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是在1930年被克萊德·湯博發現的,並將它歸為了第九大行星。一個英國十歲的小朋友建議將新發現的冥王星以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神-普魯託來命名。普魯託在希臘神話中的名字是哈迪斯。後來,這個小朋友的這個命名方案就成了最終的名稱。
在2006年的時候,國際天文聯合會召開了一次大會,並通過了決議,將冥王星進行開除,冥王星從此就不再是行星,歸入了矮行星,番號為134340號小行星。
行星的標準是什麼?
既然把冥王星開除,肯定是冥王星沒有達到行星的標準,那麼,行星的標準是什麼?
行星是指自身不發光,環繞恆星進行公轉的天體。恆星的自傳往往和行星的公轉相一致。隨著冥王星被降級,對行星的定義也進行了更新,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 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 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近似球體。
3. 在公轉軌道上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可以清空軌道上的其他天體。
冥王星為什麼被除名?
說到冥王星的降級,很多人還是很不服氣的,明明是一顆行星,為什麼就降級了呢,當然一個人要靠自我奮鬥,也要考慮宇宙的進程。
1. 首先是冥王星的大小,剛剛發現冥王星的時候,由於時代的限制,當時認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後來,在1949年的時候,直徑被改為了1萬公裡,1950年的時候改為了直徑6000公裡。到了1977年,發現冥王星的表面是冰凍的甲烷,冥王星的直徑就縮小到了2700公裡,
直到2015年,新地平線號探測器飛過冥王星,這時,測得了直徑是2370公裡。而和進行比較,冥王星的直徑比月球的直徑(月球3475公裡)還要小,冥王星的質量是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體積是月球體積三分之一。
在行星的標準中,有一個標準就是具有清除軌道區域的能力, 而由於冥王星體積較小,不具有這種能力。科學家發現,有一個叫做柯伊伯帶發現才是影響冥王星的地位的,這是一個小行星帶,裡面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冥王星大小的小行星,比如卡戎,齊娜,其中齊娜直徑2326公裡,和冥王星相當。
什麼是矮行星
相對行星,科學家也給出了矮行星的定義,在體積上,矮行星的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旋轉,形狀近似於球體,沒有清空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也不是衛星。
在太陽系外圍的矮行星中,最大的是冥王星,最小的是卡戎,直徑只有800多公裡。矮行星還有鬩神星、冥王星、鳥神星、妊神星、賽德娜、小行星225088、創神星和亡神星等。
所以,太陽系就可以分為兩大區域,一部分主要是行星軌道,大部分都沒有小行星。另一部分就是沒有行星,只有小行星體的軌道,例如柯伊柏帶的矮行星。
冥王星還能恢復行星身份嗎?
雖然冥王星已經被除名,但是依然引起了很多的爭議,比如美國宇航局的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卻不這樣看,他依然認為冥王星還是一顆行星。他的支持是有一定分量的。
然而,吉姆·布裡登斯廷並不是一位科學家,他是一個外行,他曾經在美軍中服役,後來成為國會眾議員,之後受到美國總統川普提名,並經過國會參議院批准,成為了美國航天局局長。
除了美國航天局局長,冥王星的支持者們從未放棄對冥王星名譽的捍衛,美國中佛羅裡達教授菲利普·梅茨格,就開始質疑國際天文聯合會,認為他們搞錯了一點。
按照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行星和矮行星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可以清除軌道上的天體。他回顧了從近兩百年的關於天文學的出版物,除了1802年的那個明確要求行星必須滿足可以清空其軌道上的其他天體。而且這個出版物中這個理論,也是基於被推翻的一些理論。
所以,他認為國際天文聯合會對於行星的定義,缺乏歷史依據,太過草率。而且,冥王星還是太陽系中第二複雜的天體。
小編說
小編認為,隨著矮行星的不斷發現,假設對於行星的定義去除了清除軌道上的天體的這一條,那麼冥王星還是行星,那些類冥王星的天體也會成為行星,這導致行星的數量不斷增加,國際天文聯合會可能覺得如果這樣,行星太多了,喪失了行星的「純潔性」。
無論是否是行星,冥王星作為太陽系第二複雜的天體,它的科研性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越來越重要。
小夥伴怎麼看,可以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