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帶不宜居的怪誕——系外行星處於其中,實則危機重重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所謂的「宜居帶」的地外行星可能並不安全,他們看似像是地球一樣的綠洲卻有可能崩潰。

宜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令人振奮的前景:這些行星處在一個與他們的恆星的距離適當的位置,這個距離可以使得他們保持水分,因此就可能存在生命。但是比起是否處在與恆星的距離合適的位置還有更多的因素影響地外行星的宜居性。萊斯(Rice)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說:危險地太空環境會導致行星過於混亂而無法維持生命。

在一篇在天體物理日記中發表的文章中研究者通過應用地外行星的數據和基於太陽系磁場模型梳理出了其中一些地外行星是如何在其主恆星的磁力作用下生存的。

萊斯大學的研究生和他的導師Alison Farrish在陳述中說過調查可以彌補科學家們已知的地外行星的數據的空缺。

「基於現有的技術來決定一個地外行星是否具有一個可以用來保護自身的磁場是不可能的,所以只篇文章聚焦於我們已知的巖流圈磁場。」Farrish說道。「行星和地外行星磁場的相互反應是一種星系間的擴張。」

這個團隊關注兩類主要的特徵:恆星的恆星洛必思(Rossby)數——決定恆星活躍情況——還有它們的艾爾分(Alfven)表面——決定再多長距離上一個地外行星會被其恆星的磁場的影響。

儘管對於地球來說它們可能看起來非常誘人,但是這些恆星是具有活力的且帶有可以延伸到任何一個方向的像毛毛球上的線一樣的磁場的等離子體球。這些磁場可以對地外行星造成危害,作者這樣寫道。

因為地外行星可以保持水分,並不代表它可以維持生命,研究者說道。

如果一個恆星過於有活力而且行星與其磁場的距離過於近——無論是否處於「宜居帶」——恆星都會有強大的力量導致這個地外行星的磁層可能被摧毀。一個行星的磁層是保護它避免受到宇宙輻射的工具——就像我們地球具有的磁場一樣。所以如果沒有了磁場,行星就會受到來自宇宙的大量輻射。

這對於居住在這些行星上的有機生物來說就是一個壞消息,Farrish的共同作者也是萊斯大學的教授,大衛,亞力克山大(David Alexander)這樣說道。

依賴於它是否處於廣大的恆星磁場中,可以估測的是一些居住帶中的行星可以會在短則10億年內丟失它的大氣。亞力克山大說道。「在宇宙的觀念裡這確實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這顆行星可以會有合適居住的溫度和大氣壓,並且一些簡單的生命形式也可以存在,但是這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大氣可能會被剝奪,表面的輻射可能會十分的強烈。」

這個團隊還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喜歡地外行星系統,包括羅斯128,毗鄰星和特拉比斯特1都很有可能調入這個危險地磁場區域。意味著儘管這些地外行星在定義上來說可能是「宜居的」,但是他們可能並不是一個儘快去度假的好選擇。

儘管這些新發現會打擊我們去宇宙旅行的夢,亞歷山大說道它們實際上是該領域向前邁進了一小步,縮小了究竟什麼是一個行星合適居住的條件,以及天體物理學家在未來應該尋找什麼樣的特徵。

「我們的模型使我麼能夠確定恆星活動的一些關鍵特徵,這些特徵與一個恆星周期中通量的出現和傳輸有關。」亞歷山大說道,「這使得我們可以將其與觀察直接比較,而且目前除了太陽以外,其他恆星的觀測結果非常少,這也是一種通過與恆星場的相互作用來潛在地描述地外行星一些關鍵物理屬性的方法。」

摘要:我們使用了通量輸運模型,結合觀測到的恆星活動關係,以羅斯比數定義的恆星活動範圍的周期,來表徵恆星星際磁場。這一框架使得我們能夠研究系外行星系統的星際環境,並且獲得可供比較系外行星觀測的參考資料。我們研究了恆星與外行星相互作用的幾個定量指標,恆星開放磁通量和恆星總磁通量的比值、恆星艾爾分表面的位置、行星間磁場極性翻轉的強度,所有的這些都影響這行星的磁性環境。

考慮在羅斯比數範圍內(0.1-5樂尚)的模擬,我們發現(1)位於星際空間的開放磁通的分數隨著羅斯比數一同增大,對於低活性的恆星來說,最多40%左右的恆星最小值,但是對於非常活躍的恆星的開放通量是1-5%(0.1—0.25羅生)。(2)阿爾文表面的平均半徑RA,對於太陽和活動更強烈的恆星來說在0.7到1.3之間變化。(3)在活動性高時,隨著更強的逆反作用,星圈洋流片變得更加複雜,可能導致行星磁層更為頻繁的重新連接事件(例如,磁暴)。這裡提出的模擬是為了確定一個範圍內的星圈磁環境,我們可以在這個範圍內描述影響任何系外行星的條件。我們將這些結果與幾個一直的系外行星聯繫起來,並討論他們如何受到星圈磁場拓撲結構變化的影響。

