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天文學界對行星的定義是什麼?

2021-01-15 天文在線

曾經被稱為行星的冥王星,由新視野號探測器拍攝。圖:NASA

行星是什麼?

回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並不簡單。人人都知道地球、火星和木星都是行星。冥王星和穀神星曾經也在行星之列,而後不斷進行的新探索引發了科學界對於如何更好地描述它們的討論——這個有力的討論延續至今。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採納了關於行星的最新定義。IAU表示一個行星必須滿足如下三種條件:

1.行星必須繞恆星運行(我們宇宙中的鄰居,太陽)。

2.行星必須足夠大,有足夠的重力將其拉入球面。

3.行星必須足夠大,得以讓其重力清除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其他相似大小的天體。

隨著我們對宇宙認識的不斷深入,所有的討論和爭論會繼續下去。

木星、地球、水星,圖:NASA

科學的進步

科學是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進行探索和打破以既有認知為基礎的觀點而相結合的一種動態過程。科學觀點通過論證形成,並用於檢驗觀察結果。科學家以批判的角度相互評估工作的過程叫做同行評議(peer review)。

我們對宇宙和宇宙中生存環境的認識也隨著時間不斷改變。新的信息讓我們重新思考並重新評估我們分類天體的方式,從而更好地去理解它們。質疑既有的理論、觀察天體分類的破綻都可以萌生出新的觀點和想法。

進化的定義

給行星的定義反映了我們對太陽系的起源、構造和演化的理解,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歷史上,符合行星標準的天體發生過改變。古希臘人將月亮、太陽連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劃入行星之列,他們沒有把地球看作行星,反而看作其他天體繞其運行的中心天體。人們已知的首個將太陽位於宇宙中心,地球繞其運行的模型,是在公元前3世紀,薩摩斯的阿利斯塔克提出的,但他的這一觀點沒有讓人們廣泛接受。直到16世紀,尼古拉·哥白尼改進了這個觀點。

17世紀以前,天文學家(在發明瞭望遠鏡的幫助下)發現太陽是包括地球在內的各大行星圍繞其運行的天體,還發現月球並不是行星,而是地球的衛星(月亮)。1781年,天王星也納入行星之列。1846年,人們發現了海王星。

1801年,人們發現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穀神星,並將其歸為行星。但隨著同區域更多的天體被發現,穀神星是同類型天體中,首個最終確定為(星狀)小行星或微型行星的天體。

1930年人們發現了冥王星,並將其定為第九行星。但是冥王星比水星體積小很多,甚至比一些行星的衛星還要小。冥王星不像類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不像氣體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冥衛一(Charon)是冥王星的巨型衛星,差不多是冥王星體積的一半並與其共用同一軌道。即使上世紀80年代人們把冥王星看作行星,到了90年代隨著新的探索出現,該種觀點發生了改變。

隨著天文望遠鏡技術的提高,人們可以觀察更精確,更好地探測到極小極遠的天體。20世紀90年代初,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冰質行星,圍繞著太陽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運行——在冥王星的領域內。隨著對柯伊伯帶及其數以千計的冰凍天體(柯伊伯帶天體,簡稱KBO,又名海王星外天體)探索的深入,把冥王星看作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而不是行星,顯然更具說服力。

火星、金星、土星,圖:NASA

對行星定義的爭論

2005年,某天文學研究團隊宣稱他們找到了第十個行星——大小與冥王星相近。人們開始好奇行星身份究竟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行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答案,顯然,對此還有許多爭議。

世界各國天文學家的學術組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決定嘗試對最新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之後命名為鬩神星)進行分類。2006年,IAU做出了有關行星定義的決定並創建了一個新的分類——矮行星。鬩神星、穀神星、冥王星和其他兩個新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妊神星和鳥神星由IAU確定為矮行星。或許在太陽系中還能找到其他一百個矮行星,在柯伊伯帶附近還能找到數百個。

 

行星的新定義

以下是國際天文聯合會的b5號決議:太陽系中行星的定義:

現代的觀測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的認識,很重要的是,我們對物體的定義反映了我們目前的認知水平。這一點也特別適用於我們對行星的定義。「行星」這個詞原本只用來描述在天空中「漫遊」的移動發光體。最新的探究讓我們可以使用前沿的科學信息創造新的定義。

因此,國際天文聯合會決定,太陽系中的行星以及除衛星以外的其他星體可以有如下三個主要定義:

1.行星是(a)圍繞太陽軌道運行,(b)有足夠的重力克服剛體的力,得以承擔流體靜力平衡(近乎圓形),且能夠(c)清除其軌道周圍區域的天體。

2.矮行星是(a)圍繞太陽運行,(b)有足夠的重力克服剛體的力,得以承擔流體靜力平衡(近乎圓形),(c)無法清除其運行軌道附近的區域,且(d)不是衛星。

3.所有除衛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行的其他天體,可以集中看作「太陽系小天體」。

