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經是行星的冥王星會從行星的隊列中被擠了出來了呢,這個首先要從「什麼是行星?」這個問題來看了。
「行星」這個詞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了,起源於希臘語:"planetes"意思是流星,五個肉眼可見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經典行星,冥王星與他們不同的是它以奇怪的路徑在天空中移動。望遠鏡問世後,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新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它們距離地球太遠了,無法用肉眼觀察到。
冥王星是在1930年被發現並歸類為行星的。冥王星比較的軌道比較奇怪。它的軌道偏離圓心,或者遠離圓形,以至於它在長達248年的旅行中有20次實際上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
1992年,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這是一個在冥王星附近繞行的微小天體。很快又發現了更多這樣的天體,露出了一個很小的冰凍世界帶,類似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冥王星仍然是該地區的王者,但在2005年7月,天文學家發現了遙遠的天體Eris,起初它被認為比冥王星還要大。
研究人員不得不問自己以下問題:如果冥王星是一顆行星,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柯伊伯帶中冰冷的物體也是如此?將物體歸類為行星的臨界線到底在哪裡? 隨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提出了許多有關行星定義的新建議。最終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 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2、 質量必須足夠大,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 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3、必須能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 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按照這一標準,太陽系原先的第九大行 星一一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