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2020-07-27 太空生物學

實際上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極其普通的恆星,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4000億顆恆星,而已知的宇宙已經包含了10 ^11的銀河系,隨著幾十年來一系列的天文學觀測表明,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只不過是茫茫宇宙中極其普通的一個恆星系,除了我們人類和其他生靈生活在地球以外,就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了,很難想像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特殊行星。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1995年人類正式開啟了系外行星的搜索時代,20年來天文學家發展了視向速度法,凌星法,引力透鏡法等一系列搜尋系外行星的方法,並且已經成功地對部分系外行星進行了光譜觀測和直接成像,使這些曾經隱藏於望遠鏡能力極限外的天體呈現在我們眼前,自1995年第1顆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後到現在人類一共確定了4302多顆系外行星,還有數千顆候選行星,而這個數量目前也一直在迅速的增加著,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比之前20年內發現的都要多,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以後會有更多的系外行星被發現。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圖解:系外行星

決定生命存在的因素

  • 溫度

目前公認的宜居的類似地球生命存在的最關鍵的條件是液態水的存在,因此一顆行星是否適宜生命存在的關鍵是其表面溫度能否保持液態水的長期存在,也就是說其表面溫度介於0℃~70℃,如果行星的表面低於0℃行星將是冰封的,如果高於70℃行星將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其表面的液態水將被完全蒸發進入大氣層並最終被光解。因為行星表面的溫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所以說上面所說的溫度範圍意味著只有行星處於距離恆星適當的帶狀區域內才有可能是宜居的,如果距離恆星太遠行星的表面溫度降太低而全面進入冰封,如果太近則進入溫室逃逸狀態。

圍繞恆星的帶狀區域通常稱為恆星的宜居帶,對於太陽系來說,地球基本處於太陽宜居帶的中心,而金星超出了宜居帶內側範圍,火星則位於太陽宜居帶的外側邊緣,所以金星很可能在早期經歷了溫室逃逸過程,而且現在表面的溫度高達480℃已沒有液態水的存在,而火星的表面溫度則低達零下60℃,也不太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 恆星位置

一般來說不同的恆星它的宜居帶是不同的,恆星的質量越大溫度越高,它的宜居帶就離它越遠,例如一顆發光度是太陽25%的恆星,它的宜居帶在大約在0.5個天文單位的附近,其發光度是太陽度兩倍的恆星它的宜居帶大約在1.4個天文單位,而數量最多的紅矮星宜居帶大約在0.1個天文單位的區域,這是因為發光度遵循平方反比定律。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 大氣層

如果一個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大氣構造與厚度時,系外行星的宜居帶中心的行星必然有著與地球相似的平均溫度,不僅要處在宜居帶恆星自身也不能太大或者太小,恆星的體積過小引力就會過弱而不足以維持大氣層而且內部能量會快速散失並無法維持任何的地質活動,而體積過大的行星基本上都是像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它們沒有巖石質地同樣無法孕育生命。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第1顆可能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吉利斯581c

目前天文探測技術更易於探測距離恆星較近的行星,而紅矮星又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恆星,佔宇宙恆星總數的75%,目前所發現的系外行星中80%都是處於紅矮星附近的,例如發現的第1顆可能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吉利斯581c,它的母星吉利斯581就是一顆位於天秤座 β星以北附近 2°的紅矮星,距離地球約20.4光年,這顆系外行星是由歐洲的天文學家在2007年的4月發現的,它的質量是地球的5.5倍,大小是地球的1.5倍,該行星表面溫度在0℃~40℃之間,水可以處於液體狀態,因此類似於我們這樣的生命是有可能存在於這顆星球並且存活下來的。

2008年和2009年已向這顆星球發送了來自人類的問候,在由社交網站和科學雜誌組織的兩場活動中收集了代表地球生活的美好與繁榮,並把這些信息通過烏克蘭和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發給了吉利斯581的行星系統,如果那裡有著和我們科技水平相當的智慧文明,估計在2029年它們就會收到我們的問候了,如果它們做出回應最快在2049年的時候,我們就能收到來自於它們的消息了。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圖解:吉利斯581c

比鄰星行星系統也可能存在著一顆適合生命存活的行星——比鄰星b

比鄰星b的母星比鄰星,也就是半人馬座 α星C是一顆紅矮星,半人馬座α星共包括三顆恆星分別為:

