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決定將系外行星包括在內

2020-11-25 騰訊網

從我們有記憶開始,課本就告訴我們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關於冥王星有一個存疑點—它與前八顆行星都不類似。在冥王星前面先是四個內部是巖石的星體,然後是四個非常巨大的氣態星體,這兩者之間是小行星帶,而位於最後的冥王星是一個寒冷、孤獨的冰世界。

圖源:美國宇航局/卡爾文·j·漢密爾頓(1999)

在20世紀90年代之發現前,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一直是它包括九大行星,直到科學家開始發現一個理論上充滿冰體的圓盤——柯伊伯帶。之後,隨著幾十年的天文學發展,科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冰體星球,其中包括塞德娜(它幾乎和冥王星一樣大)和厄裡斯(它比冥王星更大)。到2006年,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冥王星不僅不是唯一的冰體星球,而且只是一個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類冥王星天體類別中的一個。

圖源:用戶「詞典」的維基共享。

2006年,「官方」天文定義管理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首次決定定義什麼是行星。這個定義具有必要意義,在此之前科學家簡單認為行星就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大而圓的物體,不包括小行星或衛星。但隨著一系列新發現——包括潛在的奧爾特雲天體——提醒科學家必須做出新的定義。這是重新定義的三個標準:

它是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的(而不是其他任何星球),

它具有足夠的質量使其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呈鈴靜力平衡形狀(快速旋轉時為圓形或扁圓形/長形)。

它的軌道只有它(在它的軌道上/附近沒有其他同樣大的天體)。

對於太陽系中前八顆行星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分類標準,因為四顆內部世界和四顆氣態巨行星顯然擁有其他星體沒有的屬性。

圖源:維基共享用戶WP。

但它漏掉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現的太陽系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它們在圍繞其他恆星的軌道上運行,所以它們本身就是行星。但是根據IAU給出的第一個定義,它們不是行星。即使我們寬泛地把第一個標準中的「太陽」改成了「星星」,其他標準也有很大的爭議。

圖源:ESO

系外行星探測是十分困難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主要探測方法是利用恆星的擺動(重力從行星擾亂恆星的運動)和行星的飛行(恆星的行星從恆星前面經過,阻塞的一小部分光),但這距離直接成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不用說以足夠的解析度成像以確定它們的形狀了。

圖源:馬特/動物世界,

此外,我們幾乎無法清晰確定具體的一個行星軌道。除非在恆星周圍有大量的塵埃或碎片,否則即使是我們最好的探測方法也很難發現行星帶的存在。

圖源:美國航天局/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

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讓-呂克·瑪戈特提出了一種新的行星測試,這種測試可以在任何恆星周圍的任何行星上進行,只需要三個容易測量的參數:

行星的質量,

它圍繞母星的軌道距離/周期,

它的壽命。

利用這三個參數,可以以超過99%的準確率確定一個星體是否滿IAU的三個標準。

圖源:瑪戈特(2015)

對於太陽系,界定「行星」和「非行星」非常簡單清晰,火星是最接近非行星的星球(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否定證據),而穀神星、冥王星和厄裡斯(Eris)則需要比現在大幾千倍的太陽系,才能擁有符合標準的軌道。由此得出的一個更有趣的事實是:如果我們只有月球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那麼它(幾乎)不會是一顆獨立的行星。

當把這個測試方法應用到克卜勒行星和非克卜勒行星候選的系外行星數據時,我們發現(到目前為止)每一個都符合這些標準。

圖源:瑪戈特(2015)

這不足為奇!目前的探測技術偏向於最接近母星的最大、質量最大的行星:這是滿足這三個IAU標準的最簡單的例子。但這仍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可預見的未來,行星的定義應該可以應用於幾乎所有發現的系統。就像瑪格特說的那樣,不應該需要一個傳送裝置來判斷一個新發現的物體是否是行星。

多虧了這個方法,我們不僅不需要,而且很可能也不用IAU標準了。

作者:

