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可能具備生命宜居條件

2021-01-1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其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新觀測一顆體積是地球兩倍多的系外行星,通常系外行星體積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可能具備適宜生命存在的條件,為地外生命探索開啟了一扇大門。

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K2-18b,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2019年秋季,兩支研究團隊在該行星富含氫氣的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隨後它成為各科學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這顆行星的大氣層範圍,以及大氣層下方的狀況仍不清楚。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小組基於該行星的質量、半徑和大氣數據,確定它很有可能在富含氫氣的大氣層下存在著液態水,研究負責人、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Nikku Madhusudhan博士稱,我們曾在一些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該行星位於宜居地帶,為了確定某顆星球是否具備生命宜居環境,需要對該星球內部和大氣狀況充分了解,尤其是液態水是否可以存在於大氣層之下。

K2-18b體積較大,更像是一顆「迷你海王星」,而不是一顆大型地球,預計「迷你海王星」大氣層有一個重要的氫膜層,周圍存在高壓含水大氣層,如果氫膜層太厚,那麼其下面含水大氣層溫度和壓力就會過高,不足以維持生命存在。讓科學家感到樂觀的是,他們基於當前該行星的大氣觀測數據,以及質量和半徑,採用詳細的數值模型和統計方法分析數據,從而確定大氣和行星內部的組成和結構,發現即使K2-18b體積較大,大氣層氫膜層的最大質量大約是該行星質量的6%,最小質量大約是該行星質量的百萬分之一,與地球大氣層氫氣比例相似。需要注意的是,該行星潛在海洋,其大氣層之下的壓力和溫度可維持液態水,與地球海洋的壓力和溫度相近。

