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宜居?科學家重新定義相關條件

2020-11-25 廈門網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可能擁有生命的目標天體數量將減少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研究M矮星周圍行星的宜居性,重新定義了系外行星潛在宜居的條件,減少了搜尋地外生命目標天體的數量。

      就目前所知,生命要想在某顆行星上繁衍生息,液態水的存在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行星必須處於恆星的「宜居帶」內——行星與恆星距離適當,使液態水在其表面存在,但最新研究對此進行了進一步限定。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3日報導,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將重點放在繞M矮星(紅矮星)運行的行星上,M矮星約佔宇宙中恆星的70%,是一類相對涼爽又暗淡的恆星,繞其運行的行星被認為是尋找系外生命的最佳場所。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首次將氣候建模與大氣化學和光化學相結合。

      研究表明,這些恆星的輻射量對於繞其運行的行星是否宜居至關重要。例如,他們發現,圍繞釋放出大量紫外線輻射的恆星運行的行星,其上的水可能會因為蒸發而大量喪失。

      此外,許多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實際上可能無法維持生命的存在和繁衍,因為它們的臭氧層很薄。這意味著,某些以前被認為宜居的行星可能正遭受太多紫外線輻射,因此,其表面難以維持複雜生命繁衍生息。

      研究第一作者、西北大學的霍華德·陳說:「3D光化學起重要作用,因為它提供加熱或冷卻,這會影響行星系統的熱力學,甚至可能影響行星系統的大氣組成。其他研究更大行星(如木星)的光化學模型已經表明,在調查行星氣候時,人們不能忽視化學反應。」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可能對尋找地外生命產生重大影響,有助於科學家縮小目標範圍,計劃於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些目標,揭示有關係外行星特性的複雜細節。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新聞—科學網
    • 系外行星不宜居了,誰幹的?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HD209458 b。行星宜居性是系外行星(圍繞太陽系以外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與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的能力強弱有關。研究人員發現,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會被恆星耀斑及恆星輻射等影響——這些太空輻射由極紫外光(XUV)、光子和帶電粒子組成,它們能夠改變系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然而,當前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的評估中尚未將恆星的這些活動考慮在內。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AD)太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Dimitra Atri通過計算行星大氣的逸散率來判斷哪些恆星最可能具有宜居的系外行星。
    • 系外行星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可能具備生命宜居條件
      來源:新浪科技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其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新觀測一顆體積是地球兩倍多的系外行星,通常系外行星體積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可能具備適宜生命存在的條件,為地外生命探索開啟了一扇大門。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K2-18b,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
    • 《天體生物學》雜誌:科學家確定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
      《天體生物學》雜誌:科學家確定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
    • 宜居帶不宜居的怪誕——系外行星處於其中,實則危機重重
      在所謂的「宜居帶」的地外行星可能並不安全,他們看似像是地球一樣的綠洲卻有可能崩潰。宜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令人振奮的前景:這些行星處在一個與他們的恆星的距離適當的位置,這個距離可以使得他們保持水分,因此就可能存在生命。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將系外行星的數據和一個基於太陽的磁場模型結合起來,用其來梳理出這些系外行星中一些可能在其母星的磁場作用下運行的情況。萊斯大學的研究生和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艾莉森·法裡什在一份聲明中說到:這項研究能夠填補科學家已掌握的關於系外行星的空白。
    • 科學家認為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環球網)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 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
    • 美德科學家提出新定義,並發現24顆系外行星,但只有一顆適合居住
      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除了因為它內部獨特的自然環境之外,與外部的太空環境也密切相關。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這條宜居帶距離太陽既不遙遠,也不近,因此得到太陽能量恰到好處。但並非所有位於宜居帶的行星都是宜居星球,比如金星。金星當時是個特例,但是科學家們認為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可能不是特例。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科學家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決定將系外行星包括在內
      之後,隨著幾十年的天文學發展,科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冰體星球,其中包括塞德娜(它幾乎和冥王星一樣大)和厄裡斯(它比冥王星更大)。到2006年,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冥王星不僅不是唯一的冰體星球,而且只是一個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類冥王星天體類別中的一個。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在地球上,我們專注於向外看,我們在宇宙中搜尋太陽系以外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但如果我們改變這個想法呢?--有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本周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篇新論文的前提。
    • 海洋環流可能是發現宜居系外行星的關鍵!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系外行星。像苔絲這樣的太空探測器很可能會發現成千上萬的這樣的行星。但大多數系外行星都是氣態巨行星、熔融的地獄洞或冰凍的廢物。我們怎麼能在大海撈針的可居住世界裡找到那些針呢?換句話說,我們如何縮小搜索範圍?首先,我們需要找到水。
    • 4120顆系外行星,55顆可能宜居,「第二地球」會是哪個?
      目前,已被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了4120顆,它們分別屬於3000餘個恆星系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頒給了兩位天文學家,以表彰他們當年發現了首顆環繞主序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大部分都是熱木星,即非常靠近主恆星的氣態巨行星,其表面溫度非常高。
    • 國外科學家提出新定義,只有一顆行星符合
      然而前段時間國外研究指出,銀河系內或許遍布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地球不再那麼獨特了。為此國外許多研究人員都開始研究系外宜居行星,那麼他們有什麼發現呢?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科學家對宜居行星提出了最新的定義,並且在新框架下發現了24顆系外行星。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甚至無需用系外行星來舉例,太陽系內就讓這個夢破滅了!因為八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是肯定處於宜居帶內的,金星也許有些爭議,不過一般認為金星處於宜居帶的熱邊緣,假如地球處在和金星同樣的位置,理論上來看應該也能保持液態水的條件!
    • 美德科學家提出新定義,滿足條件的只有一顆
      而太陽系只是銀河系內一個普通的星系,既然太陽系存在宜居帶,那麼其他恆星系也可能存在宜居帶,於是科學家們對其他星系進行長期的探索。該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通過提出宜居行星的定義,在太陽系外找到了24顆符合條件的星球,其中有一顆行星完全符合定義,它的自然環境可能比地球環境還要好。那麼研究人員提出的定義條件是什麼?這些星球真的比地球更適合生存嗎?
    • 為什麼塵埃會使一些系外行星更加宜居呢?
      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氣塵埃可能會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尤其是那些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上個月,英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大氣層中一種共同成分 - 塵埃,可以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這項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這是一項重大發現,因為它表明那些大氣中含有大量塵埃、離自己的恆星更遠的行星,也可能具有宜居條件。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但是,這樣的宜居性仍然不能滿足科學家的野心,於是他們提出了超宜居性。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一般來說,我們把氫燃料燃燒完的時間視為恆星的壽命。
    • 放射性系外行星,超過宜居地帶,仍可支持區外的生命?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母星可居住帶之外的多巖石、具有放射性的系外行星,在沒有星光的幫助下,可以支持「長期存在」的水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