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地理,可能仍然記得九大行星的口訣,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最後是海王星和冥王星,但是如今這句口訣可能不再適用了。大家知道為什麼冥王星不再是行星?
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處在太陽系邊緣位置,它的排列順序雖然沒有被修改過,不過這並不能改變被降級的事實。冥王星到底是不是個行星呢?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行星,但行星的定義也隨著時間而改變。
從伽利略時代到19世紀時期,行星是指環繞太陽運行的任何天體。1801年穀神星被發現,它是一個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大小只有地球衛星半徑的一半,就是他被發現後的第二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名為帕拉斯的行星,幾年後又發現了另外的三個行星,但觀測到的星係數量迅速變多時,天文學家注意到行心的定義應該被重新定義了。
他們發現這些天體之間的共同特點,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多,因此又被稱為小行星帶中的小星星。七大行星又被科學家們重新了解,海王星經過確認被排在第八位,而冥王星在1930年也加入了九大行星的行列,最初測量冥王星的大小跟天王星或海王星相似,但到了第二年卻被修改成和地球一樣大。
1948年冥王星再度縮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體積判斷一直減小,直到2006年,科學家們才得到準確數據。冥王星的大小只有地球的1/459。1978年,天文學家發現了冥王星的衛星凱倫星,剛開始他被當作冥王星是行星的證據,雖然凱倫星比冥王星的體積小,但差異並不十分明顯。而且凱倫星與冥王星的質量大體相同,能夠影響冥王星的運作軌道。
這讓天文學家認識到,把冥王星定義為行星可能是錯誤,但冥王星已經在九大行星行列裡幾十年了,人們都已經習慣了,它是一顆行星。2005年的科學家們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中,發現了鬩神星,當時檢測出它的直徑比冥王星還要大,這成功的撼動的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成立了專門討論太陽系行星概念的部門,最終通過了新的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的總引力,可以使固態物質受到變形作用,而使天地成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
因此,冥王星正式被劃出行星行列。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想讓冥王星再回到行星榜單中,但這也會讓其他幾顆衛星符合條件,行星體系會變得非常複雜和難以管理。但不論最終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冥王星都不再屬於九大行星的行列了。大家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