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系外行星存在生命

2021-01-08 黑龍江新聞網

□小松研吾

系外行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因此,直接去往行星表面進行探測是十分困難的。那麼,姑且先假定系外行星或者它的衛星上有生命存在,再去試著尋找這些「生命存在」的證據怎麼樣?

通過大氣尋找「生命標記」

探測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是確定這顆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一種方法。地球的大氣中,有約20%的氧氣,這些氧氣幾乎全部都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實際上,如果地球上的植物不能持續產生氧氣的話,大氣中這些氧氣很快就會消失殆盡,因為氧氣很容易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科學家們由此推測,如果在系外行星的大氣中發現了氧氣的話,就可以作為這顆行星上可能存在植物的證據,這種標誌著生命存在的證據被稱為「生物標記」。

然而,「近期最新的研究表明,行星上有著各種各樣產生氧氣的方法,即使是沒有生命存在的天體,也可能形成含有氧氣的大氣」。日本東京大學從事系外行星觀測研究的成田憲保博士如是說。

例如,如果行星表面有大量的液態水和氧化鈦存在的話,就可以為大氣持續供給氧氣,而氧化鈦在地球等太陽系的巖質行星和衛星上儲量很豐富。在氧化鈦和液態水接觸的狀態下,進一步受到中心恆星的紫外線照射,水分子就會分解產生氧原子,氧原子進一步發生反應生成氧氣分子。

成田博士表示:如果某個系行星上有著和南美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湖一樣廣大的淺水水域,同時那裡還有豐富的含有氧化鈦礦物存在的話,即使沒有生命,可能也能產生氧氣。

此外,來自中心恆星的紫外線和X射線有時也能產生氧氣。擁有液態水的行星,大氣中應當也會含有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在紫外線和X射線的照射下,會分解產生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因為比較輕,會直接散逸到宇宙空間中,剩下氧原子相互反應生成氧氣分子。所以,僅僅發現了氧氣,並不能證明「確實有生命存在」。

因此,我們還得去尋找其他的生命存在可能產生的物質,比如甲烷。地球的大氣中也含有甲烷,這些甲烷幾乎全部是微生物產生的,火星探測也著力於試圖尋找甲烷。雖然火山活動等生命以外的原因也會向大氣中釋放甲烷,但如果大氣中同時富含氧氣和甲烷的話,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藉助恆星的光分析大氣成分

我們如何才能知道遙遠的系外行星大氣的成分呢?從地球看去,當系外行星從中心恆星面前飛過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穿過行星大氣層的恆星的光來了解行星大氣的成分。如果大氣中含有氧氣或者甲烷等物質,這些物質會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因此,只要確認了這些穿過行星大氣的光在哪些波長發生了吸取,就能知道這顆行星的大氣中是否含有氧氣或者甲烷了。

通過多個望遠鏡的觀測,人們對系外行星大氣成分的探測正在不斷推進中。本世紀20年代,預計會有「30米望眼鏡」(TMT)和「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兩個口徑超過30米的超大型望遠鏡完工。通過這些望遠鏡的觀測,人們有望進一步詳細探明更多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

植物存在的證據——紅邊

除了研究大氣的成分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研究中心恆星發出的光經過行星反射之後的光譜特徵來探尋植物存在的證據。地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會吸收大量可見光,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近紅外線會被大量反射出來,這一特徵被稱為「紅邊」。如果在分析某顆系外行星的反射光時發現了「紅邊」現象,科學家們就會認為這顆行星上很可能有類似地球上那些會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存在。

但地球上的植物之所以會利用可見光來進行光合作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太陽原本發出的可見光就足夠多。那麼,比太陽溫度低的紅矮星周圍的行星會怎麼樣?紅矮星發出的紅外光比可見光多,所以在紅矮星周圍的行星上誕生的植物很可能壓根就不像地球上的植物那樣通過可見光來進行光合作用,而是利用紅外線來進行光合作用的。因此,這些行星反射的光中「紅邊」出現的位置(波長)可能會更偏向紅外光的方向。

然而,日本天體生物學中心的瀧澤兼二博士等人的研究表明:紅矮星的行星和地球有著同樣的紅邊位置,因為即使是紅矮星,最初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應當也是從水中誕生的。由於水會吸收紅外線,於是水中誕生的生物應當也只能利用可見光來進行光合作用,因此這些生物登上陸地之後,在反射光譜圖像中顯示出的紅邊位置和地球一樣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於地球的大氣層會吸收近紅外線,因此,想要探測系外行星的紅邊,必須得用高性能的空間望遠鏡才行。NASA計劃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射Habex和LUVOIR兩枚新型空間望遠鏡,在這些望遠鏡的幫助下,人類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進一步探明系外行星上是否確實有生命存在。

(徐蒙譯,摘自《Newton科學世界》)