作者: Sarah Wells

FY: Kiklkiki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系外行星不宜居了,誰幹的?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HD209458 b。行星宜居性是系外行星(圍繞太陽系以外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與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的能力強弱有關。研究人員發現,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會被恆星耀斑及恆星輻射等影響——這些太空輻射由極紫外光(XUV)、光子和帶電粒子組成,它們能夠改變系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然而,當前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的評估中尚未將恆星的這些活動考慮在內。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AD)太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Dimitra Atri通過計算行星大氣的逸散率來判斷哪些恆星最可能具有宜居的系外行星。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甚至無需用系外行星來舉例,太陽系內就讓這個夢破滅了!因為八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是肯定處於宜居帶內的,金星也許有些爭議,不過一般認為金星處於宜居帶的熱邊緣,假如地球處在和金星同樣的位置,理論上來看應該也能保持液態水的條件!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宜居?科學家重新定義相關條件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可能擁有生命的目標天體數量將減少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將系外行星的數據和一個基於太陽的磁場模型結合起來,用其來梳理出這些系外行星中一些可能在其母星的磁場作用下運行的情況。萊斯大學的研究生和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艾莉森·法裡什在一份聲明中說到:這項研究能夠填補科學家已掌握的關於系外行星的空白。
  •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新聞—科學網
  • 為什麼塵埃會使一些系外行星更加宜居呢?
    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氣塵埃可能會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尤其是那些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上個月,英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大氣層中一種共同成分 - 塵埃,可以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這項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這是一項重大發現,因為它表明那些大氣中含有大量塵埃、離自己的恆星更遠的行星,也可能具有宜居條件。
  • 美媒:TESS發現首顆宜居系外行星
    參考消息網1月9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說,負責系外行星勘察任務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了一顆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似,它在距離地球大約100光年的地方圍繞一顆恆星運轉。這是TESS發現的首顆宜居系外行星。
  • 放射性系外行星,超過宜居地帶,仍可支持區外的生命?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母星可居住帶之外的多巖石、具有放射性的系外行星,在沒有星光的幫助下,可以支持「長期存在」的水海洋。
  • 4120顆系外行星,55顆可能宜居,「第二地球」會是哪個?
    目前,已被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了4120顆,它們分別屬於3000餘個恆星系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頒給了兩位天文學家,以表彰他們當年發現了首顆環繞主序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大部分都是熱木星,即非常靠近主恆星的氣態巨行星,其表面溫度非常高。
  • 對於宜居系外行星,我們的認識有多少?
    TOI 700 d是美國宇航局(NASA)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發現的首個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在搜尋系外行星時,科學家驚喜地發現一顆類似於地球的行星。TOI 700 d是類地球行星中最新的一名成員。
  • 系外行星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汽,可能具備生命宜居條件
    來源:新浪科技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其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新觀測一顆體積是地球兩倍多的系外行星,通常系外行星體積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可能具備適宜生命存在的條件,為地外生命探索開啟了一扇大門。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K2-18b,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半徑是地球的2.6倍,質量是地球的8.6倍,位於主恆星宜居地帶,表面溫度可維持液態水存在。
  • 《天體生物學》雜誌:科學家確定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
    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困擾現代科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宇宙中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雖然還沒有發現這種生命的直接證據,但像克卜勒這樣的系外行星搜尋任務已經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如何形成的許多想法,並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思考太陽系以外生命的方法,而不需要如此依賴猜想和推測。
  • 處於「宜居帶」上行星或存在已滅絕的外星生物
    理論上講,白矮星和褐矮星的周圍都具備形成「宜居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宇宙極端環境中發現有系外行星的存在,最新研究認為,這些處於「宜居帶」上的行星在過去或也曾出現過生命跡象,不過即使真的如此,如今也早已滅絕。
  • 盤點系外行星中五大宜居星球 —新聞—科學網
    據美國太空網一則文章報導,波多黎各大學阿雷西博行星宜居實驗室(PHL)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列出了五個最有可能成為地球之外人類宜居地的行星。其中,自發現以來始終備受爭議的格利澤581g行星,在天文學家的堅持下,仍位列榜單之首。
  • 天文學家首次在宜居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
    到目前為止,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看起來似乎正處於發現我們是否在宇宙中孤立無援的邊緣。遺憾的是,對這些行星知之甚少,在大多數情況下,只知道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了解一顆行星是否可以容納生命需要更多的信息。目前,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缺失是它們大氣的存在、組成和結構。大氣中的水、氧和甲烷的跡象都是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
  • 科學家認為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環球網)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 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
  • 【遊俠導讀】目前,科學家最新編制出首個「宜居星球索引」,其中...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過去幾年裡,美國宇航局克卜勒探測器研究小組以驚人的速度發現了大量的系外行星,目前科學家最新系統地編制出首個「宜居星球索引」,包含47顆行星和衛星,其中衛星的數量過半。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但是,這樣的宜居性仍然不能滿足科學家的野心,於是他們提出了超宜居性。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一般來說,我們把氫燃料燃燒完的時間視為恆星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