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圖中所顯示的那樣,冥王星位於太陽系的最外環,與被定義為行星的其他天體相比,它的軌道最不規則。
美國宇航局(NASA)供圖
自從1930年被發現以來,冥王星就自帶神秘光環。
它比任何已知行星都要小,甚至比地球這顆行星的衛星月球還要小。
冥王星如其他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一樣,密度大且由巖石構成。然而,離它最近的鄰居們都是氣態的類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基於此因,許多科學家認為冥王星可能來自於太空他處,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才來到了太陽系。也有天文學家曾一度認為,冥王星曾是海王星的衛星之一。
冥王星的軌道是混沌的。在我們太陽系裡,所有行星的軌道都是以太陽為中心且相對較平。然而,冥王星的繞日軌道有17度的傾斜角。此外,冥王星的軌道橢圓得出奇,還穿過了海王星的繞日軌道。
冥王星的衛星中的一顆——冥衛一,約有冥王星一半的大小。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在最初是雙星系統,而不是現在的行衛系統。
這些客觀事實為冥王星馬拉松式的定位討論提供了依據。2006年8月24日,由專業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通過了撤銷冥王星行星地位的兩項決議。第一項決議,即5A號決議,對於「行星」一詞作出定義。多數人對「行星」的定義頗為想當然,但天文界從未對「行星」這一概念作出清晰的定義。
國際天文聯合會的5A號決議是這樣定義「行星」的:
行星是一個具有如下性質的天體,它滿足(a)圍繞太陽運轉,(b)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近於圓球)形狀,同時(c)所在軌道範圍的鄰裡關係清楚。
冥王星的形狀近於圓球且圍繞太陽運轉,但因其軌道與海王星軌道相交而沒能滿足第三個條件。有不同意見認為,太陽系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行星也沒有滿足「軌道範圍鄰裡關係清楚」這一條件。譬如,地球軌道經常也會迎來一些小行星。
新視野號探測器(New Horizons)於2015年飛經冥王星。
美國宇航局(NASA)供圖
5A號決議也對兩類繞日天體——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下了新定義。根據決議,矮行星的定義如下:
它滿足(a)圍繞太陽運轉,(b)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近於圓球)形狀,但(c)所在軌道範圍的鄰裡關係不清楚,且(d)非衛星。
太陽系小天體是指圍繞太陽運轉,但既非行星又非矮行星的天體。另一決議即6A號決議,專門針對冥王星作出了界定,定義冥王星為矮行星。
並非所有的天文學家都贊同5A號決議與6A號決議。有批評者認為,用「矮行星」這一術語對天體進行描述會令人困惑甚至會有誤導作用。一些天文學家對於決議的效力也提出了質疑,因為只有少數專業天文學家有能力或者機會對這些決議進行表決。
兩項決議對繞日天體作出的分類如下:
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
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鬩神星(2003 UB313 其距日距離遠於冥日距離)
太陽系小天體:除上述天體之外的所有天體,包括小行星以及彗星。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