相關焦點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2、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3、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
  • 模擬系外行星的條件培養細菌或真菌,提示地球外可能存在生命
    科學家們很想知道宇宙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就是確定我們地球上的望遠鏡所看到的有人居住的系外行星的樣子。多年來,一個專門的專家小組一直在手工篩選被計算機遺漏的克卜勒數據,希望能找到一些東西,這項工作已經發現了現在被認為是天文學家所知的最像地球的行星。
  • 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系外行星的?
    行星本身並不會發光,行星雖然會反射恆星的光芒,但是由於恆星之間的距離太遙遠,從地球上很難通過天文望遠鏡直接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那科學家又是通過什麼方法發現的呢?系外行星是如何被發現的?用天文望遠鏡直接拍照,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既然不能直接發現,那我們就用間接法。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寄希望於能夠在遙遠的太空找到人類的下一個家園,或者宇宙中的同伴。即便如此,我們也還是無法確定它們的宜居性和孕育生命的可能。那麼,系外行星到底具備哪些特徵才宜居呢?
  • 天文學家首次確定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7月11日報導,一隊歐洲和美國的天文學家首次將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予以確定,其被命名為HD 189773b,是一顆擁有大氣層的系外行星。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公布的圖片中看,這顆行星正泛著熟悉的蔚藍色,就像我們的地球家園一樣。
  • 系外行星的發現
    1,據外國媒體報導,系外行星碰撞: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300光年的行星系統BD + 20 307年,發現在許多溫暖的塵雲,他們開始感到興奮,因為最近的塵雲可能更多證據行星碰撞,這種觀察是首次提出在10年前,2019年4月再次確認。對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更深入地分析碰撞過程是如何影響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的。行星系統與地球非常相似,因為人們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一次巨大的撞擊後形成的。
  • 《天體生物學》雜誌:科學家確定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
    uux.cn報導)據cnBeta: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困擾現代科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宇宙中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雖然還沒有發現這種生命的直接證據,但像克卜勒這樣的系外行星搜尋任務已經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如何形成的許多想法,並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思考太陽系以外生命的方法,而不需要如此依賴猜想和推測。
  • 科學家如何知道系外行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經常瀏覽天文學新聞的小夥伴,或許會聽到科學家一次次發現系外行星的報導,這是如此令人著迷,因為這些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發現系外生命又近了一步。當然在報導中,最讓人關心的是該行星的具體信息,比如大小,運行周期,環境,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其組成成分,因為這決定了在該行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適宜條件。
  • 天文學家首確定一系外行星真實顏色 呈蔚藍色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7月11日報導,一隊歐洲和美國的天文學家首次將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予以確定,其被命名為HD 189773b,是一顆擁有大氣層的系外行星。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公布的圖片中看,這顆行星正泛著熟悉的蔚藍色,就像我們的地球家園一樣。
  • 系外行星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可能具備生命宜居條件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新觀測一顆體積是地球兩倍多的系外行星,通常系外行星體積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可能具備適宜生命存在的條件,為地外生命探索開啟了一扇大門。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K2-18b,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微生物可在純氫氣環境生存 生命在系外行星存在範圍因此擴展
    微生物可在純氫氣環境生存生命在系外行星存在範圍因此擴展據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4日公開的一篇行星科學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團隊發現,微生物可以在這項發現表明,生命可以生存的系外行星環境遠比之前認為的更加豐富多樣。我們地球的大氣中,氫氣含量微乎其微,但許多質量大於地球的巖質系外行星,其大氣中保持大量的氫氣。此前科學家就曾發現過有一類比地球略大的「超級地球」,擁有這種富氫大氣。
  • 10顆可能有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歡迎留言評論或建議】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
  • 這顆系外行星被天文學家認為「百分百存在生命」,何以如此肯定
    宇宙之大,浩瀚無邊,僅在銀河系中就有數千億顆恆星,行星的數量則更多,很難說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中不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宜居星球,而且科學家們也通過巡天觀測發現了數百顆類似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其中很多都位於所在行星系的宜居帶中,因此宇宙中的宜居行星很可能並不少,地外生命是大概率存在的。
  •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1995年人類正式開啟了系外行星的搜索時代,20年來天文學家發展了視向速度法,凌星法,引力透鏡法等一系列搜尋系外行星的方法,並且已經成功地對部分系外行星進行了光譜觀測和直接成像,使這些曾經隱藏於望遠鏡能力極限外的天體呈現在我們眼前,自1995年第1顆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後到現在人類一共確定了4302多顆系外行星,還有數千顆候選行星,而這個數量目前也一直在迅速的增加著,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比之前20年內發現的都要多,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以後會有更多的系外行星被發現
  • 研究:體積大於地球的系外行星中,三分之一存在水
    據《每日郵報》北京時間8月19日報導,根據一項新研究,在體積大於地球的系外行星中,三分之一存在水。科學家們表示,任何體積是地球2-4倍的「系外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成分——水,預示著它們可能存在地外生命。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有非常可觀的前景:這些行星與它們的母星有一段距離,在那裡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也有可能維持生命。但是,美國萊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說,可居住性不僅僅需要判斷一個行星與其他行星的距離是否恰到好處,危險的太空天氣可能會使這些行星過於動蕩,無法維持生命體的存在。
  • 系外行星具有類似地球的傾斜軸角:有生命存在可能性
    「我們已經知道,這兩顆系外行星很可能由巖石組成,而且它們位於適居帶中,意味著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研究第一作者、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李公潔說,「我們正在設法進一步限制這兩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條件,以更好地了解它們承載生命的可能性。」行星的自轉軸本質上決定了恆星發出的熱量和輻射在到達行星時如何分布。
  • 天文學家首次確定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7月11日報導,一隊歐洲和美國的天文學家首次將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予以確定,其被命名為HD 189773b,是一顆擁有大氣層的系外行星。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公布的圖片中看,這顆行星正泛著熟悉的蔚藍色,就像我們的地球家園一樣。
  • 富含碳的系外行星或由鑽石構成 鮮有地質活動不適宜生命居住
    但是在那些碳氧比例較高的恆星周圍發現的系外行星,其碳含量也會更高。如果有水存在,一些含有更多碳的系外行星實際上可能由鑽石和二氧化矽組成。二氧化矽是地殼、巖石、沙子和粘土中的一種天然化合物。「這些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任何行星都不一樣。」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太空探索學院的研究生Harrison Allen-Sutter在一份聲明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