同時,他們還發現大氣層中甲烷和氨氣等其他化學物質含量低於預期,這些指數是否影響生物進程亟待進一步分析。該項研究為尋找系外行星宜居條件和生物特徵開啟了一扇大門,通常此類系外行星體積比地球更大,天文學家基於現有天文觀測設備很容易對K2-18b行星進行觀測,未來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獲得更全面的大氣觀測數據。(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天體生物學》雜誌:科學家確定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
    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困擾現代科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宇宙中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雖然還沒有發現這種生命的直接證據,但像克卜勒這樣的系外行星搜尋任務已經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如何形成的許多想法,並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思考太陽系以外生命的方法,而不需要如此依賴猜想和推測。
  • 科學家認為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環球網)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 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宜居?科學家重新定義相關條件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可能擁有生命的目標天體數量將減少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
  • 「熱海王星」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與怪異雲層
    【PConline資訊】目前,天文學家觀測到系外行星HAT-P-26b大氣層中存在水蒸汽和奇特雲層的證據,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HAT-P-26b大氣層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氦氣,相應成分指數大於海王星和天王星,並且其質量接近於海王星,天文學家將這顆系外行星稱為「熱海王星」。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在「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安全,並不是像地球一樣的綠洲。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有非常可觀的前景:這些行星與它們的母星有一段距離,在那裡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也有可能維持生命。但是,美國萊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說,可居住性不僅僅需要判斷一個行星與其他行星的距離是否恰到好處,危險的太空天氣可能會使這些行星過於動蕩,無法維持生命體的存在。
  • 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再一次給人類帶來新希望,有可能誕生生命
    科學家將這些條件分為內部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就是地球本身所具備的完美生態系統,比如有厚厚的大氣層,有強大的磁場,表面有大量的液態水以及有各種豐富的礦物質元素等。而外部條件主要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非常適宜,也就是處在宜居帶。只有處在宜居帶的行星,表面才有可能大量液態水資源,而水是生命之源。
  • 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再一次給人類帶來新希望,有可能誕生生命
    而外部條件主要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非常適宜,也就是處在宜居帶。只有處在宜居帶的行星,表面才有可能大量液態水資源,而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地球表面沒有液態水,有可能也無法誕生早期生命,無法成為一顆生命星球。而太陽系宜居帶除了地球之外,還有金星和火星。只不過,這兩顆行星表面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金星的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構成,溫室效應特別嚴重,所以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
  • 外星生命又多了可能性?天文學家首次在宜居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
    到目前為止,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看起來似乎正處於發現我們是否在宇宙中孤立無援的邊緣。遺憾的是,對這些行星知之甚少,在大多數情況下,只知道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了解一顆行星是否可以容納生命需要更多的信息。目前,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缺失是它們大氣的存在、組成和結構。大氣中的水、氧和甲烷的跡象都是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
  • 人類已觀測到十幾顆具備「宜居」條件行星
    人類已觀測到十幾顆具備「宜居」條件行星 這種屢屢見於電影和小說的類地星球,表達了人類尋求新的棲息地和尋找宇宙生命的渴望。現實中,一些可能同時存在海洋和陸地,也更加符合生命繁衍條件的「超級地球」,也是科學家們研究探索的熱點。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與地球的成分構造和物理特徵類似,在較為穩定的軌道環境內圍繞恆星公轉。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寄希望於能夠在遙遠的太空找到人類的下一個家園,或者宇宙中的同伴。即便如此,我們也還是無法確定它們的宜居性和孕育生命的可能。那麼,系外行星到底具備哪些特徵才宜居呢?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新聞—科學網
  • 放射性系外行星,超過宜居地帶,仍可支持區外的生命?
    放射性太陽系外行星超出本體宜居區域以外的地帶由哈佛大學和佛羅裡達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馬納斯維·林根和同樣來自哈佛大學的亞伯拉罕·勒布共同執筆的全新研究揭示,行星可以支持在居住區外的生命是有可能的。通常,巖質系外行星需要位於主恆星的宜居帶內,才能形成生命開始所需的海洋。
  • 模擬系外行星的條件培養細菌或真菌,提示地球外可能存在生命
    這顆行星也恰好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內,那是液態水可以存在於行星表面的可愛空間樣本。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果沒有計算機算法對所有被拒絕的克卜勒數據進行系統的目視檢查,這顆類地系外行星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 再過一秒鐘,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新發現的世界,克卜勒 -1649c 接收了我們在地球上獲得的大約75% 的星光,它的平衡溫度大約是234開爾文(- 39攝氏度,-38華氏度) 。
  • 系外行星不宜居了,誰幹的?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HD209458 b。行星宜居性是系外行星(圍繞太陽系以外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與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的能力強弱有關。研究人員發現,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會被恆星耀斑及恆星輻射等影響——這些太空輻射由極紫外光(XUV)、光子和帶電粒子組成,它們能夠改變系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然而,當前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的評估中尚未將恆星的這些活動考慮在內。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AD)太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Dimitra Atri通過計算行星大氣的逸散率來判斷哪些恆星最可能具有宜居的系外行星。
  • 系外行星的發現
    2019年10月,科學家們利用一個計算機模型類似發現的系外行星海王星明星不受重力影響,繞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這些行星可能存在於消費光在黑洞的邊緣,大約10到30光年的黑洞,它的能量線有一個結構凍塵埃組成的尾巴。
  • 為什麼塵埃會使一些系外行星更加宜居呢?
    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氣塵埃可能會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尤其是那些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一顆行星維持生命的能力,例如溫度、水分含量、行星及其大氣的組成和來自寄主星的輻射量。上個月,英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大氣層中一種共同成分 - 塵埃,可以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這項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潮汐鎖定星球的「中間地帶」可能孕育生命形式
    然而,科學家最新研究稱,這樣的星球可能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浩瀚宇宙非常奇特,對於一些星球,會看到「太陽」永遠不會升起或者落下,如果一顆行星繞軸旋轉一次所需時間與繞主恆星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那麼站在該行星表面就會看到主恆星始終靜止不動,這樣的行星僅有一側朝向主恆星,該情況叫做「潮汐鎖定」。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神秘行星擁有3顆太陽
    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距離黑洞大約10-30光年,該行星運行時存在一個由冰凍灰塵構成的尾部結構。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