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原行星冥王星,圖:NASA

爭議——探究——持續進行

天文學家與行星科學家對這些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一是因為這樣的分類體系會限制行星的數量:二是由於該體系尚不完整,術語具有不準確性。一些天文學家強調了位置(環境)的重要性,特別是要理解太陽系的構成和演化。

某種觀點是把行星簡單地定義為太空中的自然物,具備足夠的重力使其近乎球形。但某些科學家反對該觀點,認為這樣簡單的定義沒有考慮到把一個物體看作圓形需要哪種程度的可測量球體。事實上,精確地判斷某些遙遠天體的形狀通常是很困難的。其他科學家認為,行星的位置和構成才是重要的,討論動力學的意義不大;這意味著,無論天體是否會清除其運行軌道周邊的物質,對行星定義的火熱爭議會持續下去。

隨著我們認知的深入和拓展,宇宙日益展現出她的複雜和迷人。研究人員已發現數以百計的,處於我們太陽系以外的太陽系外行星或外星行星;或許單是銀河系就還有數以億計的系外行星,或許某些還適宜人類居住(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我們對行星的定義是否可以適用於這些新發現的天體仍有待觀察。

美麗的土星,圖:NASA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翻譯:王凱琳

校對:國學上官清晨

排版:零度星系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天文在線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1.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長按二維碼掃描並關注我們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相關焦點

