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太陽系之中運行的行星,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之前雖然說是太陽系之中有九大行星,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其實是屬於矮星的,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被科學家稱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被科學家稱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從距離上來講,冥王星被人們關注是因為它距離太陽是最遠的行星,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冥王星大概距離太陽58億公裡左右,在2011年2月15日,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一顆新行星,質量或是木星4倍,將取代冥王星成為第九大行星,在2011年2月15日,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一顆新行星,質量或是木星4倍,將取代冥王星成為第九大行星。
那麼,什麼是矮行星呢?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作為行星的話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二是能夠依靠自身引力使得自己(也就是天體本身)呈現出圓球狀,三是能夠清除它所在運轉軌道上的其他物體。雖然說可憐的冥王星已經被降級成為了矮行星,但是科學家認為其實太陽系剛剛誕生的時候,應該存在著上百顆的行星。茫茫的銀河系中,存在著很多的行星,在太陽系中還有很多星體等待著科學家的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