F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宜居?科學家重新定義相關條件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可能擁有生命的目標天體數量將減少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
  •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新聞—科學網
  • 主流天文學界對行星的定義是什麼?
    科學家以批判的角度相互評估工作的過程叫做同行評議(peer review)。我們對宇宙和宇宙中生存環境的認識也隨著時間不斷改變。新的信息讓我們重新思考並重新評估我們分類天體的方式,從而更好地去理解它們。質疑既有的理論、觀察天體分類的破綻都可以萌生出新的觀點和想法。進化的定義給行星的定義反映了我們對太陽系的起源、構造和演化的理解,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十大恐怖系外行星:殭屍行星「死而復生」
    但這並非如此簡單,這些恐怖的飛行動物在夜間出動,在這個漆黑的行星夜晚充滿著尖叫,奔跑和殺戮。這部科幻電影證實了漆黑的未知行星將是非常恐怖的。目前,科學家發現一顆叫做TrES-2b的系外行星,它被稱為迄今觀測到的最黑暗行星,其表面一片漆黑,幾乎不反射任何光線,甚至比煤炭還要黑。這顆行星的表面被恆星烘烤著,溫度可達到980攝氏度。
  • 可居住的系外行星?決定行星宜居性的九大特徵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網友:什麼屬性可能使系外行星能夠支持生命?內部「可居住區」的定義是在失控的溫室效應發生和任何地表水變成蒸汽之前,行星可以居住的最小恆星-行星距離(稱為半長軸)。可居住區的外緣是最大的半長軸,超過這一長軸,即使是強烈的溫室效應(濃密的CO22大氣)也無法維持足夠高的地表溫度使水保持液態。液態水是一種最理想的介質,在這裡,化學物質可以有效地進行遷移,使複雜的有機體得以發育。
  • 行星的上限設定為木星質量的4至10倍,行星將被新定義?
    最大行星的新定義?現在,科學家們知道大行星停在哪裡,小棕矮星開始在哪裡-這一發現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現在,科學家們知道大行星停在哪裡,小棕矮星開始在哪裡-這一發現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很少有天文學術語比「行星」一詞更具分裂性。儘管冥王星在2006年的降職長期以來一直是持續不斷的科學辯論的焦點,但還有其他更大的世界處於危險之中。確實,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想,在不再被視為行星之前,行星有多大。在最近將行星的上限設定為木星質量的4至10倍。更大的物體根本不是行星,而是褐矮星,所謂的「失敗之星」。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神秘行星擁有3顆太陽
    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發現。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宜居帶不宜居的怪誕——系外行星處於其中,實則危機重重
    萊斯大學的研究生和他的導師Alison Farrish在陳述中說過調查可以彌補科學家們已知的地外行星的數據的空缺。「基於現有的技術來決定一個地外行星是否具有一個可以用來保護自身的磁場是不可能的,所以只篇文章聚焦於我們已知的巖流圈磁場。」Farrish說道。「行星和地外行星磁場的相互反應是一種星系間的擴張。」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將系外行星的數據和一個基於太陽的磁場模型結合起來,用其來梳理出這些系外行星中一些可能在其母星的磁場作用下運行的情況。萊斯大學的研究生和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艾莉森·法裡什在一份聲明中說到:這項研究能夠填補科學家已掌握的關於系外行星的空白。
  • 【科普】九大最奇特系外行星
    這些系外行星的發現對於天文學家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列舉的最奇特的9顆系外行星,其中包括:最熾熱的系外行星、質量最大和最小的系外行星等。    據悉,這支由歐洲天文學家組成的行星搜尋小組通過智利北部甚大望遠鏡的精準光譜儀探測到32顆新系外行星,此次他們探測到的新系外行星數量接近迄今已發現系外行星總數的10%。
  • 十大怪異系外行星,從冥府行星到鑽石構成的「地獄地球」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藉助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很多系外行星得以發現並命名,包括第一顆得到證實的系外多巖行星克卜勒銀河系存在1萬億顆行星,當前發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了5000多顆潛在的系外行星,其中包括克卜勒-10b。克卜勒-10b是在太陽系外發現的第一顆得到證實的類地行星之一。
  • 包括「超級地球」在內的兩顆行星在120光年外被發現
    科學家發現了兩顆圍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其中包括一顆距地球僅120光年的「超級地球」。這項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的研究指出,系外行星TOI-1266b和TOI-1266c只需11天和19天就可以繞其恆星運行。研究人員指出,紅星比太陽小得多,溫度也較低,可以讓液態水存在於它們的軌道行星上。
  •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系外行星
    目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夏威夷W.M.凱克天文臺對恆星OGLE-2005-BLG-169進行了觀測,發現其周圍存在一顆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微引力透鏡技術的又一個發現案例。這一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時空,即在恆星周圍更大的軌道半徑上發現行星。
  • 國外科學家提出新定義,只有一顆行星符合
    然而前段時間國外研究指出,銀河系內或許遍布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地球不再那麼獨特了。為此國外許多研究人員都開始研究系外宜居行星,那麼他們有什麼發現呢?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科學家對宜居行星提出了最新的定義,並且在新框架下發現了24顆系外行星。
  • 科學家如何知道系外行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經常瀏覽天文學新聞的小夥伴,或許會聽到科學家一次次發現系外行星的報導,這是如此令人著迷,因為這些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發現系外生命又近了一步。當然在報導中,最讓人關心的是該行星的具體信息,比如大小,運行周期,環境,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其組成成分,因為這決定了在該行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適宜條件。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克卜勒-186f(Kepler-186f),這一發現證實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之中。儘管此前便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中發現了系外行星,但它們的大小都至少要比地球大出40%以上,並且要想了解它們的組成物質也將充滿挑戰。
  • 系外行星的發現
    1,據外國媒體報導,系外行星碰撞: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300光年的行星系統BD + 20 307年,發現在許多溫暖的塵雲,他們開始感到興奮,因為最近的塵雲可能更多證據行星碰撞,這種觀察是首次提出在10年前,2019年4月再次確認。對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更深入地分析碰撞過程是如何影響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的。行星系統與地球非常相似,因為人們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一次巨大的撞擊後形成的。
  • 《天體生物學》雜誌:科學家確定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
    uux.cn報導)據cnBeta: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雖然還沒有發現這種生命的直接證據,但像克卜勒這樣的系外行星搜尋任務已經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如何形成的許多想法,並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思考太陽系以外生命的方法,而不需要如此依賴猜想和推測。在迄今發現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有一些被認為是適合居住的,儘管這是個有點誤導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