  • 半人馬座α星A
  • 半人馬座α星B
  • 半人馬座α星C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其中半人馬座α星A與半人馬座α星B它們是一對雙星,距離太陽約4.24光年,而第3個成員半人馬座α星C是一顆紅矮星,通常被認為是這個恆星系的一部分,距離太陽只有4.22光年,是已知的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這三顆恆星所組成的系統是穩定的,比鄰星是三顆恆星中質量最小最暗淡的那顆,但是它卻是最受關注的那顆,比鄰星的視星等只有11等,肉眼根本看不到。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光譜儀還能在視線的方向上監測比鄰星的位移,探測發現比鄰星有時會以5000m/h的速度靠近地球,有時又會以相同的速度遠離地球,5000m/h這個速度僅僅是人類步行的速度,4光年以外如此微小的變化也難逃離科學家的法眼。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在行星圍繞恆星運轉時,行星的引力作用會令恆星在視向方向上產生微小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反映在恆星的光譜中的吸收線上並呈現非常微弱的都卜勒效應,天文學家可以據此推算出比鄰星附近行星的相關數據。2016年8月,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在比鄰星的周圍發現一顆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比鄰星b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2倍~1.3倍,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大約是0.04 7個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為11天,其位置剛好處於宜居帶中,表面溫度支持液態水的存在。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潮汐鎖向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問題

目前找到的宜居帶的行星幾乎都是距離紅矮星很近的行星,這類行星和地球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潮汐鎖向,所謂潮汐鎖向就是指行星的一面永遠面對著母星,而另一面永遠背對著母星,這種情況與地球和月球的關係相似,月球就被地球潮汐鎖向,我們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而不能看到它的另一面。恆星與行星的長期鎖向會產生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加熱不均,朝陽面會一直因為恆星的照射而溫度較高,而背陽面會因為得不到恆星的輻射而極度寒冷,這樣的星球真的有適合生命存活的可能嗎?

這種不均勻的溫度帶來的問題就是行星的背陽面會出現一種叫做大氣坍縮現象,任何大氣成分都有其凝結點和凝固點,在地球上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凝固點分別是-210℃,-219℃和-78.5℃,當地球的溫度低於這些溫度時二氧化碳,氮氣和氧氣將相繼降落到地面,特別是當氧氣都沉到地面以後地球上將會沒有大氣層或者只有較為稀薄的大氣層。

潮汐鎖向的行星它的背陽面由於陽光照射不到溫度有可能極低,大氣成分有可能全部沉降到背陽面形成所謂的大氣塌縮現象,這樣在不考慮溫室效應的前提上,即使行星的溫度合適了在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生命還是很難存活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不用悲觀,因為還要考慮到熱量的傳遞,如果朝陽面向背影面的大氣熱量輸送,能夠使得背陽面的溫度上升足以阻止二氧化碳沉降的話,那麼大氣塌縮現象就不會發生,當行星表面達到0.1~0.15個大氣壓時,大氣塌縮現象確實就不會發生在這些行星上了。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紅矮星對生命也有著考驗

紅矮星的恆星活動比較頻繁劇烈,有時候紅矮星的表面會覆蓋大量黑子把能量輸出降低到平時的40%以下,這樣的情形就可能導致行星的全面冰凍,而有時紅矮星就會在幾分鐘內變得十分活躍,不但向行星輸送大量的能量還會產生許多高能粒子侵蝕掉行星的大氣層,這對行星的護盾磁場來說是一個嚴重的考驗,以地球的磁場強度是無法在紅矮星的身邊保護自己的大氣層的,另外紅矮星的磁場更強,強度高達太陽的數百倍,強磁場會壓制其行星的磁場,甚至完全摧毀行星對高能粒子的屏蔽作用,讓太陽風威脅地表的生命。

紅矮星從形成到主序階段的時間較長,一般需要上億年的時間,而在這最初的幾億年的時間中,紅矮星的能量輸出要比主序階段多得多,隨著它逐漸安定下來,它的宜居帶才會漸漸地向內收縮,這時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主序階段的宜居行星它最初是像金星這樣因為溫度過高而沒有水的行星,如果沒有水即便處在宜居帶也是無濟於事的,雖然紅矮星附近的行星是目前發現最多的行星,但是由於大氣坍縮問題,由於恆星活動比較頻繁的問題,由於恆星的移居帶向內收縮的問題,紅矮星附近的行星是否具備生命存活的條件還是一個未知數。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結語·宇宙中出現生命的概率