  • 新聞特寫行星定義:爭議中表決
    隨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行星定義決議草案最終版本的出臺和投票時間的迫近,天文學家關於如何定義行星的爭議似乎愈加激烈。  一位名叫傑姆斯·卡斯韋爾的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如果根據決議草案的最終版本,將太陽系的天體分為「經典行星」、「矮行星」以及「太陽系小天體」,那麼該版本最嚴重的一個缺陷就是對「行星」本身的定義隻字未提。
  • 美天文學家:新的行星定義是一個重大進步
    在新的行星定義出臺之後,教科書勢必改寫,不過卻不是按照布朗當初的宣言。  對於這個新定義布朗24日說,儘管他個人喪失了「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發現者」的榮譽,略有失望,但他還是支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決議,因為這個新的行星定義「在科學上是正確的」,而且是天文學界對太陽系認識的「一個重大進步
  • 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冥王星是行星,還是矮行星?總之,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冥王星是不是行星是公眾間一直在熱議的話題。然而,大多數專業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對行星和小行星的界限劃分有一定的主觀性。冥王星早就被發現在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之前(在相同區域內環繞太陽軌道運行的大型矮行星),而那個時候「行星」是唯一可以給冥王星這樣星體的稱呼,所以人們所以人們認為降級冥王星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應該維持原狀。這個論點存在的弱點是如果一個重要的觀測結果被證實是錯誤時,降級是十分必要的(即天體實際上比我們想像的要小)。
  • 冥王星出局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
    通訊員 馬偉宏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金陵晚報報導在天文學界堅持了70多年的九大行星概念昨日被顛覆了,天文學家說,應該記住2006年8月24日這一天,冥王星從傳統的九大行星的家族中退了下來,被降格以待。24日北京時間晚間10時,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大會將就有關行星新定義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
  • 徵集令:提出您對行星定義關心的問題 專家解答
    太陽系行星示意圖  徵集:提出您對行星定義關心的問題及意見 SOHU邀請專家為您解答  新聞事件:行星定義今晚投票表決 冥王星行星地位將不保    會議結果:天文學大會議通過行星新定義 冥王星降級  事件時間:本次投票將於當地時間14點(北京時間23點),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布拉格大會將舉行投票,就行星的定義及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問題進行表決,其他一些方案也將同時投票表決。
  • 為何冥王星會被從太陽系的九大行星裡除名?
    ,預測海王星軌道外側,應該還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當時的天文學界將這顆潛在的第九大行星稱為X行星。1930年2月18日,美國天文學家湯博根據以往的巡天照片,確認自己發現一顆新天體,其所在天文臺對該天體實施跟蹤後,確定這個新天體就是天文學界一直在尋找的X行星,該行星後來命名為冥王星。
  • 分析冥王星被除名的這段經歷,為什麼最終被定義為了矮行星?
    除了他那個非常詭異的公轉軌道和其他的這個規規矩矩的行星兄弟不同之外,爭議最多的就是它的個頭。最初的時候,其實它的發現者估計它的質量要比地球還要大一些,藉此一定能把它定義成是大行星了。但是由於冥王星它實在是太暗太小了,發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沒辦法確切的算出它的大小是多少。
  •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家族(組圖)
    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昨天終於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從此,太陽系中再沒有「九大行星」,遊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 為什麼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身份?行星定義是怎樣的?矮行星又是什麼
    你也許聽說了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Tombaugh)於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於是在1930年到2006年間,冥王星輕輕鬆鬆成為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這一切的轉變發生在2006年。
  • 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大行星 連線北京天文館館長
    80%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後草案  與會代表、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通過電話介紹,超過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後草案,就行星和太陽系中的其它天體定義達成共識。  最終決議把行星和太陽系中的其它天體定義為三類,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後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體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產生疑問。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
  • 「九大行星說」將改寫?(圖)
    下周,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2000多名天文學家,將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以投票方式對它們的去留進行表決,從而決定太陽系行星的族譜。  對於即將出爐的投票結果,上海天文學家態度坦然。他們表示,無論冥王星與「齊娜」誰去誰留,人類對於大行星的認識必將刷新。正如「齊娜」的發現者美國天文學教授邁克·布朗所說:「『行星』這個詞既有科學定義,也有文化內涵,我們都要兼顧。」
  • 行星新定義,冥王星的迷弟迷妹看過來
    卡比·魯尼恩(Kirby Runyon)希望澄清一件事:冥王星是一顆行星,儘管這與權威科學組織所的說法相悖。他認為,眾所周知的木星衛星——木衛二歐羅巴,是一顆行星,月球也應該是行星,除此之外,太陽系中還有超過100顆天體同樣是行星,而這些天體在主流「行星」定義中未獲得相應地位。
  • 天體分類方式再次出現問題,太陽曾經竟然是歸屬行星類別?
    冥王星,太陽系內距離地球最遠的矮行星,它曾經也屬於行星之列。在原來的天文界內,存在著九大行星,即現在的八大行星加上冥王星構成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但是就在天體物理學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冥王星的軌道運動越來越奇怪,並且與八大行星的運行方式有許多不同之處,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冥王星被天文學界踢出了行星行列,被列為矮行星。
  • 科普:解讀新的行星定義
    正於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就新的行星定義決議草案進行討論和表決。根據這一決議草案提出的定義,目前太陽系有12顆行星,將來這個「陣容」還可能擴大。  美國天文學會發言人史蒂芬·馬蘭博士向新華社記者提供的材料介紹說,新的行星定義包括兩點: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裡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 科學家對行星定義再次爭辯
    但是後來,科學家對行星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冥王星也因此被踢出了九大行星,太陽系從此就只有八大行星。    自從2006年的第二十六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從新定義、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以來,有一些天文學家一直在反擊。
  • 新行星定義擴大太陽系
    行星的原始定義是流浪者,來自希臘人,他們看著這些明亮的燈光徘徊在固定恆星的穹蒼中。觀察者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看到了這些旅行者中的九個,最後一個是1930年的冥王星。但是最近發現的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物體,比冥王星還大,形狀相似的圓形,對9的任意限制提出質疑,一些人建議冥王星不值得它的行星地位。現在,國際天文學聯盟(IAU)已經為一個將太陽系擴展到冥王星及其以外的行星制定了一個新的定義,包括所有的12個物體。今年早些時候,由IAU召集的一個特別小組努力建立定義行星的標準。各種提案包括尺寸(質量)和軌道。
  • 行星的定義與符號,在佔星學中的定義
    行星的定義與符號太陽(Sun)太陽系的中心,在佔星學上視為重要的發光星體之一,傳統佔星學中的太陽象徴著男性、君王、自我、父親、丈夫等,在現代佔星學當中,太陽代表自我、自我呈現丶精力活力水星( Mercury)太陽系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其基本定義包含思考、學習,自我與他人的溝通及兄弟姊妹手足等。在心理層面上水星象徴著自我意識的表達、自我意識與無意識的溝通管道等。在醫療佔星學上水星與手肺部神經系統有關。在世俗佔星學中,水星象徴著新聞教育、通訊與交通。
  • 某地質學家團隊宣稱Zealandia符合「大陸」的新定義
    一個地質學家團隊認為它已經夠得上「大陸」的定義標準,正在推動主流學界為其認證。 人們往往會認為,「在水面之上」才是定義「大陸」的關鍵性條件,不過這群研究者重新調整了大陸的「準入條件」,主要有四個方面:高於它周邊的地理區域;存在大範圍的矽酸火成巖、變質巖和沉澱巖;其地殼相比通常意義上大洋地殼要更厚,而且有著更低的地震波速;要有一塊面積足夠大的,能和大陸群島、大陸碎塊、或者碎條的集合有清晰邊界區隔的區域。
  • 天文學家提議最大行星上限:10倍木星質量
    數十年來,天文學界針對如何區分巨行星與褐矮星,尤其是從天文觀測的角度,一直都沒有清晰的界定。不過,現在是時候可以清晰界定了——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行星質量的上限,可以限定在木星質量的4~10倍。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說,宇宙最大行星——氣態巨行星(類木行星)的最大質量上限是10倍於木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