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雜誌》研究員巴蒂金和布朗表示,他們通過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發現了一顆新的太陽系行星。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000倍,距離太陽超過900億公裡,比第八行星海王星遠了20倍,該行星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1萬至2萬年。如果該天體真的存在,將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如果這一天體被證實,就重現了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發現過程。當年海王星也是先進行計算,從理論上發現,後得到觀測證實,所以被稱為「筆尖上的發現」。
或有人問,現在太陽系以外已經發現了很多行星,太陽系內的行星還難以發現嗎?要知道,距離太陽900億公裡,該行星是極暗,而且運行極慢的。太陽系外的行星大多是通過間接方法發現的,而且離恆星不太遠。
太陽系本來有九大行星。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後,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個。按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議,新的行星定義是:
(1)在軌道上環繞著太陽或者其它恆星。(2)有足夠的質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剛體力,因此能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圓球體)。(3)將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4)未能發生核聚變(沒有成為一顆恆星)。
原來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由此降級成矮行星,矮行星的定義是:
(1)在軌道上環繞著太陽或其它恆星。 (2)有足夠的質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剛體力,因此能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圓球體)。(3)未能將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 (4)不是行星的衛星。
所有環繞太陽的其他天體如小行星、彗星等都歸類到太陽系小天體。
按照以上定義,已知的太陽系行星有八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已知的矮行星有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等。
同時有人建議,隨著冥王星的降級,它的中文名字應該改成冥神星,以和大行星區別,和矮行星匹配。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
歡迎關注「跟德範學天文」