著什麼樣的化學元素,我們大致知道它們在行星所具有的溫度和引力下的行為。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行星上實際存在的化學元素,我們大致知道它們在行星的溫度和重力下會有什麼表現。
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無論你在報紙或科普雜誌上讀到什麼,都不是絕對的。如果你回到科學家們說過的話,你會發現他們通常會說這樣的話:「根據我們的觀察和計算,我們看到數據與行星具有這些或那些屬性是一致的。」
有時他們相當確定,有時他們只是選擇他們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有點像病理學家,有時,身體有一把刀從胸口伸出來,他們會說這個人似乎是被刺死的。
猜測和事實或許不一樣,但是你如果不相信基於科學的嚴謹計算,你又會相信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