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獨家內容。
你也許聽說了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Tombaugh)於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於是在1930年到2006年間,冥王星輕輕鬆鬆成為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
這一切的轉變發生在2006年。其實這並不關冥王星自己的事,只是對行星的定義改變了冥王星的命運。當這些變化正式實施時,冥王星便不再符合行星的定義。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盟通過的新規定,天體必須符合下列標準才有資格成為行星:
行星必須是圓的。
行星必須繞太陽運行。
一顆行星必須已經清除了軌道上的雜物。
這意味著當一個行星運動時,它的引力會掃蕩並清除它周圍的其他物體。有些物體可能會撞上行星,另一些可能會變成衛星。冥王星遵循前兩條規則:它是圓的,它繞太陽運行。然而,它並不遵循第三條規則。它還沒有清除鄰近的太空軌道。正因如此,它才不再被認為是一顆行星。
不過,不要為冥王星感到太悲傷。它有了一個新的名稱——「矮行星」。矮行星就是只符合行星新定義中的前兩個條例的天體。像冥王星這樣的矮行星,還沒有清除它們軌道上的雜物。如果它們想成為「真正的」行星,還有一些清理工作要做。
冥王星並不孤單。雖然目前僅有五顆矮行星,但科學家們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現更多的矮行星。其中四顆矮行星,冥王星、鳥神行、妊神星、鬩神星都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第五顆矮行星穀神星則處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
關於冥王星的情況:
冥王星的大小和月球差不多。
冥王星繞太陽一圈大約需要248個地球年。自天文學家在1930年發現冥王星以來,它還沒有完成一次繞太陽的飛行。畢竟它還要150多年的時間呢!冥王星距離地球極遠,太陽發出的光需要五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冥王星。卻只需要八分鐘就到達地球了!冥王星是柯伊伯帶中的一顆矮行星,屬於海王星以外的一個天體環。它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也是已知的最大的雨狀體(或冰矮星)。
冥王星是克萊德·湯博於1930年發現的,最初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1992年以後,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幾個類似大小的物體,使它的行星地位受到質疑。2005年,在星盤中發現了一顆比冥王星質量大27%的矮行星鬩神星。這導致國際天文學聯盟在2006年第26屆大會期間正式界定了「行星」一詞。這一定義將冥王星排除在外,並將其重新歸類為矮行星。
圖解: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冥王星最清晰照片的拼接圖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和質量第二大(僅次於鬩神星的矮行星,也是已知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第九大和第十大質量的天體。按體積計算,它是已知最大的外海王星天體,但質量不及鬩神星。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冰和巖石組成,質量約為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體積相對較小,約為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及傾角皆較高。近日點為30天文單位(44億公裡),遠日點為49天文單位(74億公裡)。冥王星因此周期性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海王星與冥王星因相互的軌道共振而不會碰撞。在冥王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上光需要5.5小時到達冥王星。
圖解:冥王星與其衛星大小和亮度的對比(藝術想像)
冥王星有五個已知的衛星:冥衛一、冥衛二、冥衛三、冥衛四、冥衛五。冥王星和冥衛一有時被認為是一個雙星系統,因為它們共同質心不在任何一天體內部。
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飛越冥王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艘飛越冥王星的太空飛行器。在短暫的飛越期間,「新視野號」對冥王星及其衛星進行了詳細的測量和觀測。2016年9月,天文學家宣布,冥衛一北極的紅棕色覆蓋物由硫丹(Tholins)組成,這是一種有機大分子,可能是生命出現的成分,也許起源於冥王星大氣層釋放的甲烷、氮和其他氣體,並傳播到到約1.9萬公裡(1.2萬英裡)的軌道衛星上。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wonderopolis-稀飯是溼的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