當我們發現的研究的類地行星數量多到一定的情況下就會發現有各種條件都特別合適的地方,例如羅斯128這顆紅外星就是一顆相比於其他紅矮星都安靜的行星,它的恆星活動不頻繁也沒有那麼劇烈,而它的附近就有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羅斯128b

決定系外行星生命存在的因素——潮汐鎖向及母星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圖解:羅斯128b

宇宙是足夠大的,等待我們發現和研究的目標也足夠多,雖然可能發現外星人的努力得到的結果是肯定這樣一個事件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但是學過統計學的人都知道小概率的事件一次不會發生,但是如果我們一直不停的重複著這個小概率事件,存在大量重複實驗的情況下,這種小概率的事件就一定會發生,因為我們知道宇宙中出現生命的概率是大於0的。

推薦閱讀

量子力學解釋不了「引力」本質的根本原因

掌控最深層次的真相,萬物之理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的謎團

宇宙學最新的進展所產生的各種思想沒有解決與宇宙存在的爭論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我是【黃】,(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沒有大氣層且潮汐鎖定的系外行星,對生命而言意味著什麼?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為了尋找到除地球以外同樣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科學家們不曾間斷對地外行星、乃至系外行星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了解到更多星體的組成和生命信息,在宇宙學的認知錄上添加了重要內容,也對恆星和行星本身的演化有了更清晰的輪廓。系外行星和我們太陽系內的行星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這些天體總是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每一顆都是獨立存在的不同個體。比如,系外行星LHS 3844b這顆沒有大氣層、並被潮汐鎖定的系外行星,其圍繞運行的M矮星和類太陽恆星有所不同,對生命而言這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 最接近地獄的系外行星,環境非常惡劣但可能演化出生命
    1995年,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了,尚未確認的還有5000多顆。為了研究這些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科學家提出了宜居性的概念。那麼,有沒有最不適合生命生存的系外行星呢?
  • 可居住的系外行星?決定行星宜居性的九大特徵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網友:什麼屬性可能使系外行星能夠支持生命?金星沒有特別強的磁場,但它有一個非常厚的大氣層。這意味著,一個具有一定成分和密度的大氣可以保護自己免受過多的粒子逃逸,但這些類型的大氣似乎並不十分適宜。目前,我們仍應把磁場視為生命發展的重要因素。無論如何,這不是我們目前能用系外行星研究的,因為在如此小的、遙遠的天體周圍,磁場仍然無法探測到。圖解:太陽系與巨蟹座55行星系統的比較圖。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3、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5、雪球系外行星:在它們生命歷程的某些時刻,雪球系外行星可能與其主恆星形成潮汐鎖定,總是呈現同一側半球,最終這張行星面孔上形成巨大、像眼球一樣的冰冷海洋。
  • 十大怪異系外行星,從冥府行星到鑽石構成的「地獄地球」
    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顆大氣層中存在可探測氧和碳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母星座落於飛馬座,距地球150光年。由於距母星只有區區400萬英裡(約合640萬公裡),「奧西裡斯」被無情烤焦,迅速蒸發。它的發現促使科學家創建一個新的系外行星類別——冥府行星。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掌管地獄的神明。科學家認為「奧西裡斯」極有可能是一顆完全蒸發的氣態行星的死核。
  • 10顆可能有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歡迎留言評論或建議】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
  • 這顆系外行星被天文學家認為一定有生命
    在銀河系中就有數千億顆恆星,行星的數量則更多,很難說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中不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宜居星球,而且科學家們也通過巡天觀測發現了數百顆類似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其中很多都位於所在行星系的宜居帶中,因此宇宙中的宜居行星很可能並不少,地外生命是大概率存在的!
  • 陸地面積如何影響系外行星的適居性
    在銀河系中,超過八成的恆星數屬於M型紅矮星,科學家認為其中六分之一的系統至少有一顆類地行星位於它們的適居帶中,不過位在適居帶並不能保證系外行星的適居性。  適居帶的定義是行星系統中,距離母恆星適當距離的範圍,該範圍內輻射功率適當,使液態水有機會保存下來。
