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HD209458 b。
行星宜居性是系外行星(圍繞太陽系以外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與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的能力強弱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會被恆星耀斑及恆星輻射等影響——這些太空輻射由極紫外光(XUV)、光子和帶電粒子組成,它們能夠改變系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然而,當前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的評估中尚未將恆星的這些活動考慮在內。
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AD)太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Dimitra Atri通過計算行星大氣的逸散率來判斷哪些恆星最可能具有宜居的系外行星。相關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通訊》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高頻率低能量的恆星耀斑對系外行星的影響要比低頻率高能量的恆星耀斑更大。此外,他們還確定了不同類型的恆星是如何通過恆星耀斑輻射出極紫外光,並對附近行星造成影響的。
能維持大氣層是宜居星球最為重要的條件之一,行星大氣逸散到太空中會導致行星的宜居性降低。這項研究強調了對行星大氣逸散情況構建數學模型的重要性。不僅如此,目前人們對恆星活動影響的認識還不夠充分,而該研究對系外行星宜居性評價提出了新見解,從而填補了這一認知空白。
Atri說:「由於系外行星離它們的主恆星很近,因此了解與這些恆星相關的太空天氣事件對其行星宜居性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下一步計劃收集更多數據,以便分析不同類型恆星產生的耀斑,這樣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恆星活動對行星的長期影響,還可以確定更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
原創編譯:攀汗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1/nyu-nsf1028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