  • 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需要擁有的條件,克卜勒452b不存在生命
    從生命的產生到進化,再到文明的出現需要幾十億年的時間,這需要恆星的壽命也要跟得上,而不是在文明產生之前就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中,宇宙中只要是太陽質量1.4倍以上的恆星,其附近都不太可能產生文明,太陽質量過小的也不行,小質量的恆星(紅矮星)它附近的行星是目前找到最多的行星,但是因為潮汐鎖向恆星的活動比較劇烈,它的宜居帶會向內收縮,因此以比鄰星b為代表的紅矮星附近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似乎還是低了那麼一些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有非常可觀的前景:這些行星與它們的母星有一段距離,在那裡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也有可能維持生命。但是,美國萊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說,可居住性不僅僅需要判斷一個行星與其他行星的距離是否恰到好處,危險的太空天氣可能會使這些行星過於動蕩,無法維持生命體的存在。
  • 韓發現兩顆系外行星 無生命體出現
    韓發現兩顆系外行星 無生命體出現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韓聯社7月28日報導,韓國天文研究院利用「系外行星探測系統」(KMTNet)發現了兩顆系外行星。
  • 放射性系外行星,超過宜居地帶,仍可支持區外的生命?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母星可居住帶之外的多巖石、具有放射性的系外行星,在沒有星光的幫助下,可以支持「長期存在」的水海洋。
  • 系外行星具有類似地球的傾斜軸角:有生命存在可能性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的地球為什麼會有四季?顯然這與地球的軸向傾斜有關,但這種傾斜的意義並不僅僅是帶給我們春夏秋冬的變化。對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大氣層而言,這種軸向傾斜是非常重要的穩定力量。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傾斜軸角可能在促進其他行星產生生命時發揮著重要作用。
  • 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
    一顆系外行星適不適合人類居住,需要判斷哪些條件,除了要看這顆行星自身的條件外,還要看其母恆星,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很多因素,總之條件是非常苛刻的,不過好在我們的銀河系足夠大,有足夠多的行星可供挑選,比鄰星那期我們說過,滿足基本條件的系外行星,就有百億顆之多,那這麼多的行星怎麼來篩選呢
  • 首次發現:空氣中的塵埃,對系外行星能否支持生命,有重大影響!
    科學家們通過包括一個關鍵的氣候成分,即空氣中塵埃的存在,擴大了對圍繞遙遠恆星運行的潛在宜居行星的理解。研究人員認為,空氣中有大量塵埃的行星(類似於經典科幻沙丘中描繪的世界)可能在距離母星更遠的範圍內宜居,因此增加了能夠維持生命的行星窗口。來自埃克塞特大學、氣象局和東英吉利大學(UEA)研究小組分離出了塵埃的三個主要影響。
  • 如何確定系外行星存在生命
    □小松研吾 系外行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因此,直接去往行星表面進行探測是十分困難的。那麼,姑且先假定系外行星或者它的衛星上有生命存在,再去試著尋找這些「生命存在」的證據怎麼樣? 通過大氣尋找「生命標記」 探測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是確定這顆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一種方法。
  • 潮汐鎖定星球的「中間地帶」可能孕育生命形式
    太陽系許多星球都處於潮汐鎖定狀態,其中包括:月球,其他太陽系中環繞主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也可能是潮汐鎖定。多數潮汐鎖定行星不適宜居住,一側被主恆星烘烤,另一側處於冰凍之中。天文學家對此類行星非常好奇,他們像科幻小說愛好者一樣,一直思考此類行星是否可以孕育生命。目前,複雜的計算機模型和最新數據正在揭示這些潮汐鎖定星球的大氣層,這些研究將進一步證實——可能一些星球適宜生命存活。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行星軸傾斜度是衡量行星氣候和存在生命因素
    在6億年前,伴隨著地球氣候的平緩,地球上出現了一些複雜生命形式。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極端的季節氣候將調節溫度,從而決定是否生命大量出現、勉強維持或者消亡。目前,科學家表示,外星生命不可能存活於類似天王星高傾斜軸的星球上。
  • 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或許擁有第二顆系外行星,來認識一下比鄰星c
    比鄰星b可能終究並不是比鄰星唯一的行星。2016年8月,天文學家宣布一顆大致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圍繞著紅矮星比鄰星,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運轉。比鄰星距離我們僅有4.2光年遠(為便於比照,銀河系的銀盤大約寬10萬光年。)那顆行星被稱為比鄰星b,它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內,即距離恆星剛好的距離,使液態水可以在行星地表穩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